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簡介
「詞」至溫庭筠,始以獨特的體性與「詩」畫境;他以「花間鼻祖」、「詞宗」之姿,流聲千古。譽隨之,謗亦隨之,自晚唐以迄清代,有競唱的風潮,也有拒唱的尷尬;有「多作側辭豔曲」的隱諷,也有「感士不遇」的情感會通,譜出了元音交響的接受歷史。歷代讀者綦繁,難以盡數。但「第一讀者」是開啟接受視野、奠定接受基礎、指引接受方向的特殊讀者;其理解與闡釋,往往形成接受史鍊,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中被充實和豐富。本書因此摒去蕪雜,以「接受」與「不接受」並重,揀擇溫庭筠接受史上最具意義的「第一讀者」切入,由此延展研究主題。從而展現動態的溫庭筠接受過程,考察接受現象中的詞學意義,並提供新的思考結果與學術見解。
「詞」至溫庭筠,始以獨特的體性與「詩」畫境;他以「花間鼻祖」、「詞宗」之姿,流聲千古。譽隨之,謗亦隨之,自晚唐以迄清代,有競唱的風潮,也有拒唱的尷尬;有「多作側辭豔曲」的隱諷,也有「感士不遇」的情感會通,譜出了元音交響的接受歷史。歷代讀者綦繁,難以盡數。但「第一讀者」是開啟接受視野、奠定接受基礎、指引接受方向的特殊讀者;其理解與闡釋,往往形成接受史鍊,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中被充實和豐富。本書因此摒去蕪雜,以「接受」與「不接受」並重,揀擇溫庭筠接受史上最具意義的「第一讀者」切入,由此延展研究主題。從而展現動態的溫庭筠接受過程,考察接受現象中的詞學意義,並提供新的思考結果與學術見解。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古來知者竟誰人
-
第一節 溫庭筠詞的困惑與接受
-
第二節 從「第一讀者」論溫庭筠接受
-
-
第二章 競唱與不唱—晚唐對溫庭筠詞的接受
-
第一節 飲筵競唱—酒令歌唱的流行範本
-
一 歌令著辭的條件—知音協律 高才敏捷
-
二 世人趨新的期待—著辭新曲 豔唱新詞
-
-
第二節 帝王知音—唐宣宗愛唱〈菩薩蠻〉
-
一 宣宗詔取永豐柳
-
二 令狐綯密進〈菩薩蠻〉
-
三 傳統中的創新—論溫庭筠〈菩薩蠻〉詞
-
-
第三節 浮豔之美—周德華不歌〈新添聲楊柳枝〉
-
一 溫、裴之詞是否可以相提並論?
-
二 周德華何以不唱〈新添聲楊柳枝〉?
-
-
-
第三章 花間鼻祖—溫庭筠詞史地位的確立
-
第一節 從唐代酒令論晚唐的詞人情懷
-
一 以律度為高談,以風標為上德
-
二 「送酒著辭」、「並著詞令」反映的「令詞」特徵
-
-
第二節 《花間集》—溫庭筠詞接受的新觀念
-
一 溯源正體—詞體意識的開啟
-
二 冠冕溫詞—花間鼻祖的定位
-
三 由俗入雅—文人集體的雅化
-
-
第三節 詞學意義—情感的雅化與寓象化
-
一 閨音—抒情主體的凝定
-
二 言情—主題內容的偏向
-
三 言長—詞體美學的特徵
-
-
-
第四章 浮豔與側豔—《唐書》的「側豔」說
-
第一節 唐代的「豔曲」與「豔詞」
-
第二節 從「浮豔」到「側豔」
-
一 「側豔」詞義的轉變
-
二 「填詞」與「薄行」的關係
-
三 「有才無行」—史傳塑造的溫庭筠形象
-
-
第三節 接受與不接受—唐宋文人的矛盾價值觀
-
一 道德譴責—寄情小詞與詩人之旨的矛盾
-
二 道德救贖—小道可觀與尊體尚雅的論述
-
三 才德矛盾—溫庭筠接受障礙的歷史成因
-
-
-
第五章 常州詞派—溫庭筠詞的新接受
-
第一節 張惠言對溫庭筠詞的詮解
-
一 意內言外—植基於經學的詞學視野
-
二 感士不遇—〈菩薩蠻〉、〈更漏子〉的解讀
-
三 張惠言詞論與溫庭筠詞的內在繫聯
-
-
第二節 周濟、譚獻的讀者接受理論
-
一 從「象必有喻」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二 作者之心未必然,讀者之心何必不然
-
-
第三節 陳廷焯洞識溫庭筠詞的本質
-
一 本諸風騷
-
二 自寫性情
-
三 淒豔本色
-
-
-
第六章 結論—標誌鮮明的「第一讀者」
-
第一節 流行—從「競唱其詞」到「花間鼻祖」
-
第二節 誤解—從周德華到《唐書》的「側豔」說
-
第三節 深刻—從「感士不遇」到「自寫性情」
-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