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Religious Healing:Humanistic Horizon of the Body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7013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是余德慧教授在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開設之「宗教療癒」的課程紀錄,共十三個講次,是余教授畢生對於宗教療癒的體會及思索。
余教授澄清世人對於宗教療癒的迷思,以為療癒必須先放棄解脫之念――解脫是典型一步到位的想法。余教授認為,療癒發生於他界(the otherwise),不是現實的產物,而是打破自我的同一性、迎向他者的運動,使「我成為我所不知的」。療癒毋寧是迂迴而「反完成」的,永遠抵達不到卻永遠有奧祕的生產。
「宗教」與「療癒」原本即關係密切,均面向受苦的處境而生發,「宗教療癒」亦是修行,談的是主體的翻轉運動。在本書的每一個講次中,余教授探討或分析不同的修行實踐(同時是修行理論),包括場所論、夢、動態修行、靜坐與太極(氣化的身體)、覺照修行、他界修行、凝視、意象的幻化生成、反身性、巴塔耶的神聖理論……,而以最靠近身體的精神層面「身體的人文空間」的觀點去研究各種修行之道的「操作平台」。
《宗教療癒與身體人文空間》呈現了極其少見的後現代視域修行觀。閱讀本書,彷彿親炙大師課堂,無形中亦薰習了後現代宗教療癒的珍貴心法。
  • 成書說明
  • 推薦序一 閱讀余德慧/蔡怡佳
  • 推薦序二 以本心見自己,以眾生相面眾生/王心運
  • 第一講 起手式:感覺派或康德派
    • 「感覺派」與「康德派」
    • 由感覺經驗開展認識活動
    • 認識事物的潛在關連
    • 身體技術的重要性
    • 非傳統教門修行的宗教療癒舉隅
  • 第二講 身體的人文空間
    • 「道成肉身」的意義
    • 人文空間的殊異生產
    • 認知空間vs.身體人文空間
    • 療癒的媒介何在
    • 以人文的細胞去感覺
    • 身體技術的拆解與創造
    • 身體膚慰與疼痛緩解
    • 不可能的慈悲
    • 心理事實的流動
  • 第三講 場所論與療癒
    • 西田幾多郎的「場所論」
    • 自我的框架
    • 寵物治療的關鍵
    • 不求回報而得寵
    • 我是神的僕人
    • 祈禱的感動何來?
    • 作用論vs.非作用論
    • 臨在(presence)
    • 神聖感的生產源頭:永遠的不可企及
    • 「過度」與「匱乏」的精神生產
    • 透過犯禁(transgression)來接近神聖
    • 人、事生成的各殊路徑
    • 意識之知≠體驗之知
  • 第四講 夢療癒的幻象空間
    • 夢作為修行的工夫
    • 頌缽與明亮的夢境
    • 身心接合的介面
    • 夢是貼近身體的地方
    • 個人與身體共做
    • 片刻的明心見性
    • 深刻入行,才見真心
    • 佛性:異質交錯的感受
    • 再論夢:發展個人的身體技術
    • 迴盪之一:自我庇護的世界
    • 迴盪之二:生命裡的璀璨感
  • 第五講 動態之輪的療癒
    • 夢測度著身體狀態
    • 夢瑜伽的精神生產
    • 夢有所訴說
    • 人文空間的幻化生成
    • 以「動」掙脫意識
    • 自然聲音中的療癒:亂語
    • 蘇菲旋轉的淨化
    • 體覺的直接經驗
    • 身體狀態的成立
    • 摩盪中的體覺
  • 第六講 靜坐與太極:氣化的身體
    • 身體修練需有「心法」
    • 讓身體搭配人文空間
    • 身體變化與精神生產
    • 氣:身體與人文空間的媒介
    • 身體與人文空間交互影響
    • 靜坐的精神生產
