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吳汝鈞教授在本書以二十世紀三位重要思想家張東蓀、金岳霖和牟宗三為代表,
對當代中國哲學知識論展開全面、客觀且準確的論述,並有創發且獨到的思維見解。
知識論在傳統的中國哲學中未受到重視,一直到了近現代,才有學者加以鑽研、開拓。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汝鈞教授,《當代中國哲學的知識論》一書論述主要集中在當代中國哲學知識論的三位代表人物:張東蓀、金岳霖和牟宗三。
張東蓀的體系是「多元主義的知識論」,重點在認知對象方面,把後者由實質的、固定的物體作出架構性的轉向。他視對象為一種架構、橫造,是虛的,不是實的。他傾向以事件來說認知對象,而不以質體來說。金岳霖的理論則是「實在主義的知識論」,到處都貫串著一個原則:把得著於所與還治所與。「所與」即是認知的對象,特別是經驗對象。我們對於種種對象加以抽象,把其中的共同的特性抽出來,形成概念。日後當遇上具有這共同的性格的對象時,便可以這個概念來描述、概括它們。牟宗三的理論是「存有論的知識論」。其思路是我們的知體明覺自我坎陷而成為識心,由感性、知性與想像構成。感性與知性在知現象時,把知體明覺的感應作用中的東西推出去,挑縐起來,而成為現象。即是,識心有執著的功能,能把物體思解地加以執縐,同時現起一些存有論的概念亦即是範疇來決定這現象,使之成為「對象」。
吳汝鈞不僅對張東蓀、金岳霖、牟宗三的知識論有全面、客觀且準確的論述,也有相當深入的分析與評論,同時也藉此表達他個人所欲建立的「純粹力動」之說,具有創發且獨到的思維見解。他將上述三人的知識論置於西方哲學唯識學的背景來考量比較,以彰顯他們的知識論思想之特色與貢獻,勾勒這三位現代思想家的知識論特徵,可說相當精闢醒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本書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學術背景,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準。
對當代中國哲學知識論展開全面、客觀且準確的論述,並有創發且獨到的思維見解。
知識論在傳統的中國哲學中未受到重視,一直到了近現代,才有學者加以鑽研、開拓。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汝鈞教授,《當代中國哲學的知識論》一書論述主要集中在當代中國哲學知識論的三位代表人物:張東蓀、金岳霖和牟宗三。
張東蓀的體系是「多元主義的知識論」,重點在認知對象方面,把後者由實質的、固定的物體作出架構性的轉向。他視對象為一種架構、橫造,是虛的,不是實的。他傾向以事件來說認知對象,而不以質體來說。金岳霖的理論則是「實在主義的知識論」,到處都貫串著一個原則:把得著於所與還治所與。「所與」即是認知的對象,特別是經驗對象。我們對於種種對象加以抽象,把其中的共同的特性抽出來,形成概念。日後當遇上具有這共同的性格的對象時,便可以這個概念來描述、概括它們。牟宗三的理論是「存有論的知識論」。其思路是我們的知體明覺自我坎陷而成為識心,由感性、知性與想像構成。感性與知性在知現象時,把知體明覺的感應作用中的東西推出去,挑縐起來,而成為現象。即是,識心有執著的功能,能把物體思解地加以執縐,同時現起一些存有論的概念亦即是範疇來決定這現象,使之成為「對象」。
吳汝鈞不僅對張東蓀、金岳霖、牟宗三的知識論有全面、客觀且準確的論述,也有相當深入的分析與評論,同時也藉此表達他個人所欲建立的「純粹力動」之說,具有創發且獨到的思維見解。他將上述三人的知識論置於西方哲學唯識學的背景來考量比較,以彰顯他們的知識論思想之特色與貢獻,勾勒這三位現代思想家的知識論特徵,可說相當精闢醒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本書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學術背景,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準。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哲學組特聘研究員,李遠哲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早年留學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京都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分別研習日本語、梵文、藏文及方法論。獲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哲學博士,博士論文“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dhyamika”由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又在印度加版。在學術研究上受益於中、日、德、法、美諸方學者,但學無常師,擇善而從。研究領域涵蓋佛學、儒學、先秦道家、京都學派哲學、現象學、歷程哲學,皆寫有專書。近十年開始造論,開拓純粹力動現象學,寫有《純粹力動現象學》、《純粹力動現象學續篇》、《純粹力動現象學六講》。目前致力於純粹力動現象學之量論(知識論)之構思與撰著,已出版《西方哲學的知識論》一書。另外,二○一一年又出版了近七十萬言的《佛教的當代判釋》一書,以十一分教判釋全體佛法。已發表學術專著三十餘部,各類論文兩百餘篇。
- 自序
-
第一章 張東蓀的多元主義的知識論
-
一、張東蓀的知識論的哲學背景
-
二、知識的成分、由來、性質、多元性與設準
-
三、知識的類型:敘述、說明、解釋
-
四、印象、心覺、主觀與客觀、意象論與實在論
-
五、認知的歷程與條理
-
六、實物、質體的關係性轉向、法則性轉向
-
七、架構與作為物體的原子的解構
-
八、進化與歷程
-
九、對知識論問題的一些反思
-
十、經驗主義、理性主義與康德的綜合主義
-
十一、認識的多元論
-
十二、三個知識體系及其相通處
-
十三、常識系統
-
十四、科學系統
-
十五、形而上學系統
-
十六、三個知識系統與言語、知覺
-
十七、感覺
-
十八、知覺
-
十九、概念
-
二十、概念與行為
-
二十一、範疇
-
二十二、設準與涵義
-
二十三、範疇的內界轉向
-
二十四、心的問題
-
二十五、感相
-
二十六、時間與空間
-
二十七、因果律與函數律
-
二十八、休謨論因果關係與他的經驗論
-
二十九、新實在論的關係說與知識思想
-
三十、實在論、批判的實在論與意象論
-
三十一、關於外界實在的問題
-
-
第二章 金岳霖的實在主義的知識論
-
一、金岳霖的知識論之為實在論的知識論的理據
-
二、對於休謨問題的貢獻
-
三、實在的意義及實在論的理論立場
-
四、關聯著實在論的知識論及其所探討的問題
-
五、知識對象的實在感
-
六、經驗與理性
-
七、理與事
-
八、認知活動
-
九、外物、對象、對象性
-
十、想像、意象、內容
-
十一、殊相與共相
-
十二、概念問題
-
十三、關係與性質
-
十四、正覺與官覺
-
十五、記憶、想像、意念
-
十六、真的問題
-
十七、由真到通
-
十八、知識經驗
-
十九、客觀性問題
-
二十、知識的傳達一:意念的作用
-
二十一、知識的傳達二:抽象的作用
-
二十二、物自身或外界實在的存在與認知
-
-
第三章 牟宗三的存有論的知識論
-
一、《認識心之批判》的著述背景與思想
-
二、經驗的實在論與超越的觀念論
-
三、關於現象
-
四、現象的客觀化
-
五、感性、知性挑起、縐起現象
-
六、時空與範疇的根源
-
七、時空在認知活動中的意義
-
八、時空與想像
-
九、知性的存有論性格
-
十、未決定的對象與決定的對象:細論定相問題
-
十一、範疇的決定作用
-
十二、知體明覺自我坎陷與範疇如何可能用於對象界
-
十三、關於知性為自然立法的問題
-
十四、認知心或認知我
-
十五、智的直覺與物自身
-
十六、現象與物自身的超越的區分
-
十七、執的存有論與無執的存有論
-
十八、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批判
-
十九、在中國哲學與宗教,智的直覺是可能的
-
二十、總的反思
-
- 參考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38240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