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連結「情」與「氣」的前後呼應,提出「走向嵇康」的進路,揭示嵇康在會通魏晉玄學史與文化史上的關鍵角色,豁顯再造嵇康為魏晉新道家的另一座高峰。
玄學界長期置身於湯用彤以宇宙論及本體論來界分漢代思想與魏晉玄學的典範論述,因此向來視魏晉氣論為漢儒舊思維的殘留,而未能給予應有的重視,有鑒於此,本書一則依據情之有無的論題,重探何晏、王弼與郭象的玄學軌跡,二則嘗試與當代氣論接軌,探源於《莊子》,開啟「氣」的視域,從嵇康〈聲無哀樂論〉出發,向〈琴賦〉(音樂)、〈明膽論〉(才性)、〈宅論〉(養生〉三個面向予以延伸落實。
本書透過「情」與「氣」的前呼後應,共同攜手來突破向來以本體論為宗之魏晉玄學的框限,提出「走向嵇康」的進路,有效地連結玄學與魏晉感文化、才性論的關係,並使形式化的玄學從走向生活化的玄學,深盼這一趟開之以「情」又繼之以「氣」的探索之路,得以重塑嵇康在魏晉玄學史上的角色,進而與向來蔚為主流的有無之論,共同勾勒出更為完整的玄學史圖像,由是思想史上的氣論,亦終於能在此承先啟後,成為足以血脈一貫的學術風潮。
玄學界長期置身於湯用彤以宇宙論及本體論來界分漢代思想與魏晉玄學的典範論述,因此向來視魏晉氣論為漢儒舊思維的殘留,而未能給予應有的重視,有鑒於此,本書一則依據情之有無的論題,重探何晏、王弼與郭象的玄學軌跡,二則嘗試與當代氣論接軌,探源於《莊子》,開啟「氣」的視域,從嵇康〈聲無哀樂論〉出發,向〈琴賦〉(音樂)、〈明膽論〉(才性)、〈宅論〉(養生〉三個面向予以延伸落實。
本書透過「情」與「氣」的前呼後應,共同攜手來突破向來以本體論為宗之魏晉玄學的框限,提出「走向嵇康」的進路,有效地連結玄學與魏晉感文化、才性論的關係,並使形式化的玄學從走向生活化的玄學,深盼這一趟開之以「情」又繼之以「氣」的探索之路,得以重塑嵇康在魏晉玄學史上的角色,進而與向來蔚為主流的有無之論,共同勾勒出更為完整的玄學史圖像,由是思想史上的氣論,亦終於能在此承先啟後,成為足以血脈一貫的學術風潮。
-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言 楊儒賓
- 自序
- 導論
-
第一章 貴無與滯有─王弼聖人有情說之兩種詮釋向度的檢視及其對話
-
第一節 王弼說之歷程性的探索─從聖人無情到聖人有情之轉變
-
第二節 著力於玄學內在理路的詮釋
-
第三節 側重於士人尚情心態的詮釋
-
第四節 兩種詮釋向度的對話
-
結 語
-
-
第二章 從莊子到郭象─在無情說上「修證實踐」與「玄思智解」的對話
-
前 言
-
第一節 莊子與惠施「有情、無情」之辯
-
第二節 郭象注「莊、惠有情無情之辯」於義理內涵上的承轉
-
第三節 從「無情」到「聖人無情」
-
第四節 修證實踐與玄思智解的對話
-
結 語
-
-
第三章 從莊子到嵇康─「聲」與「氣」之視域的開啟
-
前 言
-
第一節 兩種連結「莊子─嵇康」之論點的檢視
-
第二節 從莊子到嵇康─「聲」與「氣」之視域的開啟
-
第三節 魏晉氣論之可能
-
第四節 嵇康〈聲無哀樂論〉中的儒道對話
-
結 語
-
-
第四章 從情志到神氣─嵇康〈琴賦〉中以樂體道之義涵探析:兼論與〈聲無哀樂論〉的互補關係
-
前 言
-
第一節 從「稱其材幹以危苦為上」到「至人制琴以託心、彈琴以契道」
-
第二節 從「以悲哀為主、以垂涕為貴」到「宣和情志、導養神氣」
-
第三節 抒情可轉,至人可擬
-
結 語 情智相濟,雙美並進
-
-
第五章 才性之氣與相須之理的交會─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詮
-
前 言
-
第一節 〈明膽論〉於才性論史上的歷史位置
-
第二節 嵇康〈明膽論〉之「明膽關係」試闡
-
第三節 才性之氣與相須之理的交會
-
-
第六章 從「自足於內」到「氣通內外」─阮德如與嵇康〈宅無吉凶攝生論〉等四篇試解
-
前 言
-
第一節 嵇康與阮德如對攝生議題的關懷與共識
-
第二節 阮德如「自足於內:黜邪虛以崇正實」─追術者以小道自溺
-
第三節 嵇康「氣通內外:相須以合德」─偏恃者以不兼無功
-
結 語
-
- 後記
- 參考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841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