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如果你只能透過一本書 洞悉近代日本的生成原因及歷程
本書將是最佳的選擇
以清晰易懂又生動的散文風格
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藝術、外交事務
以及日本社會其它層面的重大趨勢
進行全面性的完整分析
本書全面敘述了從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直到當今時代的400餘年日本歷史,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熔為一爐。美國的《圖書館學刊》評論說:「這份全覽式的研究是個了不起的成果,實際上敘述了日本從十七世紀迄今現代史的每一個層面,勝過其它同範疇的所有作品。」《出版者週刊》則稱讚道:「這本書不單是描述日本在二十世紀成為先進國家的方法,其中還為天皇的詔書、松尾芭蕉的詩歌以及勞工領袖的訴求留有空間。」
作為一部大跨度的歷史著作,《日本史》顯示出了深厚的歷史意識與理性精神。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上,不是將歷史作為可以任意揉捏的泥巴,而是將其作為史實、文化、道德以及人性的存在過程與載體,從而使作品具有厚重的歷史感。本書以時間架構縱向的軸線,配以空間的橫向流動,使厚重的歷史感和歷史情懷盡情呈現在讀者面前。在這時空交織的歷史場景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由客觀史實的詩性描寫所帶來的強烈的歷史意識。
為了更加真實、深刻地再現這段歷史,作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從日本歷史上各個重要關頭錯綜複雜的國內環境到波譎雲詭的世界局勢,從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縱橫捭闔到體現著歷史意志的各色人等的政策權謀,甚至從不同時期的風土人情到各界人士的服飾語言和音容笑貌,都考察得有根有據,刻畫得頗為傳神。也許,《日本史》中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和值得商榷之處,但它所呈現出的作者態度之真誠,著述資料之真實是毋庸置疑的。
詹姆斯教授所著《日本史》的又一個魅力在於,它以一種理性啟動歷史的敘事方式復活了歷史,從而使其具有值得稱道的哲學意味和人性深度。作者在其歷史敘事的顯形式下,蘊藏著立足於人性的內在形態與精神立場,這也成為文本建構的內驅動力。縱覽全書,我們不難發現,在進行宏大歷史敘事的同時,作者始終不忘從人性的立場來表現特定歷史時空下人們的生存狀態,從而使本書具有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
近數十年來,歷史著述的一個新特點是寫作者越來越重視歷史中的社會和文化方面,並力圖更多地再現普通人的生活。《日本史》對這些問題也給予了特別優先的關注,在描述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及其進展之外,儘量收集有關社會文化的動向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內容——工人、農民、工匠、家庭、士兵、婦女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詳細描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重點關注主流社會和時代主題的同時,並沒有忽視「部落民」、「少數族裔」等社會邊緣群體,並沒有遮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新的矛盾,諸如階級衝突的加劇、環境污染的危害等等,再現了近代以來日本歷史發展的多維立體生活空間。
《日本史》一書還有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大事件」與「小故事」相結合的敘事手法,以及全書寫作的「茶座」風格。
在400餘年間的日本歷史敘事中,作者既沒有遺漏任何一個重要的「大事件」,同時又為我們揭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無論「大事件」還是「小故事」,都寫得有聲有色,引人入勝。作者從許多具體的方面切入問題,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論述,書中還添加了大量地圖、插圖、年表,以及有助於理解歷史人物、事件和專門術語的詞彙表,使清晰的敘事更加易解。在這樣的觀照下,歷史就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教條,而成為具有豐富層面和細節的歷史場景,當時當地的林林總總在這樣的描述中顯得生動、直觀而易於辨識。這種新穎的體例和言說方式一改學術研究和歷史撰述的刻板面孔,帶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親和力,相信本書將會在世界各地擁有很好的讀者緣。
作者的文風也應當對我們有所啟迪。其實許多著名的歷史學家都不會故作高深,把東西寫得叫人不知所云。他們往往開門見山平鋪直敘,卻又娓娓道來,鞭辟入裡,把枯燥的研究、複雜的史實寫得令人興味盎然。這種寫作風格是我們應當學習和效法的。那種把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寫得僵硬呆板甚至面目可憎的文風,實在應該引起人文社科研究者的警惕。《日本史》的行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範例,它會使很多人感到驚訝:原來,嚴肅的史學著作也能這麼寫!
