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13134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出版企劃書之二:《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紙本書?大家都在手機平板看東西了,誰還要看紙本書啊?
十年紀念的第二本書《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是一本第一手訪談實錄,以「書」為起點與媒介,藉著小小書房十年來,銷售排行榜上前十名的書籍,分別採訪書籍出版人、出版社。透過深度訪談,以出版人視角述說一本書的生命史:它的誕生與存在方式;以及,出版人對台灣圖書出版數十年寒冬現象的觀察與因應,期望從中讓讀者看見,這十年來,每一個出版社在自身專業與出版工作上的視野與努力,以及未來可能的規劃。
* 誰需要這本書?
 你是新手編輯嗎?想成為出版人嗎?讓資深前輩告訴你,你必須具備什麼條件。讓你知道一本書的誕生過程必須經過哪些考驗與折磨。
 如果你已經是個出版人,相信你也正面臨紙本書的寒冬挑戰。
1. 身為同業,曾經的榮景,目前的衰退,你想知道他們是如何一路走過來的嗎?2. 一個又一個的十年,他們的初衷、他們的妥協,是什麼力量讓他們如此執著、堅持下來?3. 面對閱讀環境的轉變,他們的對策?究竟紙本書的出版人,在現今的時代,該如何自我定位,面對下一個十年?
 如果你是獨立出版人,究竟書籍出版對你的意義是什麼?在媒介如此多元、發達的年代,為什麼還是有獨立出版人選擇紙本書的出版?
 如果你想成為作者,要怎樣才能讓你的作品被出版人看見?編輯們都是如何與作者相遇?出版一本書前,到作品出版後,作者需要有哪些準備?
 以上皆非?那你可以從這本書裡獲得什麼?
1. 在百業蕭條,全面受到電子商務影響的市場中,你可以在書中發現其他人是如何觀察市場、規劃行銷,發掘客群。2. 如果你是讀者,當然,你正捧著這本書,你想知道這本書是怎麼誕生的嗎?讓書裡的十本書來告訴你這個艱辛的歷程!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介紹: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14668
有一年整理小小舉辦過的活動場次資料時,突然很想問問曾經來小小辦過活動的出版社、創作者,讀者,這麼多年來,大家的生活、工作如何呢?那樣的心情、念頭,一直留在我的心底,直到二〇一六年,小小邁入十周年時,它才被付諸實行。
回頭來看這個瘋狂的計畫:決定在十周年時啟動紀念書的出版計畫,分別訪問出版人、創作者以及讀者,製作成三書,作為小小十年踏進出版產業這一階段的小結;決定啟動募資,拍攝影片、透過臉書、募資、媒體平臺宣傳,在年底達標之時,我們也如火如荼地與出版人聯繫,進行訪談。
在我們籌備出書的過程裡,出版業進入前所未有的變動中:截至二〇一五年為止,出版業總產值較十年前下滑僅剩一半,文化紙媒退場、實體書店持續關閉……在這些訪談裡,我們所關注的「出版業寒冬」,似乎進入另一階段的「黑暗期」。
然而,壞消息裡總有好消息。對於出版業的未來走向與信心,是從長達半年的訪談、稿件整理往來中持續浮現,也因此,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與讀者、同業分享在這段期間的收穫與成果。
《馴字的人》一書,我們從小小十年的總暢銷榜裡,列出前十名的書單,試圖回溯每一本書的生產過程,訪問與其相關的出版人。其中,有六本為「正規」的商業出版社,為《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時報)、《單車失竊記》(麥田)、《浮光》(新經典)、《假牙詩集》(寶瓶)、《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大塊)以及《我等待》(米奇巴克):三本為環境、生態、運動相關的組織所出版,分別是《一根稻草的革命》(綠色陣線協會)、《無 III 實踐篇 自然農法》(有限責任台灣綠活設計勞動合作社)以及《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大地旅人工作室);唯一一本以個人之力出版的是《解說愛麗絲漫遊奇境》(ㄚ亮工作室)。他們可以被大約分為三類的出版者:持續、長期投入出版行業的資深出版人、編輯;長年關注某一特定主題,並且藉由出版、出書延伸他們的理念及實踐的團體;以及因為個人的偏好、興趣而出書的獨立出版人。
從資深出版人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如何精進、修習自身專業,娓娓道來一本書的產出與行銷、推廣,即使出版業已經走過最為繁盛的風華時期,在十年前就已經進入所謂的「冰河」、「寒冬」期,然而,對於出版這一行,他們依舊有不滅的熱情與執著、足以對得起自身從事之行業的專業之道。我們從他們的無私分享裡,學到非常、非常多關於出版、編輯、行銷的重要觀念、態度與方法。
另一類的「非正規」出版者,讓我們學習到的是,他們如何將對於生活、環境、在地球生存的種種疑問與追尋,透過出版,與人們分享。無論是他們的出版品,或者每一次的訪談,這些先行者所給予我們的震撼,是他們看待人類生活、生存本質、與環境關係的思考與實踐。他們也許毫無出版專業背景,邊學邊做;這些書在書封、版面設計上,就坊間出版品而言算不上精緻,但他們在意的是:翻譯務必正確,以及如何透過書,持續地將運動的理念傳遞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無論是哪一種出版者,他們都讓我們看見「出版一本書」的背後,有著千絲萬縷的考量與繁複的歷程。也是在他們身上,我們相信,無論「寒冬」存在多久,未來還會不會持續,他們都會是在這樣的黑夜裡擎燭的那些人,微小,緩慢,但堅定、不息。
  • 編輯室手記
  • 談《一根稻草的革命》 專訪綠色陣線協會祕書長 吳東傑
  • 談《解說愛麗絲漫遊奇境》 專訪ㄚ 亮工作室創辦人 ㄚ 亮
  • 談《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時報出版前總編輯 吳繼文書面回覆 時報出版前文學線主編 鄭栗兒專文 專訪時報出版前文學線主編 鄭栗兒 專訪時報出版文學線主編 嘉世強
  • 談《單車失竊記》 專訪麥田出版副總編輯 林秀梅
  • 談《浮光》 專訪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 梁心愉
  • 談《無Ⅲ 實踐篇 自然農法》 專訪有限責任台灣綠活設計勞動合作社 陳芳瑜
  • 談《假牙詩集—— 我的青春小鳥》 專訪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朱亞君
  • 談《下課後的台灣小旅行》 專訪大塊文化前主編 林明月 專訪大塊文化副總編輯 林盈志
  • 談《我等待》 專訪米奇巴克出版藝術總監 何香儒
  • 談《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 專訪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江慧儀
  • 附錄
    • 專訪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郝明義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蘇拾平主講 後互聯網時代下的臺灣出版業
      • 讀者行為的轉變
      • 出版業的持續生存模式
      • 出版產業生態的改變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