    • 靜坐中找到自己的存在
    • 修練研究的功力
    • 太極拳vs.莊氏修行
    • 音樂的文化世界
    • 音樂餵養著身體
    • 文化中的聲音空間
    • 不舒服的聲音空間
    • 環境修行與身體
    • 身體開悟
  • 第七講 覺照的精神生產
    • 美式覺照工夫
    • 吃葡萄乾作為操作平台
    • 操作中提示出的質性
    • 覺:無目的性的精神生產
    • 第二身、第三身
    • 悲苦之地生出恩典
    • 大悲水與大悲藥
    • 在非功能中的精神生產
    • 病床邊的老歌
    • 以非操作進入精神生產
    • 覺察:進入自由空間
    • 別執著於「要」或「不要」
    • 聽憑身體的自然要求
    • 養生者的精神貧乏
    • 佛教形上學與禪宗修養論
    • 各家的修行方式
  • 第八講 躍入他界
    • 療癒發生在他界(The Otherwise)
    • 夢:非現實的存在狀態
    • 冥視空間
    • 夢幻衝動:他界存在的徵候
    • 幻化生成的經驗現象
    • 感覺質感(quilia)
    • 亡者來入夢
    • 摹本性的真實
    • 宗教性與非世界
    • 道證法師的例證
    • 以置身死地的態度念佛
  • 第九講 凝視空間與無限遠
    • 畫家的透視點(Perspective)
    • 凝視:非肉眼,不在現場
    • 凝視與無限遠
    • 以身體修練談凝視
    • 無限遠卻親密地相連
    • 婚姻關係的無限遠
    • 浩瀚意識與無限遠
    • 勾起無限遠之物
    • 朝無限遠的方向修行
    • 癡迷的房間
    • 談鄧美玲的《遠離悲傷》
    • 身體宇宙
    • 十分鐘洗臉的覺照訓練
  • 第十講 意象與幻化生成
    • 意象(image):迎面而來的影像作用
    • 文學家的意象性
    • 語言碎片及其威力
    • 文學作品中的「纏綿」
    • 「迴盪」現象
    • 意象與療癒
    • 「空」:人類本有的一種存在狀態
    • 幻化生成的能力
    • 修行:與「他者」遭逢
  • 第十一講 反身性
    • 「反身」與「反身性」
    • 反身性:被動,無作為
    • 「作為」與「本質」的差異
    • 讓本質來進行反身
    • 黃金十年
    • 身體的反身性
    • 沉默的事物
    • 瑜伽:維持本質的被動性作為
    • 寵物治療:身體的自療機制
    • 道士作法生產「心驚膽跳」
    • 照顧到本質的慈善事業
    • 接近本質的治療方式
    • 被動的反身性
  • 第十二講 巴塔耶的聖性世界
    • 關於巴塔耶
    • (《巴塔耶:消盡》)第一章、動物性與人性
    • 第二章、俗事物世界的形成
    • 第三章、聖性事物、宗教性和性慾
    • 第四章、對於祝祭─獻牲的闡釋
    • 失去一切的經驗
    • 理性的蔽障
    • 瞥見本質狀態
    • 因果是看不見的遞迴過程
    • 第五章、從原始的宗教性到被制度化了的宗教
    • 第六章、基督教的制度化與神祕家的思想
    • 第七章、從欲望論到文學─藝術論
    • 第八章、對共同性問題的追問和思考
  • 第十三講 暫歇語:「出離」作為宗教療癒的基礎
    • 兩種立命觀
    • 垂直軸的生命現象
    • 體驗摸索的生命能力
    • 生命的雜質與精緻化
    • 水與夢:物質的精神生產
    • 以出離論為基礎的宗教療癒
    • 從自我的視域到生命的視域
    • 生命諸力的競奪與交錯
    • 瞎的視覺
    • 活在生命的當下
    • 弘一法師的出離
  • 附 錄 修行療癒的迷思及其進路/余德慧
  • 延伸閱讀
  • 致謝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