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是本館同仁對李志夫教授進行的口述訪問記錄。李教授從小離家,入青年軍,後隨軍來臺。退伍後,進入文化學院哲學系就讀,期間曾親近過曉雲、印順、白聖、道安、東初、聖嚴、星雲、慧嶽等法師及李世傑、張曼濤等佛教學者。李教授曾留學印度,對印度文化有極深刻之了解。在治學上,李教授很重視邏輯學,對天台與唯識有精湛之研究,曾主持進行有關天台三大部(《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法華文句》)與唯識三大部(《成唯識論》、《攝大乘論》、和《瑜伽師地論》)的校釋工作,並已取得相當成果。又,李教授對於法鼓山具有創建之功,在臺灣佛教教育與佛學研究上,法鼓山的成果有目共睹,而這正是李教授對法鼓山、對臺灣佛教貢獻之所在。
- 相關照片
- 卓序:宏揚佛學教育與研究的推手
- 侯序:我所認識的李志夫教授
- 自序
- 壹、家世背景
-
貳、求學歷程
-
私塾小學
-
初中時期
-
自立求學
-
大學時期瑣談
-
大學時期的師友
-
-
叁、從軍時期
-
離家從軍
-
轉往水上警察隊
-
投考青年軍
-
戰爭的體驗
-
隨軍來臺
-
疾病的考驗
-
八二三砲戰
-
傘兵訓練
-
退出軍伍
-
軍中時期的有關師友
-
整理白老日記
-
前塵影事
-
我與方教授
-
稍微開竅
-
軍旅總結
-
-
肆、印度經驗
-
留印因緣
-
師友送別
-
在加城轉機
-
初會薛雷教授
-
思鄉情怯
-
做了老童生
-
印度的擁毛派
-
南北伙食團
-
此事甚為稀有
-
印度文化之特質
-
兩性文化
-
文化的保守與自信
-
印度華僑外移
-
惠而不實的女性尊嚴
-
上智與下愚
-
印度僑領
-
面臨抉擇
-
可惡的衙門
-
佛學研究所成立
-
艱辛的歲月
-
-
伍、婚姻、家庭
-
老丈人的關懷
-
獨行參訪
-
不幸的童年
-
難得的成就
-
家屬成員
-
我妻薛紹平女士
-
內弟薛阿米
-
我的子與女
-
長女德融
-
次男德會
-
小女德風
-
-
岳父與岳外祖父
-
岳父薛雷教授
-
岳外祖父朱維幹教授
-
-
平生無大志
-
-
陸、華岡時期
-
創立印度研究所
-
與佛光山結緣
-
所長星雲法師
-
印度文化研究所的興與廢
-
印度研究的小成
-
與星雲法師的因緣
-
在星雲與白老之間
-
微風生波
-
關於華岡佛學研究所
-
理事長陳植津先生
-
歷任所長
-
拜訪聖嚴法師
-
全力勸進
-
以願力承擔
-
確立辦學目標
-
有待強化的師資
-
華岡佛研所之小成
-
初具學制規範
-
尊師重道
-
我心如秤
-
華岡時期瑣談
-
創辦人張其昀先生的風格
-
悼東老文
-
是非憑誰訴
-
窮則變
-
本該如此
-
潘維和先生
-
李瑞爽先生
-
莫貽謀先生
-
華岡人事更迭
-
張冠群是文化的金雞母
-
曉公對聖嚴法師的期許
-
-
-
柒、北投時期的中華佛學研究所
-
護法理事會改為護法會
-
護法委員會
-
北投初期的研究所
-
法師的厚愛
-
冉教授是理想人選
-
方教授義無反顧
-
不負初衷
-
我是「員外」
-
幕府之賓
-
行政合議制
-
佛研所所訓
-
佛研所的人與事
-
佛研所的人
-
佛研所的事
-
-
捌、法鼓山時期
-
圖資館搬遷
-
校舍的分配
-
電子佛典是本所的近水樓臺
-
「研評會」與「教評會」
-
宗教研修學院
-
宗教白皮書
-
宗教團體法
-
漢藏文化交流班
-
培訓翻譯人才
-
廖本聖老師
-
博士生研究團隊
-
蔡耀明教授
-
語文的重要性
-
獲准為國科會的研究獎助單位
-
唯識學研究中心
-
最需深入典籍的研究
-
網路資料室
-
電子佛典協會的成就
-
佛教藝術中心
-
「中印絲路文化交流研究」計畫
-
國際兩岸學術會議與交流
-
編輯《臺灣佛教年鑑》
-
法鼓人文社會學院
-
創設因緣
-
運作方式
-
現階段的思維
-
-
-
玖、與教界的互動
-
與聖嚴法師的勝緣
-
願力與契機
-
師徒都是學問僧
-
宗教家風範
-
「每事問」
-
一度請辭
-
法鼓山僧團
-
以「學緣」成「法緣」
-
法鼓山不只是一座山
-
此山與彼山
-
作「幹部」的本份
-
慧嶽長老與聖嚴法師
-
慧嶽長老與我
-
親近印順長老
-
親近曉雲法師
-
與白聖長老的因緣
-
一度曾籌設的佛教大學
-
與悟明長老的因緣
-
採訪南亭長老
-
與成一長老的因緣
-
越南籍的淨行法師
-
北美印順文教基金會
-
-
拾、印度文化
-
兩種文化
-
三種殖民
-
四種階級
-
業論是印度社會的穩定力量
-
宗教文化之正、反價值
-
三種殖民與四種吠陀
-
四吠陀與印度文化
-
文化與社會相互變遷
-
久即生頑
-
祭司的貪腐
-
歐洲宗教黑暗的勝蹟
-
《吠陀經》與史詩
-
奧義哲學
-
相對論的耆那教
-
倫理的相對
-
知識之相對
-
緣起論與相對論
-
佛教在印度文化中之「是是非非」
-
因明不只是思惟的方法
-
殊途同歸
-
印度文化之價值
-
佛教在印度之衰亡
-
永難凋謝的傳統
-
窮酸秀才難富貴
-
以佛陀祖國為例
-
反面文章需要更多例證
-
宗教與哲學有異
-
佛教現代化?
-
大乘經典兩重觀
-
談師徒的傳承
-
印度教與佛教相互之影響
-
印度的重商時代
-
主流文化的軸心
-
印度學研究現況
-
印度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
-
拾壹、個人學術之「拾落穗」
-
治學過程
-
教學相長
-
邏輯保證知識之正確
-
倫理與道德之同與異
-
中國先秦的邏輯
-
三大古文明國之邏輯
-
理性被阻塞
-
邏輯普遍適應性
-
我的啟蒙佛典
-
天台、唯識三大部
-
略談天台思想
-
性惡思想
-
天台與華嚴思想
-
三論中的吉藏大師
-
為後賢開路
-
「止」、「觀」與「止觀」
-
唯心與唯識
-
我、法兩執
-
無始時來
-
最先進的認識論
-
熊氏看唯識
-
污染轉清淨
-
華嚴與唯識
-
從投胎到解脫的教育
-
唯識接近西方哲學論題
-
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反省
-
印老反大乘佛教嗎?
-
思想的發展性
-
學者與思想家
-
佛學研究瑣談
-
有待深耕的園地
-
對京都學派的看法
-
有關佛學問答
-
法顯大師最使我感動
-
- 附錄一 「日記摘要」以補口述確定之時空
- 附錄二 李志夫教授著作全表
- 附錄三 李志夫教授年譜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03/70096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