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他有著松樹般正直的靈魂
以充滿哲思的文字凝視自然,寫下荒野的靈性之美
啓發我們「像山一樣思考」
土地倫理、生態平等的先驅之作
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保育聖經」!
★舉世聞名三大自然寫作者之一,與梭羅、繆爾齊名
★美國銷售逾百萬冊,紐約公共圖書館自然類「廿世紀十大好書」
★15幅全新生態插畫,工筆細繪;封面局部燙金、精緻立體設計,呈現自然的微物之美
《沙郡年紀》由自然觀察漸次進入科學闡述,最後提升到哲學層次,被喻為是「保育界的聖經」、「自然寫作的經典」、「世紀之書」。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沙郡年紀》以極優美的散文呈現,文字簡潔,含義卻極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詩歌一樣,
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在外表上卻看不到一點刻痕。
──John Tallmadge•耶魯大學英文系教授
█ 在野性之中,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李奧帕德,這位集科學家、田野工作者、詩人、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保育先驅,被譽為「美國生態保育之父」,其生平最重要著作《沙郡年紀》,出版半世紀以來影響深遠。
本書第一部「沙郡年紀」是李奧帕德依季節、月份編寫的自然觀察筆記。在位於威斯康辛州的沙郡(Sand County)、一個因過度機械耕作而被破壞遺棄的農場上,作者一家人重新以鏟子、斧頭、雙手尋求自然所賜的美糧而不掠奪多取,每年種植上千棵樹以恢復附近森林的生態完整性;樸實的木屋生活,幫助他形成了對待土地與自然的倫理觀念。
李奧帕德追尋在過度物質化的現代社會所失落的靈性生活,寫下鄉居歲月中深邃的心靈體驗與自然生態的微物之美。從多年在森林、荒野對野生動植物的生態考察,他體認到,人類並非萬物的主宰,而只是生態體系的一員,「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
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母狼眼中〕那綠色的火燄熄滅後,我明白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他提醒我們必須學會「像山一樣思考」 ──野性(Wilderness),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自從冰河時期起,每年春天,沼澤便在鶴的喧嚷聲中醒來。構成沼澤的泥炭層,位於一個古老湖泊的凹處;鶴群彷彿正站在屬於牠們自己的歷史中,那浸濕了的幾頁之上。」 ──〈沼澤地的輓歌 〉
「松樹的新年始自五月,此時松樹的頂芽變成了『蠟燭』:新發的芽具有蠟樣的光澤,筆直、易碎。但是和松樹一起生活的人知道,這裡的『蠟燭』有更深的含義,因為松樹的頂端燃燒著永不熄滅的火焰,照亮了通向未來的道路。」──〈永不熄滅的火焰〉
「在十一月的玉米田裡製造音樂的風是匆忙的。雁群從低垂的雲朵間出現,隨風上下移動,聚集又分開。當雁群在遠方天空變模糊時,我聽到最後的嗚叫,那是夏天的熄燈號。現在,在浮木後面是溫暖的,因為風已隨雁群遠去,而我也願意隨雁群遠去──但願我是那風。」──〈但願我是風〉
「物質的魂魄(Numenon),它和現象(Phenomenon)正好成一對比──後者是可計算、可預測的,即使那是最遠一顆星的搖動和轉動。北方森林的魂魄是榛雞,山核桃樹叢的魂魄是冠藍鴉,沼澤地的魂魄是灰噪鴉,而長滿刺柏的山麓丘陵的魂魄則是藍頭松鴉。鳥類學書籍並沒有記錄這些事實。」──〈眾鳥的魂魄〉
█ 土地不是商品:喚醒人們「生態平等」「土地倫理」的良知
第二部「地景之書」、第三部「鄉野沉思」、第四部「結語」,李奧帕德將自己多年野外工作和林業管理工作的經驗,與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觀點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態平等」、「土地倫理」的劃時代觀念。
