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日本福島核能電廠事故後,媒體喜歡說「聞『輻』色變」,弄得民眾如驚弓之鳥,表象之一是搶購鹽(以為可防治從兩三千公里外的福島飄來輻射)。
本書解釋核能與輻射的正確知識,袪除正在污染社會的「核能輻射恐慌」。
「核能」爭議就是個建構的問題,若非反核者與媒體一再「炒作」,大家不會這麼驚慌地以放大鏡檢視它。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郭位於2011年9月22日發表文章提到,撇開心理因素與政治炒作,核電廠造成的危害與其他工安隱患相比微不足道。就像「看到別人眼中的刺,但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民眾確已過度注意核能了。
為何專家不澄清呢?中研院動物所某魚類專家在「祕雕魚事件」時感嘆,學者若出面說明則成為反核人士(團結、大聲)的箭靶,被抹黑為「御用學者」而遭圍剿;因此,專家寧可明哲保身,而社會上只見反核者在哇哇叫。媒體難辨科學是非,但喜歡抗爭與聳動,樂得加油添醋地報導;民眾從媒體中學科技,受到誤導而害怕;結果,整個社會惡性循環地恐慌。
福島事故讓反核聲大,總統在2011年底決定核電廠不延役,這是「眾口鑠金」的結果?相對地,法國已有八成為核電,大部分國民仍支持核電,這可是「眾志成城」?為何國民意向差這麼大?我國需要眾口鑠金或眾志成城?
本書志在澄清核能發電相關的疑慮,希望民眾袪除「核能恐慌」。
本書解釋核能與輻射的正確知識,袪除正在污染社會的「核能輻射恐慌」。
「核能」爭議就是個建構的問題,若非反核者與媒體一再「炒作」,大家不會這麼驚慌地以放大鏡檢視它。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郭位於2011年9月22日發表文章提到,撇開心理因素與政治炒作,核電廠造成的危害與其他工安隱患相比微不足道。就像「看到別人眼中的刺,但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民眾確已過度注意核能了。
為何專家不澄清呢?中研院動物所某魚類專家在「祕雕魚事件」時感嘆,學者若出面說明則成為反核人士(團結、大聲)的箭靶,被抹黑為「御用學者」而遭圍剿;因此,專家寧可明哲保身,而社會上只見反核者在哇哇叫。媒體難辨科學是非,但喜歡抗爭與聳動,樂得加油添醋地報導;民眾從媒體中學科技,受到誤導而害怕;結果,整個社會惡性循環地恐慌。
福島事故讓反核聲大,總統在2011年底決定核電廠不延役,這是「眾口鑠金」的結果?相對地,法國已有八成為核電,大部分國民仍支持核電,這可是「眾志成城」?為何國民意向差這麼大?我國需要眾口鑠金或眾志成城?
本書志在澄清核能發電相關的疑慮,希望民眾袪除「核能恐慌」。
- 作者序──眾口鑠金?眾志成城?
-
一、輻射常識
-
1. 輻射是什麼?
-
2. 天然與人為的輻射
-
3. 輻射的健康效應
-
4. 民眾害怕輻射:主因是媒體宣染
-
5. 高輻射地區並沒更危險
-
6. 輻射劑量規範
-
-
二、核能發電
-
1. 核能發電的原理
-
2. 核能電廠的安全設計
-
3. 世界核能發電趨勢
-
4. 我國核能電廠
-
-
三、解析國際核能事故
-
1. 美國三哩島
-
2. 蘇聯車諾比
-
3. 日本褔島
-
-
四、自然現象與人為後果
-
1. 天然核反應器
-
2. 全球暖化
-
3. 酸雨
-
4. 空氣污染
-
5. 能源安全
-
6. 「1公克鈾=3噸煤=600加侖油」
-
7. 理當善用自然資源
-
-
五、宏觀人生風險
-
1. 車禍風險
-
2. 火災風險
-
3. 國人十大死因
-
4. 權衡風險與利益
-
5. 為風險定量
-
-
六、核能發電安全事宜
-
1. 廠址安全性(耐震、抗海嘯)
-
2. 核能發電與核彈關係很遠
-
3. 防禦恐怖攻擊
-
4. 核能電廠沒增鄰近致癌率
-
5. 秘雕魚(畸形魚)
-
6. 輻射屋
-
7. 蘭嶼貯存場
-
8. 放射性廢棄物
-
-
七、再論反對核能之因:誤解
-
1. 「萬年無解的難題」?
-
2. 「核能電廠無法100%安全」?
-
3. 「核能電廠像核彈一樣爆炸」?
-
4. 「留給後代什麼」?
-
5. 找不到存放場址?
-
6. 反核者的理性與核能知識
-
7. 「瘋綠電」
-
8. 民眾的憂鬱來自誤導
-
-
八、回顧「核四再評估」
-
1. 院長錯誤的宣示
-
2. 再評估報告
-
3. 澄清反核的說辭
-
4. 放在蘭嶼的低放射性廢棄物
-
5. 贊成績建核四的理由
-
6. 院長被「綠色和平」誤導
-
7. 「非核家園」
-
-
九、名人與媒體的影響力
-
1. 演戲「中國症候群」
-
2. 催逼台灣的名人
-
3. 媒體揉捏民眾認知
-
4. 科學(而非愚昧)引導人生
-
5. 不理性恐慌的傷害遠大於輻射的
-
6. 眾口鑠金:為何將核能逼上絕路?
-
7. 攻擊稻草人術
-
-
十、民調與輿論
-
1. 民意如用字
-
2. 科學議題:以民調當政策?
-
3. 英人:沒懂到足以提出意見
-
4. 正確科學先於政治決定
-
5. 澄清環保人士的話
-
-
十一、同理心
-
1. 認知差異:風險意識
-
2. 堅持己念?更新思維?
-
3. 團體的力量:大家分攤風險
-
-
十二、總結──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
1. 國人需要瞭解風險
-
2. [溝通]有其極限
-
- 附錄一 有用的輻射知論
- 附錄二 專家出馬:美國經驗
- 附銀三 可發電的廢棄物
- 附錄四 發電原料大觀園
- 附錄五 輻射的應用
- 附錄六 國際相關組織
- 附錄七 培育核工人才
- 附錄八 我國核能大事記
- 附錄九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