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禮」字在全本《荀子》中出現342次,
本書以「禮」作為統攝荀子倫理體系的核心概念,
並透過「多(諸子)對一(荀子)」的比較,
理解荀子學說在先秦諸子的思想脈絡之下的定位與意義,
本書旨在經由分析《荀子》中的「禮治論」,及其與戰國諸子思想如《墨子》、《莊子》、《管子》、《呂氏春秋》及《韓非子》等之間的關係,闡述《荀子》的政治哲學和歷史意義。全書以《荀子》的「禮」思想為中心,由三大重點展開論述:
一、《荀子》哲學與戰國諸子思想交匯、統合的過程。
二、《荀子》「禮治論」的淵源、建構及演變。
三、《荀子》「禮治論」所界定「帝王」的各種角色。
作者以縝密的剖析與論證,說明荀子是從建構國家、社會,甚至是「天、地、人」秩序的角度來思考,成就其「禮治論」,並以此影響了漢朝以降禮制國家的形成。藉由本書對《荀子》思想的爬梳,讀者當能循序漸進,一窺《荀子》禮治思想的堂奧。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荀子.禮論》
本書以「禮」作為統攝荀子倫理體系的核心概念,
並透過「多(諸子)對一(荀子)」的比較,
理解荀子學說在先秦諸子的思想脈絡之下的定位與意義,
本書旨在經由分析《荀子》中的「禮治論」,及其與戰國諸子思想如《墨子》、《莊子》、《管子》、《呂氏春秋》及《韓非子》等之間的關係,闡述《荀子》的政治哲學和歷史意義。全書以《荀子》的「禮」思想為中心,由三大重點展開論述:
一、《荀子》哲學與戰國諸子思想交匯、統合的過程。
二、《荀子》「禮治論」的淵源、建構及演變。
三、《荀子》「禮治論」所界定「帝王」的各種角色。
作者以縝密的剖析與論證,說明荀子是從建構國家、社會,甚至是「天、地、人」秩序的角度來思考,成就其「禮治論」,並以此影響了漢朝以降禮制國家的形成。藉由本書對《荀子》思想的爬梳,讀者當能循序漸進,一窺《荀子》禮治思想的堂奧。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荀子.禮論》
佐藤將之(Sato, Masayuki),1965年日本川崎市生。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荀子哲學」以及「東亞比較思想史」。著有 The Confucian Quest for Order: The Originand Formation of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Xun Zi(《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形成與構造》)、《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等,及二十多篇以中、英、日以及韓文發表之期刊和專書論文。
- 自序
-
導論
-
第一節 本研究的緣起與目的
-
第二節 過去對「禮」思想的研究暨其與《荀子》禮論的關係
-
第三節 《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形成與構造》的主要觀點與課題
-
第四節 本書的結構
-
-
第一章 統治天下人民的帝王:墨子》的「兼」與《荀子》
-
序言
-
第一節 〈兼愛〉的主題是否為「兼愛」?
-
第二節 戰國早期文獻中的「兼」
-
第三節 墨家的「兼」與「兼愛」:治理「天下」之君德
-
第四節 《荀子》的「兼」
-
小結
-
-
第二章 天人之間的帝王:《莊子》的「道德」與《荀子》
-
序言
-
第一節 過去對《荀子》與「道家」思想關係之研究
-
第二節 《莊子》和《荀子》之間的思想關係與「道德」
-
第三節 《史記》中的「道德」和司馬遷對莊荀思想的評論
-
第四節 《論語》、《孟子》及《郭店老子》中的「德」概念
-
第五節 《莊子》「德」概念之特色
-
第六節 《荀子》「德」和「道德」概念的特質與《莊子》
-
第一項 傳統儒學思想脈絡中的「德」
-
第二項 屬於《莊子》思想脈絡的「德」
-
第三項 《荀子》「德」論的綜合特色:「道德」概念之提倡
-
-
附論 定州竹簡《文子》「道德」概念的思想特質
-
小結
-
-
第三章 教化人民的帝王:《管子》「經言」諸篇的「禮論」與《荀子》
-
序言
-
第一節 過去研究對現本《管子》及其與《荀子》之間的思想關係之主要見解與問題