「休息一下!掌鋸者喊道。於是我們停下來歇口氣。」李奧帕德帶著我們,用鋸子解讀一棵遭閃電劈斷的老橡樹:「我們的鋸子切入一八九九年,這一年,在北方兩個郡之外的巴布科克附近,最後一隻旅鴿被子彈擊中而隕落。」「鋸子切入一八七○年代,這是威斯康辛州瘋狂種植小麥的十年。到了一八七九年,在某個星期一的早晨,麥長蝽、雞母蟲、銹病,加上土壤沙化,終於讓威斯康辛州的農場主人意識到,他們在種植小麥的競賽中耗盡了土壤的肥力。」「一八七八年,一名來自索克拉皮茲城的獵鹿人極富遠見地評論道:今後獵人的數量將比鹿還多。」
李奧帕德以跨越近一世紀的橡木年輪,編入歷史紀事,提醒我們:正是由於人類缺乏「生態平等」的自省意識,導致物種滅絕的輓歌一再於真實世界上演。
他接著闡述,在城市化空前發展的時代,土地生病了。某些動植物不明原因消失,儘管人們已努力保護;某些害蟲突然成災,儘管人們已努力控制。人們對這些現象無法作出簡單解釋,因此必須視之為土地有機體生病的癥狀。他繼而提出「土地是社群」(Land is a community)的觀念,亦即土地是由動物、植物、土壤、水和人類共同組成的,人類只是這個社群中的一員,必須與其他成員互賴共生。
█ 「世紀之書」:寫給我們與下一世代的自然筆記
「至今我們還沒有處理關於人對土地、對動物、以及對生長在土地上的植物的關係這些方面的倫理。土地仍然被當成財產;人與土地的關係依舊是純經濟的,只牽涉到權利,不包含義務。」李奧帕德說。
他指出,只有當我們對土地有感覺、了解和接觸,才能產生愛和尊重,也才有可能建立「土地倫理」(Land Ethic)。著述之餘,李奧帕德在美國創立「荒野學會」,推動保護日漸縮小的荒野大地與荒野上的自由生命,日後影響擴及全球。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面對的是更大規模的開發和愈發嚴重的全球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的物種正以駭人聽聞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而台灣山林濫墾、河川開採沙石、溼地沙洲消失、海岸線後退、土壤污染劣化、旱澇頻生等現象,也使人怵目驚心。
李奧帕德提出「生態平等」「土地倫理」觀點,不但未曾過時,更是寫給我們與下一代的深沉反思。
他有著松樹般正直的靈魂
以充滿哲思的文字凝視自然,寫下荒野的靈性之美
啓發我們「像山一樣思考」
土地倫理、生態平等的先驅之作
當代最偉大的「自然保育聖經」!
★舉世聞名三大自然寫作者之一,與梭羅、繆爾齊名
★美國銷售逾百萬冊,紐約公共圖書館自然類「廿世紀十大好書」
★15幅全新生態插畫,工筆細繪;封面局部燙金、精緻立體設計,呈現自然的微物之美
《沙郡年紀》由自然觀察漸次進入科學闡述,最後提升到哲學層次,被喻為是「保育界的聖經」、「自然寫作的經典」、「世紀之書」。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沙郡年紀》以極優美的散文呈現,文字簡潔,含義卻極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詩歌一樣,
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在外表上卻看不到一點刻痕。
──John Tallmadge•耶魯大學英文系教授
█ 在野性之中,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李奧帕德,這位集科學家、田野工作者、詩人、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保育先驅,被譽為「美國生態保育之父」,其生平最重要著作《沙郡年紀》,出版半世紀以來影響深遠。
本書第一部「沙郡年紀」是李奧帕德依季節、月份編寫的自然觀察筆記。在位於威斯康辛州的沙郡(Sand County)、一個因過度機械耕作而被破壞遺棄的農場上,作者一家人重新以鏟子、斧頭、雙手尋求自然所賜的美糧而不掠奪多取,每年種植上千棵樹以恢復附近森林的生態完整性;樸實的木屋生活,幫助他形成了對待土地與自然的倫理觀念。
