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流亡半世紀,落地不生根,一心渴求歸返在山那頭的家鄉
這是藏人的生命故事,也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存在
「喜馬拉雅山的那一邊,西藏就像一座大監獄。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是,不讓世人遺忘他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唯有我們真正的懷念、銘記和堅持,才有可能讓火焰中的犧牲者,在每一天回到我們中間。」——唯色
「流亡是一系列沒有名字、沒有脈絡的肖像照。這些照片基本上都是沒有解釋文字、無名無姓和啞口不語的。」——薩依德(Edward W. Said)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貝哈(Ruth Behar)
「我討厭一切企圖挖掘並回返自身的事物,但我們都在這道路上。」——鄧湘漪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移動、邊界身分、離散情感、地下經濟、山城隱匿、悲壯自焚及歸屬困境的「流亡之書」。書中的主角是自中國大藏區翻山越嶺、飽經霜雪、長途跋涉至印度尋求庇護的流亡難民。這些流離故事的起點得回溯到半個世紀前。
195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中國共產黨的暴力壓迫下,逃離西藏,流亡印度。1962年,在面對身後六百萬藏族同胞仍身陷絕望苦境,而眼前近十萬出亡追隨者前途茫茫之際,年輕的達賴喇嘛寫下《我的土地,我的人民》,以流亡者之聲向全世界告白,述說西藏的真實遭遇。如今過了五十餘載,世人是否還記掛著西藏人的苦難延續?
在中國境內流亡的藏族女作家唯色見證了拉薩的動盪巨變,以勇氣之筆一字一句銘刻紀錄家鄉藏人的生命境遇,這是喜馬拉雅山那頭的血淚故事。與此同時,在山這頭的印度流亡藏人於流離歲月中經歷了艱苦的生存掙扎,此為《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所試圖捕捉描摹的。
作者鄧湘漪帶著最大的溫柔、真誠、謙卑和勇氣,進入印度藏人屯墾區從事田野調查。她不直接高舉人權大旗,也不吶喊訴諸國際正義,而是匍匐穿梭在流亡者的日常生活中,開鑿被遮蔽禁錮的幽微情感,體察各種隱而未顯的思緒。她就像當地人一樣,繞塔、轉山、禮拜、吃藏式食物、置身謠言紛飛中、與形單影隻的離愁共苦、為年輕族人的早逝同悲。在田野的實踐現場淬鍊多年,累積無數挫敗、創傷和反省,最終凝結成這部流亡民族誌。
鄧湘漪筆下的無身分黑戶、跳機西方者、人權運動者、黯然還俗者、邊境走私者、自焚明志者,在在體現出豐富多元的存活姿態與生命重量。然而,最引人同感共鳴的是,「日日流亡」的不只是藏人,田野工作者本身也是如此;「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不單指涉屯墾區難民在異鄉形塑藏式生活的經歷,也是研究者學習成為當地人(going native)的生命歷程。在自我揭露的反身寫作中,書寫對象與書寫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而帶著柔軟的閱讀同理心進入藏人屯墾區的日常紋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文化隔閡也將消弭於無形。
★本書特色
內附印度藏人屯墾區的日常照片,讀者可藉此一瞥流亡者如何隔著險峻高山、背向西藏家鄉,建立起彷若故土的藏式生活,在異鄉山腰細細回味著故鄉高原的每一日。
這是藏人的生命故事,也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存在
「喜馬拉雅山的那一邊,西藏就像一座大監獄。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是,不讓世人遺忘他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唯有我們真正的懷念、銘記和堅持,才有可能讓火焰中的犧牲者,在每一天回到我們中間。」——唯色
「流亡是一系列沒有名字、沒有脈絡的肖像照。這些照片基本上都是沒有解釋文字、無名無姓和啞口不語的。」——薩依德(Edward W. Said)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貝哈(Ruth Behar)
「我討厭一切企圖挖掘並回返自身的事物,但我們都在這道路上。」——鄧湘漪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移動、邊界身分、離散情感、地下經濟、山城隱匿、悲壯自焚及歸屬困境的「流亡之書」。書中的主角是自中國大藏區翻山越嶺、飽經霜雪、長途跋涉至印度尋求庇護的流亡難民。這些流離故事的起點得回溯到半個世紀前。
195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在中國共產黨的暴力壓迫下,逃離西藏,流亡印度。1962年,在面對身後六百萬藏族同胞仍身陷絕望苦境,而眼前近十萬出亡追隨者前途茫茫之際,年輕的達賴喇嘛寫下《我的土地,我的人民》,以流亡者之聲向全世界告白,述說西藏的真實遭遇。如今過了五十餘載,世人是否還記掛著西藏人的苦難延續?
