0人評分過此書

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

出版日期
2017/05/0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40894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的內容由在地國立屏東大學的教授們,與一群關心在地文史的工作者,多年來默默地耕耘,組織自發性的研究社群,從可參考的地方文史縣誌、耆老訪談、口述歷史及田野調查等,去呈現「屏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一個完整的面貌,也營造出一個地方學的特色研究亮點。

  本書定名《邁向屏東學:認識論、社會結構與社區營造》,即是編輯小組從舉辦12屆的「南臺灣社會發展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中,精挑細選出15篇有關屏東研究的代表論文,並經原作者增修後編輯而成,內容涵蓋從學理分析的認識論(2篇)、社會結構(7篇),到社會實踐的社區營造(6篇),體例堪稱完備,亦為後續研究者開啟研究「屏東學」之大門。
  • 發行序 期待「地方學」成為「顯學」
  • 序文 「屏東學」—學屏東
  • 00 屏東學向前行
    • 本書緣起與感謝
    • 地方學向前行
  • 01 地方誌、博物學與屏東知識圖像—文獻與書寫類型的轉換軌跡
    • 一、前言
    • 二、十七世紀的荷蘭文書
    • 三、清代初期的誌書文獻
    • 四、清末開港後西方人的調查紀錄
    • 五、日本出兵牡丹社與「處蕃」檔案
    • 六、 清代晚期的《恆春縣志》與《鳳山縣采訪冊》
    • 七、日治時期的新發展
    • 八、 戰後初期從《臺灣省通志稿》到《屏東縣志稿》
    • 九、編撰鄉鎮志的新風潮
    • 十、餘論—地方感與鄉土誌
  • 02 地方學的形塑—南方經驗的反思
    • 壹、前言
    • 貳、「兩種」地方學?
    • 參、地方學的形塑
    • 肆、結語
    • 參考文獻
  • 03 近代屏東地域社會結構、權力關係與「屏東人」概念的形成—1750—1920
    • 前言:日治前夕南臺灣治安狀況
    • 一、19世紀下淡水溪流域的區域化社會勢力
    • 二、 近代屏東階層分化和外力衝擊,1860—1900
    • 三、 「噢,屏東是咱新故鄉」﹕日治鄉土觀念的轉變
    • 參考文獻
  • 04 從日治屏東市(街)議員看社會領導階層之變遷—1920—1945
    • 一、歷屆屏東市(街)協議會及屏東市會
    • 二、日籍屏東市(街)協議會員及市會會員
    • 三、臺籍屏東市(街)協議會員及市會會員
    • 四、結論
    • 參考文獻
  • 05 屏東戰場,1786—1788—一個歷史地理學的討論
    • 一、序論
    • 二、事件的政治結構
    • 三、初期:民壯迎戰
    • 四、後期:最後決戰
    • 五、小結
    • 參考文獻
  • 06 義民與地方控制—雍正年間的山豬毛事件與下淡水營的成立
    • 一、前言
    • 二、義民與下淡水社會的變化
    • 三、官府的對應政策
    • 四、山豬毛事件與下淡水營
    • 五、結語
    • 參考文獻
  • 07 臺灣檳榔進出口的尺度論述
    • 前言
    • 方法論與方法
    • 臺灣檳榔簡介
    • 外來檳榔入境(1980—1990年代)
    • 檳榔進口合法化
    • 結語
    • 參考文獻
  • 08 tjaucikel 與milimilingan 的交疊—排灣族傳統領域的地景敘事初探
    •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 貳、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文獻探討
    • 參、 排灣族tjaucikel 與milimilingan 的探討
    • 肆、 tjaucikel 與milimilingan 的交疊─排灣族傳統領域的地景敘事
    • 伍、結論
    • 參考文獻
  • 09 一個天主教村落的形成—萬金與聖母聖殿的天主教文化
    • 一、前言
    • 二、來自力力社與加藤社的馬卡道族人
    • 三、萬金村天主教文化特色
    • 四、主保瞻禮與聖母遊行
    • 五、兩次聖母環島祈福巡禮
    • 六、結語
    • 參考文獻
  • 10 權力空間變遷下的在地參與—以七佳部落(tjuvecekadan)為例
    • 一、前言
    • 二、 權力空間(power space)及在地參與(local participation)和原住民社會
    • 三、 天賦神權與部落起源:七佳部落(tjuvecekadan)傳統權力空間.
    • 四、 時空流轉,草根崛起:七佳(tjuvecekadan)部落在地參與行動.
    • 結語
    • 參考文獻
  • 11 農村型社區營造的地方知識建構—以水泉社區風貌營造工程社區培力歷程為例之行動研究
    • 一、前言
    • 二、社區營造作為地方知識的生產
    • 三、南方邊陲農村的環境意識
    • 四、社區行動的參與觀察
    • 五、社區培力與營造行動歷程的反思
    • 六、夥伴關係下的地方知識
    • 參考文獻
  • 12 從屏東研究的角度談眷村議題—以勝利眷村為例
    • 壹、前言
    • 貳、文獻回顧
    • 參、研究方法
    • 肆、研究結果探討
    • 伍、未來建議
    • 參考文獻
  • 13 以網絡結構觀點談公私部門協力關係治理—以屏東縣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自主重建為例
    • 一、前言
    • 二、文獻回顧
    • 三、研究方法與對象
    • 四、分析
    • 五、結論與討論
    • 參考文獻
  • 14 重建韌性—從屏東的環境治理創新,探討社會生態系統模式
    • 一、研究源起
    • 二、理論背景和目的
    • 三、研究方法及限制
    • 四、個案分析
    • 五、結論與建議
    • 參考文獻
  • 15 回應氣候變遷的在地參與—以林邊光采溼地為例
    • 一、在地調適
    • 二、草根智慧與實作先行的知識建構
    • 三、共學因而共享權力
    • 四、工作室的自主調適行動
    • 五、從共學、共決到共擔責任
    • 六、結語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