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由文化環境與跨文化的角度,比較探討台灣地區的實質環境形塑與居民集體的空間價值觀,並以都市化地區居民日常生活所及與所需的空間為研究對象,內容首先探討都市空間形象以及住宅建築物與空間,以跨文化比較台灣地區與歐美地區都市空間形象及住宅建築物與空間之差異,進而探討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環境與居民價值觀;在世界城鄉空間與建築案例的部分,則引介頗具創意與值得台灣環境形塑作為參考與學習之案例,再以台灣城市環境形塑所依據之社會規範以及文化因素影響下所產生的實質環境形象與秩序做為總結。
- 高 序
- 楊 序
- 自 序
- 誌 謝
-
緒 論
-
關於「空間」之定義
-
主題及研究範圍
-
實質環境形式為一種文化符號
-
關於價值的定義與特性
-
關於空間的價值向度與特性
-
研究方法
-
-
第一部分 都市空間形象
-
導言
-
人行道網
-
河道兼下水道
-
將就的信仰空間
-
公私空間的界線
-
騎樓存廢
-
都市土地使用-住商分區或混合?
-
普及的違章建築物
-
鐵皮屋的聯想
-
街道立面招牌
-
水岸護欄設計
-
-
第二部分 住宅建築物與空間
-
導言
-
都市住宅環境選擇
-
住宅空間結構與私密性
-
住宅安全知與行
-
鐵窗
-
清水磚造建築物
-
外牆貼磁磚的理由
-
集合住宅社區空間
-
陽台形式
-
窗戶形式
-
住宅風水的科學詮釋
-
閱讀建築物的年齡-以集合住宅為例
-
-
第三部分 世界城鄉空間與建築意象
-
導言
-
德國海德堡(Heidelberg)古城
-
城市檔案室
-
木構架屋群-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
-
修道院變成圖書館-比利時魯汶大學工學院圖書館(Campus Bibliotheek Arenberg)
-
舊建築再利用與增建的三座博物館案例
-
尊重自然的城市與建築-英國巴斯(Bath)
-
歐洲橋樑之美
-
萊茵河畔風光-瑞士巴塞爾(Basel)段
-
拉迪凡斯(La Defense)-巴黎新鎮
-
巴塞隆納意象
-
婆羅與施波倫柏(Borneo Sporenburg)-阿姆斯特丹東側雙姝
-
供水站(GWL Site)永續社區
-
後院共享-阿姆斯特丹街屋外部空間
-
永續開放空間
-
柯布(Le Corbusier)作品意象-印度昌地加(Chandigarh)都市規劃與建築
-
印度本土現代建築意象-柯理亞(C. Correa)與朵西(B. Doshi)作品
-
-
第四部分 結論:文化是環境形式塑造的主要因子
-
導言
-
都市計畫、建築法規、與台灣城市空間秩序
-
從社會價值觀論建成環境之美
-
由文化因子談台灣城鄉環境形式塑造
-
基督教文化與歐洲城鄉環境秩序
-
和諧的環境存在之道
-
- 參考文獻
- 插圖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