李奧帕德追尋在過度物質化的現代社會所失落的靈性生活,寫下鄉居歲月中深邃的心靈體驗與自然生態的微物之美。從多年在森林、荒野對野生動植物的生態考察,他體認到,人類並非萬物的主宰,而只是生態體系的一員,「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
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母狼眼中〕那綠色的火燄熄滅後,我明白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他提醒我們必須學會「像山一樣思考」 ──野性(Wilderness),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自從冰河時期起,每年春天,沼澤便在鶴的喧嚷聲中醒來。構成沼澤的泥炭層,位於一個古老湖泊的凹處;鶴群彷彿正站在屬於牠們自己的歷史中,那浸濕了的幾頁之上。」 ──〈沼澤地的輓歌 〉
「松樹的新年始自五月,此時松樹的頂芽變成了『蠟燭』:新發的芽具有蠟樣的光澤,筆直、易碎。但是和松樹一起生活的人知道,這裡的『蠟燭』有更深的含義,因為松樹的頂端燃燒著永不熄滅的火焰,照亮了通向未來的道路。」──〈永不熄滅的火焰〉
「在十一月的玉米田裡製造音樂的風是匆忙的。雁群從低垂的雲朵間出現,隨風上下移動,聚集又分開。當雁群在遠方天空變模糊時,我聽到最後的嗚叫,那是夏天的熄燈號。現在,在浮木後面是溫暖的,因為風已隨雁群遠去,而我也願意隨雁群遠去──但願我是那風。」──〈但願我是風〉
「物質的魂魄(Numenon),它和現象(Phenomenon)正好成一對比──後者是可計算、可預測的,即使那是最遠一顆星的搖動和轉動。北方森林的魂魄是榛雞,山核桃樹叢的魂魄是冠藍鴉,沼澤地的魂魄是灰噪鴉,而長滿刺柏的山麓丘陵的魂魄則是藍頭松鴉。鳥類學書籍並沒有記錄這些事實。」──〈眾鳥的魂魄〉
█ 土地不是商品:喚醒人們「生態平等」「土地倫理」的良知
第二部「地景之書」、第三部「鄉野沉思」、第四部「結語」,李奧帕德將自己多年野外工作和林業管理工作的經驗,與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觀點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態平等」、「土地倫理」的劃時代觀念。
「休息一下!掌鋸者喊道。於是我們停下來歇口氣。」李奧帕德帶著我們,用鋸子解讀一棵遭閃電劈斷的老橡樹:「我們的鋸子切入一八九九年,這一年,在北方兩個郡之外的巴布科克附近,最後一隻旅鴿被子彈擊中而隕落。」「鋸子切入一八七○年代,這是威斯康辛州瘋狂種植小麥的十年。到了一八七九年,在某個星期一的早晨,麥長蝽、雞母蟲、銹病,加上土壤沙化,終於讓威斯康辛州的農場主人意識到,他們在種植小麥的競賽中耗盡了土壤的肥力。」「一八七八年,一名來自索克拉皮茲城的獵鹿人極富遠見地評論道:今後獵人的數量將比鹿還多。」
李奧帕德以跨越近一世紀的橡木年輪,編入歷史紀事,提醒我們:正是由於人類缺乏「生態平等」的自省意識,導致物種滅絕的輓歌一再於真實世界上演。
他接著闡述,在城市化空前發展的時代,土地生病了。某些動植物不明原因消失,儘管人們已努力保護;某些害蟲突然成災,儘管人們已努力控制。人們對這些現象無法作出簡單解釋,因此必須視之為土地有機體生病的癥狀。他繼而提出「土地是社群」(Land is a community)的觀念,亦即土地是由動物、植物、土壤、水和人類共同組成的,人類只是這個社群中的一員,必須與其他成員互賴共生。
█ 「世紀之書」:寫給我們與下一世代的自然筆記
「至今我們還沒有處理關於人對土地、對動物、以及對生長在土地上的植物的關係這些方面的倫理。土地仍然被當成財產;人與土地的關係依舊是純經濟的,只牽涉到權利,不包含義務。」李奧帕德說。
