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序言
- 編者前言
-
1. 這份工做好了嗎?評價曾蔭權政府的表現 鄭宇碩
-
為甚麼選擇曾蔭權?
-
曾蔭權的管治哲學
-
社會分化與官商勾結
-
政改與香港自治權的削弱
-
親疏有別和延攬人才
-
結論
-
-
2. 論曾蔭權管治下—特區政府的「務實政治」 莫家棟
-
前言
-
曾蔭權的「務實政治」
-
是務實還是屈從於政治現實?
-
務實—是當權者的矛,還是無權者的盾?
-
是誰在糾纏於意識形態的爭論?
-
務實—意味着討論的開始還是終結?
-
總結
-
-
3. 曾蔭權任內政商關係的變化 鄭宏泰、尹寶珊
-
引言
-
調查方法
-
對商界領袖的信任與觀感
-
營商環境的轉變
-
政商關係的轉變
-
「有產者」與「無產者」的取態
-
結語
-
-
4. 經濟金融化與香港經濟 余嘉明、李劍明
-
引言
-
新自由主義的興起
-
全球經濟金融化
-
香港經濟的金融化
-
總結
-
-
5. 曾蔭權管治時期香港創業環境的變化 萬穎恩
-
前言
-
創業環境的概念
-
曾蔭權出任行政長官期間的香港創業環境變化
-
總結
-
-
6. 由做工到當奴—網絡空間裏曾蔭權的政治形象 黃偉國
-
「我會做好呢份工」
-
「請曾蔭權去死吧」
-
由「起錨」到「超錯」
-
「勿當奴」
-
「貪曾」
-
總結
-
-
7. 醫保計劃—沒有靈魂的公共醫療改革政策 佘雲楚
-
引言
-
福利國家與香港福利政策的反思
-
由醫療融資到自願醫療保險計劃
-
自願醫保,所為何事?誰會受惠?
-
總結
-
-
8. 是非不斷、紛擾不休的教育改革 謝均才
-
背景
-
曾蔭權時代的善後和新猷
-
總結與前瞻
-
-
9. 製造與減緩在職貧窮—勞動及福利體制的轉變 歐陽達初
-
前言
-
「在職貧窮」的定義及狀況
-
經濟不穩定及勞動體制的影響
-
福利體制改革及扶貧政策的轉向
-
減緩在職貧窮政策的制度分析
-
總結及未來發展路向
-
-
10. 香港社會企業政策的投資回報 紀治興、趙立基
-
前言
-
香港的貧窮問題
-
社會企業的來源
-
香港社會企業
-
與社企相關的政策
-
現時香港社企的投資回報
-
結論
-
-
11. 香港身份與中國論述的互動—曾蔭權年代的香港本土意識 陳智傑
-
緒論
-
香港本土意識的文化脈絡
-
社會運動的端倪
-
香港社會的中國想像
-
六四事件的風波
-
本土意識的醞釀與曾蔭權政府的回應
-
結論—三點觀察
-
餘論
-
-
12. 爭議大於變動的文化保育政策 葉蔭聰
-
回歸以前的「古物古蹟」政策
-
90年代末—經濟發展的需要
-
天星及皇后碼頭爭議
-
多了「亮點」,未觸及「面」
-
政府山
-
總結
-
-
13. 評香港的青年政策—跨社會的比較 李德仁
-
香港的困局
-
青年與青年政策概念
-
青年政策指標
-
審視本港青年政策現況
-
總結
-
-
14. 後殖民時期香港新聞自由備受爭議 李顯華
-
前言及背景
-
董建華時代
-
曾蔭權時代
-
分析
-
結語
-
-
15. 「多元共融」之下的社會排斥—曾蔭權年代的香港少數族群 李劍明、羅金義
-
引言
-
保護型多元文化
-
否認族群問題的弔詭
-
多面向的社會排斥
-
回歸後中國化的影響
-
《種族歧視條例》與宏觀經濟困境
-
缺乏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承擔
-
小結
-
- 16. 跋—曾蔭權留給梁振英 鄭宇碩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