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125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如何看見,我們原本看不見、未能看見或視而不見的台灣?紀錄片提供了看見台灣的新的角度與方式,然而我們又如何「看見」紀錄片中的洞見與不見?
  在1980年代中葉與台灣新電影幾乎同時出現的台灣新紀錄片到底有何可觀之處?與台灣新電影的觀賞或解讀方式有何不同?這些「新」紀錄片之「新」,如何界定?歷經三十年的發展,是否形成特有的傳統?經歷了哪些階段的發展?開發了哪些台灣紀錄片獨特的研究議題?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和值得探討的問題?與其他東亞的紀錄片相較,台灣新紀錄片展現了哪些特色和侷限之處?「國際發聲」的可能與挑戰為何?本書除了探討這些問題,也澄清「紀錄片」的定義和研究方法,引導讀者進入台灣紀錄片的場域。
  全書分五大章節:導論、歷史紀錄片、環境紀錄片、記錄倫理、以及台灣紀錄片的國際發聲。書中討論的數十部作品涵蓋各類型紀錄片,導演跨越不同世代、族群與性別,包括柯金源、馬躍•比吼、比令•亞布、蕭美玲、賀照緹、李香秀、簡偉斯、沈可尚、簡毓群、齊柏林、楊力州等。
  • 本書內容結構和論文改寫說明
  • 第一章:導論
    • 台灣新紀錄片的興起:一個比較觀點
    • 台灣新紀錄片的發展進程
    • 新紀錄片之前的台灣紀錄片
    • 1984 ~ 1990 年:初試啼聲的台灣新紀錄片
    • 1990 ~ 2000 年:全景學派的貢獻
    • 2000 年之後:個人化、藝術化與商業化的紀錄片
    • 紀錄片研究理論與方法
    • 紀錄片的定義與特質
    • 紀錄片研究的主要議題
    • 本書章節結構安排
  • 第二章:台灣歷史紀錄片的敘述和記憶
    • 歷史紀錄片研究方法
    • 台灣歷史紀錄片生產概況
    • 1990 年代台灣歷史記憶的重建
    • 《跳舞時代》:歷史敘述的角力
    • 《消失的王國:拱樂社》:底層人民的記憶與聲音
    • 《霧社.川中島》:原住民觀點的歷史敘述
    • 《青春祭》與《白色見證》:人權歷史紀錄片的見證與超越
    • 小結
  • 第三章:台灣環境紀錄片的空間與論述環境紀錄片的定義和詮釋方法
    • 台灣環境紀錄片研究概況
    • 台灣環境紀錄片的光譜
    • 環境運動紀錄片:從《貢寮,你好嗎?》到《決戰時刻百萬青年站出來! 1/26 守夜行動!》
    • 「環境紀錄片」的邊界:《帶水雲》與《噤聲三角》
    • 院線片環境紀錄片的能與不能: 《看見台灣》
    • 跨國環境生態電影:《擺盪》
    • 小結
  • 第四章:台灣紀錄片的倫理課題
    • 「紀錄倫理」:紀錄片的重點課題
    • 真實與倫理
    • 《雲的那端》:攝影機的倫理規範
    • 《在高速公路上游泳》:紀錄倫理的多重提問
    • 《蘭嶼觀點》:面對「他者」
    • 《面對惡靈》:(跨)文化中的倫理挑戰
    • 小結
  • 第五章:台灣紀錄片的國際發聲
    • 東亞紀錄片脈絡下的台灣
    • 國際影展中的台灣紀錄片
    • 台灣獲獎紀錄片的特色
    • 影展的美學政治
    • 影片「在地性」的國際挑戰
    • 結論
  • 引用書目
  • 片單
  • 名詞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