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殖民地經驗在日治時期的作家與文學作品上烙印了深深的傷口,
本書以龍瑛宗為例,展示了這難以抹滅的殖民傷痕。
文學評論家葉石濤先生在《台灣文學史綱》中指出,龍瑛宗(1911-1999)寫出了台灣知識份子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動搖、抵抗和妥協,成功地呈現他們的精神結構。本書主要探討龍瑛宗自1937年至1947年這十年間的文學活動,作者王惠珍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攻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比較研究,她在本書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開展議題,凸顯龍瑛宗特殊的帝都經驗和臺灣地誌書寫的重大成就。
全書共七章,主要針對日治時期台灣日語作家龍瑛宗的文化教養、成名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閱讀評價、兩次帝都之旅、禁刊《蓮霧的庭院》的版本比較等議題深入探討。另外,就其南投時期、花蓮時期、台南時期的生活經驗與文學創作的互文關係,進行詳實的論考,重新辨識龍瑛宗在東亞殖民地文學中的歷史位置及其文學價值。本書的研究以龍瑛宗文學穿針引線,包含台灣、朝鮮、中國、日本的東亞文學研究,朝向關注客家人和原住民族的族裔研究發展。龍瑛宗等日文世代作家雖已遠逝,但本書細緻地帶領我們逐步趨近他們的文學心靈與想望。
本書特色
◎本書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藉由作家作品、書信、日記與報章雜誌報導等大量史料的爬梳以及對後人的訪談,建立作家文學活動的輪廓。
◎本書輯錄龍瑛宗的家族合照、師友合影等珍貴照片,畢業證書、薪俸通知等個人文件,以及與文友往來之書信,是研究龍瑛宗的第一手資料。
◎本書附有「龍瑛宗著作目錄」,詳列作者以不同署名發表的詩、小說、腳本、評論、隨筆、翻譯、書信、座談等體裁的創作與文字紀錄。
本書以龍瑛宗為例,展示了這難以抹滅的殖民傷痕。
文學評論家葉石濤先生在《台灣文學史綱》中指出,龍瑛宗(1911-1999)寫出了台灣知識份子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動搖、抵抗和妥協,成功地呈現他們的精神結構。本書主要探討龍瑛宗自1937年至1947年這十年間的文學活動,作者王惠珍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攻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比較研究,她在本書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開展議題,凸顯龍瑛宗特殊的帝都經驗和臺灣地誌書寫的重大成就。
全書共七章,主要針對日治時期台灣日語作家龍瑛宗的文化教養、成名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閱讀評價、兩次帝都之旅、禁刊《蓮霧的庭院》的版本比較等議題深入探討。另外,就其南投時期、花蓮時期、台南時期的生活經驗與文學創作的互文關係,進行詳實的論考,重新辨識龍瑛宗在東亞殖民地文學中的歷史位置及其文學價值。本書的研究以龍瑛宗文學穿針引線,包含台灣、朝鮮、中國、日本的東亞文學研究,朝向關注客家人和原住民族的族裔研究發展。龍瑛宗等日文世代作家雖已遠逝,但本書細緻地帶領我們逐步趨近他們的文學心靈與想望。
本書特色
◎本書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藉由作家作品、書信、日記與報章雜誌報導等大量史料的爬梳以及對後人的訪談,建立作家文學活動的輪廓。
◎本書輯錄龍瑛宗的家族合照、師友合影等珍貴照片,畢業證書、薪俸通知等個人文件,以及與文友往來之書信,是研究龍瑛宗的第一手資料。
◎本書附有「龍瑛宗著作目錄」,詳列作者以不同署名發表的詩、小說、腳本、評論、隨筆、翻譯、書信、座談等體裁的創作與文字紀錄。
台灣台南市人。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博士。曾任私立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現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專攻日治時期台灣文學、東亞殖民地文學比較研究。主編《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論文集》(2011)。
- 龍瑛宗暨其相關資料圖輯
- 序文一 真摯的龍瑛宗研究∕北岡正子
- 序文二 踏尋龍瑛宗的文學道路∕陳萬益
- 序文三 正式的龍瑛宗研究之出版∕下村作次郎
-
緒論
-
一、龍瑛宗作家生命小史
-
二、龍瑛宗作品出版概況與研究回顧
-
三、章節架構
-
四、孤獨的文學者
-
-
第一章 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及其南投時期
-
一、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
-
(一)台灣青年的左翼閱讀
-
(二)雜誌的閱讀經驗
-
(三)「圓本」全集和文庫本等的閱讀經驗
-
(四)翻譯文學的閱讀
-
(五)小結
-
-
二、龍瑛宗的南投時期
-
(一)初訪乍到南投街
-
(二)經濟問題的苦惱
-
(三)調職的願望與歧視的高牆
-
(四)小結
-
-
-