在中國境內流亡的藏族女作家唯色見證了拉薩的動盪巨變,以勇氣之筆一字一句銘刻紀錄家鄉藏人的生命境遇,這是喜馬拉雅山那頭的血淚故事。與此同時,在山這頭的印度流亡藏人於流離歲月中經歷了艱苦的生存掙扎,此為《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所試圖捕捉描摹的。
作者鄧湘漪帶著最大的溫柔、真誠、謙卑和勇氣,進入印度藏人屯墾區從事田野調查。她不直接高舉人權大旗,也不吶喊訴諸國際正義,而是匍匐穿梭在流亡者的日常生活中,開鑿被遮蔽禁錮的幽微情感,體察各種隱而未顯的思緒。她就像當地人一樣,繞塔、轉山、禮拜、吃藏式食物、置身謠言紛飛中、與形單影隻的離愁共苦、為年輕族人的早逝同悲。在田野的實踐現場淬鍊多年,累積無數挫敗、創傷和反省,最終凝結成這部流亡民族誌。
鄧湘漪筆下的無身分黑戶、跳機西方者、人權運動者、黯然還俗者、邊境走私者、自焚明志者,在在體現出豐富多元的存活姿態與生命重量。然而,最引人同感共鳴的是,「日日流亡」的不只是藏人,田野工作者本身也是如此;「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不單指涉屯墾區難民在異鄉形塑藏式生活的經歷,也是研究者學習成為當地人(going native)的生命歷程。在自我揭露的反身寫作中,書寫對象與書寫者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而帶著柔軟的閱讀同理心進入藏人屯墾區的日常紋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文化隔閡也將消弭於無形。
★本書特色
內附印度藏人屯墾區的日常照片,讀者可藉此一瞥流亡者如何隔著險峻高山、背向西藏家鄉,建立起彷若故土的藏式生活,在異鄉山腰細細回味著故鄉高原的每一日。
-
推薦序
-
永遠在路上(楊翠)
-
唯日常能趨向真實(阿潑)
-
-
序章 流浪
-
知識轉折與取向認同
-
我、西藏及田野角力
-
落腳與重返田野地
-
-
第一章 負傷的鄰人
-
西藏抗暴歷史創傷
-
流亡開展與難民身分
-
藏民庇護背後的中印角力
-
經濟觀點下的政治庇護
-
西藏流亡的歷史定位
-
宗教精神支撐生存信念
-
移動造就日常變化
-
無家可歸與生存異化
-
-
第二章 捷徑
-
默會的轉山儀式
-
崇敬神聖的身體苦行
-
決意離開西藏家鄉
-
想像中的自由及其代價與折磨
-
考量遷移西方的難題及盤算
-
流亡歲月仰仗捷徑
-
山城夜晚風雨生活
-
跨國視訊安頓「回不去」的惆悵
-
-
第三章 思念轉化
-
隱匿巴士站裡的遠行盼望
-
相互取暖依偎的「失敗人生」
-
夢想天堂裡日日等水
-
西藏民族運動與非政府組織
-
文盲格桑的民族情感轉化
-
-
第四章 生產與勞動
-
印南拜拉古比的經濟生產:農業與宗教交融
-
印北德蘭薩拉的經濟生產:商業與宗教交融
-
合作社事業
-
翻轉難民刻板形象的經濟差異
-
印藏勞動力交換中的文化張力
-
-
第五章 暗黑經濟
-
還俗札西的諸多「第一次」
-
金錢流轉與風險無常
-
邊界經濟與商品供應鏈
-
邊境走私「賭一把」翻身機運
-
-
第六章 隱匿
-
熱情的人引來熱情的耳語
-
流言蜚語關乎族群集體欲求
-
聽聞佛法的搶位戰略
-
修行道上以關係為網、謠言為障
-
藏匿自身,任語言堆疊封存流言
-
-
第七章 自焚
-
族群身心受苦的終極化現
-
受民族情感灌溉的哀悼
-
自焚英雄遺體回城的單行道路
-
喪禮儀式撫慰集體哀傷
-
儀式的神聖性與精神召喚
-
團結向上的精神力量
-
藏人受苦的集體性及其意義
-
與死亡鑲嵌的哀慟復仇和民族情感轉折
-
-
終章 民族苦難的精神氣質:後殖民的心理糾結
-
缺乏連字號的難民身分矛盾
-
貼附於印度社會的藏族離散
-
不融合生活圈的族群加壓
-
屯墾區作為連結世界的中心
-
跳機翻轉西藏民族情感的糾結
-
公民與難民身分的矛盾
-
少數族群的歸屬困境和倫理選擇
-
流亡藏人的過渡性後殖民情懷
-
- 註釋
- 參考書目
- 跋 流亡的存在書寫:用生命寫作的公共型邊緣學術人(林耀盛)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