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聚焦戰後香港建築的形成、機制、事件、作品和人物。介紹了戰後重建的求存拮据和1980年代的起飛輝煌,既涉及公共建築、公共屋村建設也談到私人開發項目,同時記錄了1950年代在香港開拓的建築師以及戰後成長起來的本土代表人物的成長歷程和作品。建築環境孕育着生活,見證着城市發展之路。透過此書可了解香港現代歷史、探索香港建築設計的演進。
- 致謝
- 前言
-
第1章 戰後復興 重拾秩序
-
收拾殘局
-
大師規劃
-
1950年代香港的轉型
-
創新的設計
-
-
第2章 公共屋邨計劃
-
城市衛生和安置難民
-
公屋類型演變
-
公共屋邨規劃
-
房屋協會
-
烏托邦的理想
-
-
第3章 設計力量在香港
-
大型設計公司
-
華人建築師
-
從上海到香港
-
培養生力軍
-
-
第4章 公共建築
-
香港大會堂
-
沙田大會堂
-
香港文化中心
-
文化博物館
-
海防博物館
-
市政大廈的突破
-
濕地公園
-
-
第5章 建築條例的演進
-
香港建築規管起源
-
1955年的修訂
-
小面積之擾
-
使高密度變得合理有效
-
-
第6章 經濟起飛下的全球化建築
-
怡和大廈
-
合和中心
-
香港會會所
-
滙豐銀行
-
中國銀行
-
力寶中心
-
交易廣場
-
太古廣場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
商場建築
-
全球化建築
-
-
第7章 校園建築
-
香港理工大學
-
香港城市大學
-
浸會大學
-
香港大學
-
香港科技大學
-
嶺南大學
-
香港教育學院
-
-
第8章 本土建築師的崛起
-
鍾華楠
-
何弢
-
關善明
-
劉秀成
-
吳享洪
-
嚴迅奇
-
-
第9章 為高密度尋求答案
-
綜合巨構和鐵路邨莊
-
沙田市中心
-
九龍灣站
-
中環站
-
九龍站
-
奧運站
-
青衣站
-
東涌站
-
-
第10章 走向公民建築
-
中央圖書館
-
西九龍文化區
-
兩個碼頭
-
城市土地的新功能
-
- 結語:城市建築 - 香港、中國和世界
- 香港建築大事年表
- 參考文獻
- 插圖來源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