第二章 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
-
一、前言
-
(一)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獲獎背景
-
-
二、〈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創作意圖與書寫主題
-
(一)作者的創作意圖
-
(二)〈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文學主題
-
-
三、日本文壇對〈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評價
-
(一)關於小說藝術表現的評價
-
(二)關於題材的新奇感
-
(三)關於主角的人物形象
-
(四)作品的讀後感
-
-
四、台灣文壇對〈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評價
-
(一)台灣人讀者的迴響
-
(二)在台日人的評論
-
-
五、結語
-
附表2-1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評論文初出一覽表
-
-
第三章 揚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
-
一、前言
-
二、與改造社的交流
-
(一)與山本實彥社長之間的互動
-
(二)與改造社編輯部人員之間的互動
-
(三)小說〈黃家〉的刊載
-
-
三、與文藝首都社的交流
-
(一)《文藝首都》與主編保高德藏
-
(二)「文藝首都愛讀者」座談會
-
(三)《文藝首都》同人
-
(四)關於〈宵月〉的評價
-
-
四、與日本文化界的交流
-
(一)阿部知二
-
(二)森山啟
-
(三)芹澤光治良
-
(四)青野季吉
-
(五)佐佐木孝丸
-
-
五、帝都之旅
-
(一)洞穴的住家
-
(二)如花般的舞者
-
-
六、烽火中的返航
-
七、結語
-
-
第四章 地誌書寫港市想像─龍瑛宗的花蓮文學
-
一、前言
-
二、浪跡花蓮港廳
-
(一)移居花蓮後的文壇位置
-
(二)文學地景:再現花蓮港廳的風華和山水
-
-
三、杜南遠系列的出現和蛻變
-
(一)找尋幸福的「杜南遠」
-
(二)庶民的觀照與「杜南遠」的蛻變
-
-
四、與阿美族的邂逅
-
五、民族融合願景的書寫
-
六、結語
-
-
第五章 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虛與實─以龍瑛宗的文藝活動為例
-
一、前言
-
二、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實況
-
(一)主辦團體日本文學報國會
-
(二)台灣代表們的產生和出席意義
-
(三)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
(四)發言內容及其會後活動
-
-
三、動員與被動員:返台後龍瑛宗的文學活動
-
(一)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前後的文化活動
-
(二)其他座談會的與會、發言狀況
-
-
四、融合的文學:看不見的殖民空間
-
(一)融合的文學
-
(二)殖民地空間的「越界」書寫
-
(三)個人情感交流與民族隔閡
-
-
五、結語
-
附表5-1 日治時期龍瑛宗所出席的座談會與會議等一覽表
-
-
第六章 殖民地文學的傷痕─論龍瑛宗《蓮霧的庭院》的禁刊問題
-
一、前言
-
二、禁刊的《蓮霧的庭院》
-
(一)從〈一個女人的紀錄〉到〈娑婆〉
-
(二)食夢的〈貘〉
-
(三)從〈死於南方〉到〈南海之涯〉
-
(四)〈夕影〉的悲劇性
-
(五)又見〈宵月〉
-
(六)最後的〈黃家〉
-
-
三、戰後龍瑛宗文學的譯本問題
-
四、結語
-
附表6-1 小說集《蓮霧の庭》作品目錄與初出一覽表
-
-
第七章 青天白日旗下的希望與絕望─龍瑛宗的台南時期
-
一、前言
-
二、台南時期的前奏
-
三、貶謫南下的詩人
-
(一)異鄉人的惆悵
-
(二)文學大夢的幻滅
-
(三)以文會友作育人才
-
-
四、台南時期的文學實踐活動
-
(一)殖民地文學的反省
-
(二)中國知識的再建構
-
-
五、對台灣女性的啟蒙:以《描寫女性》為例
-
(一)男性協力者的女性觀
-
(二)對女性解放的期待
-
(三)對社會性的問題有所覺醒
-
(四)展現新女性之美
-
-
六、台南時期小說裡的戰後台灣再現
-
七、結語
-
- 結論
-
附錄
-
【附錄一】 關於《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的「南島文藝欄」
-
一、前言
-
二、《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的發刊
-
三、九州支社印刷發行的「台灣版」
-
四、販售至殖民地台灣的《大阪朝日新聞》
-
五、「台灣版」上所刊載的「南島文藝欄」
-
六、結語
-
-
【附錄二】 龍瑛宗著作目錄
-
【附錄三】 龍瑛宗與文友之書信
-
- 論文出處及說明
-
參考書目
-
一、龍瑛宗作品、研究文獻、年表及目錄
-
(一)在台出版品
-
(二)在日出版品
-
-
二、戰前報紙、雜誌、公文書
-
(一)日文報刊
-
(二)中文報刊
-
(三)日文雜誌
-
(四)公文書及政府出版品
-
-
三、人物訪談
-
四、文集、評論集、作品集
-
五、 中文日記、傳記、年譜、書信、回憶錄
-
六、專著及學位論文
-
七、會議論文
-
八、日文專著及學位論文
-
- 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019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