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作者邵建針對2005-2008年的中國大陸時事所發表的議論,探討的不外乎是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
- 序
-
搬起石頭砸頭-2005年
-
從「正義感」到「正義理性」
-
公民與「公民寫作」
-
「群眾」這個口頭禪
-
回頭看「超女」民主非神話
-
虐俘報導要經過國防部?
-
該下課的是誰
-
當生命變成數字
-
-
搬起石頭砸頭-2006年
-
警惕我們的「話語暴力」
-
舒蕪先生〈「國學」質疑〉之質疑
-
「孟母堂」與教育多元化
-
大學校長是官員還是教育家?
-
我們為什麼要包養作家?
-
「大國崛起」的阿基米德點
-
何謂「第四代人權」?
-
有感於人權在中國的「第一次」
-
就網路後臺實名駁「個人隱私絕對化」
-
就博客實名制談什麼是言論自由
-
文化部有什麼權力限制我的嘴和耳
-
從網路民主走向社會民主
-
詩可以「獄」?
-
色情是社會控制的「多米諾」
-
一個不合格的人大代表
-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
-
搬起石頭砸頭-2007年
-
廣電官員們,請你別擋我的眼
-
電影分級為什麼被一個電話叫停
-
電視不是喉舌是媒體
-
批評的聲音對媒體來說更重要
-
「非法出版」誰非法?
-
「彭水詩案」為什麼到現在還不結案
-
稷山的天是誰的天
-
城管不是政府的打手
-
「搬起石頭砸天」
-
警方豈能僅憑「惡意」就拘人
-
行政權不能凌駕於法權之上
-
誰有權力定義什麼是「惡俗」
-
國民性救不起黑磚窯
-
山西省政府首先應當向誰檢討
-
網友為什麼不信任政府
-
國家是個股份制
-
人民為什麼需要政府
-
不尊重個人的國家,國家也得不到尊重
-
「普世價值」比「核心價值」更切要
-
中國式民主,還是普世價值的民主
-
私人生活要自由 公共生活要民主
-
民主的障礙在哪裏
-
人權的障礙在哪裏
-
法治的障礙在哪裏
-
臺灣「教材門」中的思想國有化
-
教授治校:一段逝而難復的夢
-
從教育部不硬性規定大學語文說開去
-
推廣校園舞是教育部的權力長袖善舞
-
罵人豈能是愛國
-
少林寺為何要披「中華民族」的袈裟
-
中學為私 西學為公
-
再說「中學為私 西學為公」
-
孫中山「伊尹訓太甲」的世紀之禍
-
「血」的愛國,還是「制度愛國」
-
從「南京大屠殺」看民族主義之危
-
-
搬起石頭砸頭-2008年
-
給我們一個公民社會
-
用憲政激活憲法
-
思想解放的指向應當是思想自由
-
與普世價值為敵,就是與自己為敵
-
拒絕普世價值,如同自拒人類
-
不應忽視國民與公民的差異
-
一個人沒有民主作風不要緊
-
民治政府,還是政府治民
-
政府不是「公民政府」,政府沒有「公民責任」
-
權力發言人何以不懂政權與事權
-
民主:政權在民,治權在府
-
這道歉何以更像是政治「陳情表」
-
媒體,請注意你使用的語言
-
「百度」何以是公器
-
像胡適之那樣愛國
-
尋找愛國的真理由
-
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的界線
-
匹夫有難 國家有責
-
「接受遊行示威申請」應成為一種政治常態
-
權利強大,國家才能強大
-
國家辦體育就是奧運政治化
-
從奧運開幕看「禮儀之邦」
-
「刁民」是語詞還是制度
-
「人民內部」以外是什麼
-
官員「守土有責」的背後是什麼
-
「不當言論」也要寬容
-
經濟要自由,不是要民主
-
張五常何以言論「無常」
-
「還權於民」中的權利本位
-
反「還權於民」不是好文章
-
北京律協「嚴正聲明」的語用學
-
評《財經時報》停刊整頓的三條理由
-
公權不入私室
-
文化多元要比一元好
-
沒有師尊,何以道嚴
-
我對教育部京劇樣板戲教育的異議
-
教育部無權要求全國學生集體長跑
-
孩子和國家,誰該對誰負責
-
讓卑微的更卑微
-
公民課闕失的世紀背景
-
課堂裏有沒有政治的位置
-
三十年和四十年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