本書將是最佳的選擇
以清晰易懂又生動的散文風格
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藝術、外交事務
以及日本社會其它層面的重大趨勢
進行全面性的完整分析
本書全面敘述了從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直到當今時代的400餘年日本歷史,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熔為一爐。美國的《圖書館學刊》評論說:「這份全覽式的研究是個了不起的成果,實際上敘述了日本從十七世紀迄今現代史的每一個層面,勝過其它同範疇的所有作品。」《出版者週刊》則稱讚道:「這本書不單是描述日本在二十世紀成為先進國家的方法,其中還為天皇的詔書、松尾芭蕉的詩歌以及勞工領袖的訴求留有空間。」
作為一部大跨度的歷史著作,《日本史》顯示出了深厚的歷史意識與理性精神。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上,不是將歷史作為可以任意揉捏的泥巴,而是將其作為史實、文化、道德以及人性的存在過程與載體,從而使作品具有厚重的歷史感。本書以時間架構縱向的軸線,配以空間的橫向流動,使厚重的歷史感和歷史情懷盡情呈現在讀者面前。在這時空交織的歷史場景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由客觀史實的詩性描寫所帶來的強烈的歷史意識。
為了更加真實、深刻地再現這段歷史,作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從日本歷史上各個重要關頭錯綜複雜的國內環境到波譎雲詭的世界局勢,從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縱橫捭闔到體現著歷史意志的各色人等的政策權謀,甚至從不同時期的風土人情到各界人士的服飾語言和音容笑貌,都考察得有根有據,刻畫得頗為傳神。也許,《日本史》中仍有一些不盡如人意和值得商榷之處,但它所呈現出的作者態度之真誠,著述資料之真實是毋庸置疑的。
詹姆斯教授所著《日本史》的又一個魅力在於,它以一種理性啟動歷史的敘事方式復活了歷史,從而使其具有值得稱道的哲學意味和人性深度。作者在其歷史敘事的顯形式下,蘊藏著立足於人性的內在形態與精神立場,這也成為文本建構的內驅動力。縱覽全書,我們不難發現,在進行宏大歷史敘事的同時,作者始終不忘從人性的立場來表現特定歷史時空下人們的生存狀態,從而使本書具有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
近數十年來,歷史著述的一個新特點是寫作者越來越重視歷史中的社會和文化方面,並力圖更多地再現普通人的生活。《日本史》對這些問題也給予了特別優先的關注,在描述重大政治經濟事件及其進展之外,儘量收集有關社會文化的動向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內容——工人、農民、工匠、家庭、士兵、婦女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詳細描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重點關注主流社會和時代主題的同時,並沒有忽視「部落民」、「少數族裔」等社會邊緣群體,並沒有遮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帶來的新的矛盾,諸如階級衝突的加劇、環境污染的危害等等,再現了近代以來日本歷史發展的多維立體生活空間。
《日本史》一書還有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大事件」與「小故事」相結合的敘事手法,以及全書寫作的「茶座」風格。
在400餘年間的日本歷史敘事中,作者既沒有遺漏任何一個重要的「大事件」,同時又為我們揭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小故事」。無論「大事件」還是「小故事」,都寫得有聲有色,引人入勝。作者從許多具體的方面切入問題,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論述,書中還添加了大量地圖、插圖、年表,以及有助於理解歷史人物、事件和專門術語的詞彙表,使清晰的敘事更加易解。在這樣的觀照下,歷史就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教條,而成為具有豐富層面和細節的歷史場景,當時當地的林林總總在這樣的描述中顯得生動、直觀而易於辨識。這種新穎的體例和言說方式一改學術研究和歷史撰述的刻板面孔,帶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親和力,相信本書將會在世界各地擁有很好的讀者緣。