-
第二節 創造「能自律自規」的人民:〈牧民〉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
第三節 君王的境界與條件:〈形勢〉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
第四節 人民的管理與教化:〈權修〉的政治思想特質與《荀子》
-
第五節 從「一國之制」到「天下之制」:〈立政〉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
第六節 作為達成資源的公正分配之朝廷:〈乘馬〉的思想特質與《荀子》
-
小結
-
-
第四章 具備神明的帝王:《管子》諸篇中的禮論與《荀子》
-
序言
-
第一節 《管子》禮論的整體特色
-
第一項 《管子》「禮」概念在統計上的特色
-
第二項 《管子》「經言」的「禮」概念之思想特色
-
第三項 《管子》禮論的六點思想特色與《荀子》
-
-
第二節 《管子》中〈君臣上〉和〈君臣下〉的政治思想與《荀子》的禮治思想
-
第一項 〈君臣上〉和〈君臣下〉的整體特色
-
第二項 〈君臣上〉的思想特質與《荀子》「禮治」思想的關聯
-
第三項 〈君臣下〉「禮」論的思想特色與《荀子》「禮治」思想的關係
-
-
小結
-
-
第五章效法天地秩序和體現文明秩序的帝王:《呂氏春秋》的「理義」與《荀子》的「禮義」
-
序言
-
第一節 過去《呂氏春秋》和《荀子》「理」的研究評述
-
第一項 過去學者對《呂氏春秋》的「理」概念的看法
-
第二項 過去學者對《荀子》的「理」概念的看法
-
-
第二節 《呂氏春秋》的「理」和「理義」
-
第一項 《呂氏春秋》的「理」概念的思想特色
-
第二項 「理」概念的主題性
-
第三項 《呂氏春秋》的「義」和「理義」概念的思想特色 205
-
-
第三節 《荀子》的「理」概念與「禮義」
-
第一項 具現「秩序性」的「理」
-
第二項 具現「合理性」的「理」
-
第三項 整體人類所需要具備的秩序性(=規範性)
-
第四項 《荀子》的「文理」概念
-
-
小結
-
-
第六章《荀子》的「性」論與《韓非子》的人論
-
序言
-
第一節 當代學者針對荀子與韓非之間關係的觀點
-
第二節 《荀子》與《韓非子》的「性」概念
-
第一項 民性
-
第二項 天性
-
第三項 情性
-
-
第三節 《荀子》及《韓非子》的「人」觀
-
第一項 人的本性:可轉化與不可轉化
-
第二項 人的本質:同質與異質
-
-
第四節 韓非「人趨利避害」的思想來源256
-
小結
-
-
結論
-
一、「禮治國家」漢朝的形成
-
二、本書的研究所獲得的若干見解
-
三、《荀子》禮治論的思想意義
-
-
附錄
-
【表1-1】 〈天志〉三篇中有關「天志」之討論的構成要素
-
【表1-2】 《墨子》含「兼而∼」的慣用句
-
【表 1-3】 戰國秦漢文獻中「兼」字出現的情形
-
【表1-4】 《墨子》中「兼」字用例
-
【表1-5】 《荀子》中「兼」字用例
-
【表2-1】 戰國秦漢文獻中「道」、「德」、「道德」之用例
-
【表2-2】 《莊子》中「道德」之用例
-
【表2-3】 《荀子》中「道德」之用例
-
【表2-4】 《史記》中「道德」概念之用例
-
【表3-1】 「省官」與「序官」
-
【表4-1】 先秦五種文獻中的「仁」、「義」、「仁義」、「禮」、「禮義」的使用次數
-
【表5-1】 《呂氏春秋》中「理」之用例
-
【表5-2】 《呂氏春秋》以故事闡述「理」之用例
-
【表5-3】 《呂氏春秋.過理》中「理」的重要之具體例證
-
【表5-4-1】 《呂氏春秋》中「理義」之用例
-
【表5-4-2】 《呂氏春秋》中「義理」之用例
-
【表5-4-3】 《呂氏春秋》同一論述中「理」和「義」分開出現之用例
-
【表5-5】 先秦文獻中「理」字出現的情形
-
【表5-6】 《荀子》中主要觀念的出現次數
-
【表5-7】 《荀子》中「理」字用例
-
【表5-8】 《荀子》中「文理」概念之用例
-
【表6-1】 《韓非子》中「性」字用例
-
【表6-2】 戰國諸子人觀及治國之術
-
- 主要參考書目
- 索引(人名索引、詞語索引、引用文獻索引)
- 跋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396348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