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52737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莊子的思想不僅在古代已經很當代,在當代也依然很當代。為什麼當今的莊子研究展現出罕見的跨文化潛力?為什麼莊子可以成為當代歐洲哲學與當代漢語哲學之間的一條通道?為什麼跨文化莊子研究深受法語莊子研究的啟發,但卻必須有賴臺灣的特殊文化歷史處境才得以逐漸發揮出乎預料的當代性?為什麼《莊子》與當代民主政治所面臨的問題能產生難以言喻的呼應關係?為什麼《莊子》有助於進入跨文化的互相學習、互相批判、互相轉化的動態過程?究竟,為什麼是《莊子》?這些是此本論文集從不同角度所思考的問題。至於為什麼莊子會在眾多中土哲人中脫穎而出,讀者只要稍加翻閱本書所收文章,即不難發現其中的線索:莊子提供了一種新的主體範式。

1967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漢學碩士,德國達姆施塔特科技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跨文化哲學、當代歐洲哲學(尤其批判理論)、古典和當代漢語哲學與美學等。曾獲德國洪堡基金會「資深研究人員研究獎金」、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科技部獎勵特優人才等學術榮譽。主要著作有Das Dispositiv der Kreativitat, Chinesische Gegenwartsphilosophie zur Einfuhrung及中、德、英、法等語文的學術論文多篇。編著有Dimensionen der Selbstkultivierung: Beitrage des Forums fur asiatische Philosophie。

  •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 楊儒賓
  • 《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編者序 何乏筆
  • 莊子說什麼語言 楊儒賓
  • 導論:莊子的跨文化潛力 何乏筆
  • 莊子九札 畢來德著 宋剛譯
    • 補白:關於悲劇意識
  • 遊之主體 楊儒賓
    • 一、釋義:「主體」與「遊」
    • 二、形—氣—神=主體
    • 三、天均主體與氣化世界
    • 四、物化=物
    • 五、心有天遊
    • 六、乘物遊心
    • 七、結語:未濟的圓遊
    • 附錄:對〈遊之主體〉審查意見回應
  • 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 賴錫三
    • 一、道家的美學體驗是純粹「心知」?還是身心一如的「體知」?
    • 二、畢氏解莊方法的體驗與覺知性格
    • 三、畢氏的身體思維突破牟宗三與徐復觀的心靈思維
    • 四、畢氏著重在技藝層面的身體經驗
    • 五、畢氏以身體思維取代形上思維
    • 六、畢氏的身體思維缺乏氣論支援:從何乏筆看畢來德與朱利安的異同
    • 七、畢氏缺乏梅洛龐蒂「獻身於世界而存有」的「世界」向度
    • 八、畢氏嚮往的嶄新主體(語言主體)未必與氣論相衝突
    • 九、畢氏缺乏傅柯、德勒茲式的域外思考,拒絕海德格的存有思維
    • 十、結論:道家身體觀的三面向:禮教規訓、技藝融入、氣化交換
  • 莊子、畢來德與章太炎的「無」──去政治化的退隱或是政治性的解放? 劉紀蕙
    • 一、前言
    • 二、畢來德的莊子
    • 三、心齋:虛空/身體的難題
    • 四、心齋的政治性:莊子、譚嗣同與章太炎
    • 五、《齊物論釋》從認識論與本體論所展開的政治性
    • 六、結論:「無」的批判政治性與解放力量
  • 批判的氣論──莊子氣論之當代開展. 鍾振宇
    • 一、「氣論與批判」或「哲學與政治」之矛盾:畢來德莊子研究的關懷
    • 二、批判的氣論基礎:「通氣」與氣論的當代外王開展
    • 三、批判的氣論:莊子的「出怒不怒」及其當代開展「批判逍遙」
    • 四、之間論:莊子的「材與不材之間」
    • 五、結語
  • 莊子之怒
    • 試論古代中國一種權力批判 宋 剛
  • 由人而天的「機制轉換」與新主體觀——論畢來德的《莊子四講》 陳 贇
    • 一、由「人」而「天」的「機制轉換」
    • 二、身體與主體的新構想
    • 三、畢來德的問題意識、背景視域及其批判性反省
  • 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 何乏筆
    • 一、新主體性範式
    • 二、莊子、尼采與藝術家的自由遊戲
    • 三、氣化論的政治效應
    • 四、「心齋」與氣化主體
  • 「虛待」的主體與「心齋」的現象學. 夏可君
    • 一、前言
    • 二、心齋:三個層面的現象學解讀
    • 三、氣化與虛化的張力
    • 四、餘論
  • 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 劉滄龍
    • 一、前言
    • 二、莊子對惠施的批評反映兩種身體與兩種思維
    • 三、思維轉化之道:從概念思維過渡到隱喻思維
    • 四、隱喻思維的轉化力量
    • 五、在隱喻思維中接納死亡
    • 六、隱喻思維的批判力量
    • 七、結論
  • 從經驗描述到無限親近?──關於「氣」與自身身體感的畢來德詭論 龔卓軍
    • 一、經驗描述的幾個層次
    • 二、無限親近中的文化障壁
  • 莊子道進乎技思想的書法演繹. 林俊臣
    • 一、前言
    • 二、技、道之間
    • 三、養生主之於書法
    • 四、傅山的「技/道」實踐
    • 五、結語
  • 人名索引
  • 名詞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