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認識日本文化,必須從理解什麼是「武士道」開始!◎武士道不能只看表象,本書將帶領您回到歷史的脈絡中,重新認識多采多姿的武士道樣貌!
勇猛、剛毅、禁慾、盡忠、超越生死……被視為日本文化象徵的「武士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它為何會產生在日本的社會脈絡中?又是如何影響日本人的心裡意識?
本書將帶領讀者重新回到歷史脈絡中,透過武士道轉變過程中的「分流」與「滲透」關係,分析武士道在幕藩體制與近代民族國家中,如何與儒教、佛教、神道,乃至基督教倫理密切結合,發展出「禪武相嵌」、「儒武相嵌」、「神武相嵌」及「基武相嵌」等四大類型的「相嵌倫理」。這些相嵌倫理本身就具有多元衝突、矛盾的關係,但在明治維新到戰前國家體制建立後,逐漸被導向一元性的「融攝倫理」,失去原本多采多姿的主體性。而這樣的融攝倫理,到戰後依然續存,並影響著當代的日本社會。
勇猛、剛毅、禁慾、盡忠、超越生死……被視為日本文化象徵的「武士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它為何會產生在日本的社會脈絡中?又是如何影響日本人的心裡意識?
本書將帶領讀者重新回到歷史脈絡中,透過武士道轉變過程中的「分流」與「滲透」關係,分析武士道在幕藩體制與近代民族國家中,如何與儒教、佛教、神道,乃至基督教倫理密切結合,發展出「禪武相嵌」、「儒武相嵌」、「神武相嵌」及「基武相嵌」等四大類型的「相嵌倫理」。這些相嵌倫理本身就具有多元衝突、矛盾的關係,但在明治維新到戰前國家體制建立後,逐漸被導向一元性的「融攝倫理」,失去原本多采多姿的主體性。而這樣的融攝倫理,到戰後依然續存,並影響著當代的日本社會。
- 自序
-
第一章 作為「分流」與「滲透」詮釋概念的武士道
-
一、武士道研究的簡略回顧
-
二、武士道研究的新詮釋概念
-
三、作為「語言」與「觀念」之間的「武士道」.
-
四、從「相嵌倫理」到「融攝倫理」的武士道
-
五、各章「相嵌倫理」之介紹
-
-
第二章 禪學與武士道
-
一、前言
-
二、佛教或禪學之於日本武士的魅力
-
三、劍術家與禪學:以宮本武藏與柳生宗矩為中心
-
四、禪、武之「悟」與「戒律」之比較
-
五、結論:日本禪學與國家主義之間
-
-
第三章 儒家倫理與武士道:赤穗復仇事件呈現的倫理爭議
-
一、前言
-
二、赤穗事件引發的武士倫理爭議
-
三、赤穗復仇事件涉及的「春秋大義」之論爭
-
四、結語:「士道」與「武士道」之間
-
-
第四章 武士道的意象:神話、歷史、戲劇與象徵物
-
一、前言
-
二、創國神話的武士道意象
-
三、傳說與戲劇人物的武士道意象
-
四、歷史人物的武士道意象
-
五、櫻花精神的武士道意象
-
六、結語:神話與事實之間
-
-
第五章 基督教義與武士道
-
一、問題緣起
-
二、出身背景與「基督教化的武士道論」
-
三、「基督教化的武士道論」之類型與內涵
-
四、結語:介於「國家主義」與「國際主義」之間的武士道
-
-
第六章 「女武士道」的建構與物語化
-
一、前言
-
二、江戶時代武家女德的養成教育之概述
-
三、近代論述中的女武士道之各種形象
-
四、明治維新以後對「女武士道」的「物語化」
-
五、結語:日本女性的「昔」與「今」
-
-
第七章 武士道與商人道
-
一、前言
-
二、商人道與武士道關係的萌芽期:江戶初中期
-
三、商人道與武士道關係的成熟期:江戶中末期
-
四、明治維新後武士道與商人道的融攝倫理
-
五、結語:商人道與軍國主義之間
-
-
第八章 結論
-
一、在「發明」與「發現」之間的武士道
-
二、在「修養」與「尚武」之間的武士道
-
三、武士道研究的未來展望
-
- 參考書目
- 人名索引
- 名詞索引
- 誌謝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158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