他指出,只有當我們對土地有感覺、了解和接觸,才能產生愛和尊重,也才有可能建立「土地倫理」(Land Ethic)。著述之餘,李奧帕德在美國創立「荒野學會」,推動保護日漸縮小的荒野大地與荒野上的自由生命,日後影響擴及全球。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面對的是更大規模的開發和愈發嚴重的全球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的物種正以駭人聽聞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而台灣山林濫墾、河川開採沙石、溼地沙洲消失、海岸線後退、土壤污染劣化、旱澇頻生等現象,也使人怵目驚心。
李奧帕德提出「生態平等」「土地倫理」觀點,不但未曾過時,更是寫給我們與下一代的深沉反思。
奧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1887-1948),美國著名生態學家、環境保護主義者,野生動物管理研究的始創者,現代環境倫理與荒野保護運動的先驅和社會活動家。終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林業資源管理、荒野保護和相關研究工作,也投入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狩獵管理等領域。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野生動物管理學教授,曾任美國林業工作者協會森林政策委員會主席,並創立了美國荒野協會。
李奧帕德一生發表了大量論文,將多年野外工作、林業管理經驗,與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觀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地倫理的新觀念。他在自然生態保存和環境倫理學方面的聲譽,至今少有人能與之媲美。
- 初版作者序 土地的倫理和美學──奧爾多.李奧帕德
- 再版序 寫給下一世代的土地之書──卡羅琳&盧納.李奧帕德
- 導讀序 野性,蘊藏著世界的救贖──吳明益
-
第一部 沙郡年紀
-
January 一月雪融
-
February 優質橡木
-
March 大雁歸來
-
April
-
河水高漲
-
山薺
-
大果櫟
-
空中之舞
-
-
May 從阿根廷歸來
-
June 釣魚田園詩
-
July
-
龐大的領地
-
大草原的生日
-
-
August 青青河畔草
-
September 小樹林裡的合唱
-
October
-
暗金色
-
早起者
-
紅燈籠
-
-
November
-
但願我是風
-
斧頭在手
-
堅實的堡壘
-
-
December
-
家園的範圍
-
雪地上的松樹
-
編號65290
-
-
-
第二部 地景之書
-
Wisconsin 威斯康辛州
-
沼澤地的輓歌
-
沙地郡縣
-
奧德賽之旅
-
旅鴿紀念碑
-
弗蘭波河的獨木舟
-
在終結中離去
-
-
Illinois and Iowa 伊利諾州和愛荷華州
-
伊利諾州巴士之旅
-
踢蹬的紅腿
-
-
Arizona and New Mexico 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
夏日的白山
-
像山一樣思考
-
艾斯卡迪拉山的灰熊
-
-
Chihuahua and Sonora 墨西哥契瓦瓦和索諾拉
-
眾鳥的魂魄
-
綠色的潟湖
-
加維蘭河之歌
-
-
Oregon and Utah 奧勒岡州和猶他州
-
偷渡者
-
-
Manitoba 加拿大曼尼托巴
-
被遺忘的沼澤
-
-
-
第三部 鄉野沉思
-
Country 鄉野
-
A Man's Leisure Time 閒暇時間
-
The Round River 環河
-
NaturAL History 大自然的歷史
-
Wildlife in American Culture 美國文化中的野生動植物
-
The Deer Swath 鹿徑
-
Goose Music 大雁的音樂
-
-
第四部 荒野之歌
-
The Land Ethic 土地倫理
-
Wilderness 荒野
-
Conservation Esthetic 自然環境保護美學
-
- 附錄I:作者生平
- 譯後記
- 聆聽自然的聲音。紙上讀書會
- 附錄II:本書動植物名稱.中英對照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