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莊子》知識論研究

出版日期
201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929086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文之目的,在於闡發《莊子》哲學的知識論面向。本文主要處理《莊子》對知識的反省,探討知識在《莊子》哲學體系中的意義,並試圖以知識論角度切入,彰顯《莊子》哲學的特色與現代意義。 《莊子》中,知識論和修養論常常是彼此不分的。《莊子》指出,認知的歷程有「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氣」三個階段。相應地,依據認知來源的不同,知識亦有「耳之所知」、「心之所知」、「氣之所知」三種類型。大致與今日所謂的「感性知識」、「理性知識」和「直覺知識」相當。本文根據《莊子》字義與原文脈絡,一一考察這三種型態的認知模式。 本文首先釐清《莊子》中關於感官的各種層次,指出《莊子》中關於感官的論述,包含感官之具、感官之能、感官之徹、感官之所、感官之府五個層次。既而考察《莊子》中所有關於感官總名的術語,諸如「五官」、「天機」、「天門」、「七竅」、「九竅」、「六鑿」、「六骸」、「外」和「官知」等。並與先秦諸子相參,以突顯《莊子》對感觀的看法。接著,本文分別討論《莊子》中關於目、耳、口、鼻、形體五種感官的論述。指出這些感官意象,常常作為《莊子》論述「道」與其他抽象層面時的隱喻。繼而,本文討論《莊子》對於感官的反省,展現感官在《莊子》哲學體系中的意義。 然後,本文討論《莊子》對於「心之所知」的反省,分別探討《莊子》對「心知」的批判和「心知」的轉向與昇華。本文指出,《莊子》從三個面向反省「心知」的缺陷。首先,「心知」的外馳與過度便發展為「智巧」。智巧是將工具理性的能力發揮到極致,而進行精密的算計,《莊子》從生命本真的角度給予反省和批判。其次,「心知」的遮蔽與偏執便發展為「成心」。《莊子》對此「成心」所成就的判斷加以反省,批判僵化、固定以及普遍的判斷。最後,「心知」的一般運作為思慮,《莊子》認為這種以概念區分來掌握事物認知方式,破壞了萬物一體的原初完整性,因而無法得到「真知」。至於「心知」的轉向與昇華,本文從「心之止」、「心之明」、「心之淡漠」三個面向切入,討論《莊子》對心之認識功能的修養與轉化。 最後,本文討論「氣之所知」,分別從「虛」、「忘」、「通」三個面向分析「氣」在《莊子》哲學中的認知意義,指出「聽之以氣」並不是排除感官功能和理性功能,而是這些功能的專一、虛化、轉向、返本與昇華。「聽之以氣」是一種主體解構的認知模式,物我一體,沒有隔閡和扭曲,萬物得以如實地開顯自身而被認知。《莊子》認為通過這種認知模式才能得到「真知」。 《莊子》除了對上述認知過程三階段有深切反省外,也根據認知對象存有位階的不同,討論了「以物觀之」和「以道觀之」兩種認知型態。「以物觀之」是日常生活的認知方式,無可避免的帶入了是非等主觀價值判斷來區分事物,因而造就許多「畛域」,限制了人向「道」的開放。「以道觀之」則認為「未始有物」,類似於審美經驗和實踐智慧,物我沒有隔閡,沒有分析也沒有判斷,而是在共融的視域中彼此滲透。 除此之外,所謂的知識,還可從實際操作的實踐面向,分為命題知識(propositional knowledge)和能力知識(competence knowledge)兩大類。前者指的是知道一件事情的內容,後者則指知道如何做一件事情。前者著重知性理解而與實踐未必有關,後者則不必然是知性的理解而和實踐息息相關。《莊子》中許多「技近乎道」的故事,正向吾人顯示「道」無法作為命題內容來被認知,而必須在實際的操作中,才能向操作者開顯。 本文從認知過程、認知對象和實踐面向來研究《莊子》的知識論。可以說完整地從知識論、形上學和倫理學、美學層面,考察了《莊子》中所呈現的認知意義,從而釐清了認為《莊子》是「反智」、「反感官」、「反理性」、「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種種誤解。
The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lucidate the epistemological dimensio
  • 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意識
    •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材料說明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第四節 學術文獻回顧與評述
      • 一、以《莊子》知識論為負面的類型
      • 二、正視《莊子》知識論的類型
  • 第二章 「聽之以耳」—《莊子》的感官論
    • 第一節 感官合論
      • 一、論《莊子》感官的層次
      • 二、論《莊子》感官之總名
    • 第二節 感官分論
      • 一、《莊子》論口和味覺
      • 二、《莊子》論鼻和嗅覺
      • 三、《莊子》論形體和觸覺
      • 四、《莊子》論目和視覺
      • 五、《莊子》論耳和聽覺
    • 第三節 《莊子》對感官的反省
      • 一、《莊子》論感官的限制性
      • 二、「渾沌之死」
      • 三、感官的正面價值與感官的轉向和昇華
  • 第三章 「聽之以心」—《莊子》的「心知」論
    • 第一節 《莊子》對「心知」的反省與批判
      • 一、「心知」之外馳與過度—《莊子》對「智巧」的批判
      • 二、「心知」之遮蔽與偏執—《莊子》對「成心」的反省
      • 三、「心知」之分別與缺陷—《莊子》對「思慮」的反思
    • 第二節 《莊子》論「心知」的轉向與昇華
      • 一、知之「止其所不知」—《莊子》論心之止
      • 二、知之「以明」—《莊子》論心之明
      • 三、知之「與恬交相養」—《莊子》論心之淡漠
  • 第四章 「聽之以氣」—《莊子》的「氣知」論
    • 第一節 氣之虛—「虛而待物」
    • 第二節 氣之忘—「心齋」與「坐忘」
      • 一、「糊塗之忘」與「專注之忘」—「知的昏沈」與「知的超越」
      • 二、「坐忘」—「同於大通」的境界
    • 第三節 氣之通—「通天下一氣」
  • 第五章 「以道觀之」—《莊子》的「真知」論
    • 第一節 《莊子》中的道物關係
      • 一、《莊子》中的「物」
      • 二、《莊子》中的「道」
    • 第二節 兩種認知模式的對比—「以物觀之」與「以道觀之」
      • 一、《莊子》論認知的限制性與相對主義問題
      • 二、《莊子》論「大知」與知識客觀標準問題
      • 三、幾種「以物觀之」模式與「以道觀之」的對比
    • 第三節 「以道觀之」與「實踐之知」
  • 第六章 結論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