作者的文風也應當對我們有所啟迪。其實許多著名的歷史學家都不會故作高深,把東西寫得叫人不知所云。他們往往開門見山平鋪直敘,卻又娓娓道來,鞭辟入裡,把枯燥的研究、複雜的史實寫得令人興味盎然。這種寫作風格是我們應當學習和效法的。那種把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寫得僵硬呆板甚至面目可憎的文風,實在應該引起人文社科研究者的警惕。《日本史》的行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範例,它會使很多人感到驚訝:原來,嚴肅的史學著作也能這麼寫!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教授,講授近代日本史二十餘年。1966年,22歲的他第一次來到日本,本來只是旅遊觀光,但卻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強烈吸引,從此進入了日本歷史文化研究的領域,成為了研究日本歷史的著名學者。
他的《金澤:17世紀的日本城堡》《江戶與巴黎:近代早期的都市生活》《大阪:近代早期日本的商業之都》三部著作成為研究日本歷史文化不可不讀的學術專著,其中的《金澤:17世紀的日本城堡》一書贏得了美國歷史學會的大獎,成為英語世界研究日本歷史的名著。《日本史》則是他近年出版的一部更為重要的代表作。
- 前言 / 詹姆斯.L.麥克萊恩
- 譯者序 / 王翔
-
一、傳統的日本
-
〈年表〉
-
【第一章】 德川政權
-
日本國家的起源和武士的出現
-
德川家康和將軍職位
-
鞏固統治
-
權力的縱向延伸
-
權力的正統化
-
權力的象徵及其實質
-
日本和世界
-
-
【第二章】 城市、商業和生活方式
-
城市革命
-
城市和商業
-
農業商品化和原始工業化
-
對外貿易
-
階級、身份和生活水準
-
-
【第三章】 自我與社會
-
武士道和武士倫理
-
商人對新儒學的思考
-
平行之「道」:商家家訓和農民聖人
-
性別與現實
-
自我和群體
-
「身為日本人」的共性
-
-
-
二、革命年代的日本
-
〈年表〉
-
【第四章】 明治維新
-
經濟災難和社會叛亂
-
新論說和新宗教
-
失敗的改革和落空的期望
-
外患
-
美國引發危機
-
一八五四至一八六○:對外國人的讓步和國內的強硬路線
-
一八六○至一八六四:公武合體
-
一八六四至一八六八:最後的較量
-
明治「維新」概念的形成
-
-
【第五章】 「新開端」
-
革命清算
-
擊退反對黨
-
瞭解西方
-
岩倉使節團
-
知識份子和教育家
-
促進文明開化
-
-
【第六章】 締造立憲政體
-
執政者對憲法和代議制政府的思考
-
反對的事例和紛紜的論爭
-
伊藤博文起草憲法
-
公民道德和國家意識形態
-
《大日本帝國憲法》
-
-
【第七章】 走向工業高度發展的未來
-
國家干預以及經濟的基礎設施
-
松方通貨緊縮和經濟新方向
-
私人企業家和輕工業的成長
-
農村地區的貢獻
-
行業之首「棉紡業」和日本工業先驅
-
大商業、重工業和財閥
-
「犧牲在工業進步的祭壇上」
-
近代經濟的確立
-
-
【第八章】 經歷明治夢想
-
工廠工人
-
丈夫和妻子
-
兒童和學校
-
神職人員與皈依者
-
前瞻
-
-
-
三、新世紀的日本
-
〈年表〉
-
【第九章】 帝國的建立
-
邊界和關係的重新確定
-
新興的帝國主義思想
-
中日戰爭
-
對俄國的勝利
-
對朝鮮的殖民統治
-
日本帝國主義
-
-
【第十章】 新覺醒和新現代性
-
政黨政治家挑戰寡頭執政者
-
主流政黨、群眾政治運動和政黨內閣
-
大正民主與自由主義
-
合作的帝國主義
-
帝國的管理
-
城市中等階級
-
叛逆的年輕人
-
-
【第十一章】 動盪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
現代經濟及其對照面
-
焦躁不安的佃農
-
憤怒的工人
-
政治分歧的擴大
-
「移山的時刻已經到來」
-
少數民族的聲音
-
「國民的羊倌」
-
日本何去何從
-
-
-
四、戰爭中的日本
-
〈年表〉
-
【第十二章】「國家危急時期」
-
滿洲事變
-
國內激進的右翼勢力和恐怖主義
-
一意孤行
-
保衛偽滿洲國,擴大敵對行動
-
政黨政府的倒臺
-
壓制政治多元化
-
經濟復甦與企業集團
-
「二二六」事件
-
-
【第十三章】 追求新秩序
-
滑入戰爭
-
在中國的僵局
-
新政治體制
-
新經濟體制
-
帝國的重構
-
二十世紀三○年代的生活
-
日本南進,面對美國
-
一九四一年秋
-
-
【第十四章】 大東亞戰爭
-
戰爭、政治及經濟動員
-
整頓後方
-
統治「大東亞共榮圈」
-
戰爭局勢峰迴路轉
-
圍攻下的生活
-
投降
-
-
-
五、當代日本
-
〈年表〉
-
【第十五章】 被佔領的歲月
-
美國人和日本人,麥克阿瑟和吉田茂
-
舊夢想、新希望,普通的日本人
-
非軍事化
-
民主化
-
分權化
-
轉向
-
獨立
-
-
【第十六章】 復興與豐裕
-
自由民主黨的統治
-
高速增長與政府主導
-
企業社團與戰後復興
-
豐裕與新中產階級
-
農民家庭與幸福生活
-
昭和晚期經驗評說
-
懷舊的流行
-
-
【第十七章】 又一個新世紀
-
破碎的泡沫
-
批評與尋找千年末感傷的療法
-
國際社會中的日本
-
社會義務,自我實現
-
麻煩的年輕人和受攻擊的學校
-
少數民族的挑戰
-
時間和自我
-
-
-
附錄
-
詞語註釋
-
延伸讀物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