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研究之目的期望由理論的研析、數值的分析計算模式的研發、現場案例的模擬檢討,協助釐清橋河共治的水理與動床問題,解析結構的設置對水理條件與床型變化的影響,並完成沖刷深度推估模式。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前言
-
1. 1 計畫背景
-
1. 2 委託研究範圍
-
1. 3 工作項目
-
1 . 4 計畫目的
-
1 . 5 預期成果與效益
-
-
第二章國內外研究情形
-
2.1 定床水理模式
-
2.2 輸砂及動床水理模式
-
2.3 橋墩沖刷
-
-
第三章理論架構及數值方法
-
3.1 二維水理理論架構
-
3. l.1 二維淺水波方程組
-
3. l.2 紊流剪應力與紊流模式
-
3. l.3 延散剪應力與二次流模式
-
3. l.4 水工結才轉水王里模擬
-
-
3.2 二維輸砂理論架構
-
3.2.1 懸浮載與河床載質量守恆方程式
-
3.2.2 河床質級配方程式
-
3.2.3 泥砂連續方程式
-
3.2.4 輸砂輔助關係式
-
-
3.3 二維水理數值模式
-
3.3.1 空間離散法
-
3.3.2 通量差分離法
-
3.3.3 時間離散法
-
3.3.4 紊流模式
-
3.3.5 邊界條件
-
3.3.6 初始條件
-
-
3.4 二維輸砂數值模式
-
3.4.1 懸浮載傳輸方程式
-
3.4.2 河床質級配與泥砂連續方程式
-
-
-
第四章水理及輸砂模式驗證
-
4.1 Bellos等人(1992)之潰壩模擬
-
4.2 渠槽90°轉彎之潰壩模擬
-
4.3 Dam-break Flow in the Toce Valley
-
4.4 渠道存在結構物之潰壩模擬
-
4.5 Rozovskii(1961)180°彎道定量流試驗
-
4.6 Steffler(1984)270°彎道定量流試驗
-
4.7 Tamai 等人(1983)連續彎道定量流試驗
-
4.8 渠道平衡坡度
-
4.9 Suryanarayana(1969)之渠道沖淤試驗
-
4.9.1 Run22均勻沉滓沖刷試驗
-
4.9.2 Run21均勻沉滓淤積試驗
-
4.9.3 Run 15 非均勻沉浮沖刷試驗
-
-
4.10 顏氏等人(1988)之渠道沖淤交替試驗
-
4.11 遷急點變遷模擬
-
4.12U 形彎道動床模擬
-
-
第五章定床模式應用案例
-
5.1 國道1 號大甲溪橋
-
5. l.1 模擬河段基本資料
-
5.1.2 模式建置
-
5. l.3 模擬成果
-
-
5.2 國道3 號大甲溪橋
-
5.2.1 模擬河段基本資料
-
5.2.2 模式建置
-
5.2.3 模擬成果
-
-
5.3 地形資料的重要性
-
-
第六章二維非均勻質動床模式應用案例
-
6.1 動床模式參數之率定及驗證
-
6. l.1 基本資料
-
6. l.2 輸砂參數
-
6. l.3 控制參數敏感度分析
-
6. l.4 模式率定成果討論
-
6. l.5 模式i驗證成果討論
-
-
6.2 動床模式應用案例
-
6.2.1 國道1 號大甲溪橋
-
6.2.2 國道3 號大甲溪橋
-
6.2.3 動床模式綜合評估
-
-
-
第七章橋河共治區案例模擬
-
7.1 大甲溪石同壩下游河段治理對策概略
-
7.2 橋河共治區案例模擬
-
-
第八章橋墩沖刷深度推估
-
8.1 橋墩沖刷深度
-
8. l.1 一般沖刷
-
8. l.2 束縮沖刷
-
8. l.3 局部沖刷
-
-
8.2 沖刷深度推估模式之建立與驗證
-
8.2.1 沖刷深度推估模式之建立
-
8.2.2 沖刷深度推估模式之驗證
-
-
8.3 沖刷深度與水理特性之關連性分析
-
8.3.1 國道1 號大甲溪橋
-
8.3.2 國道3 號大甲溪橋
-
-
8 .4預警系統建置
-
-
第九章結論與建議
-
9.1 結論
-
9.2 建議
-
- 參考文獻
- 附錄一 SWFS2DUG 數值模式之I/0 說明
- 附錄二 期中期末報告審查意見處理情形表
- 附錄三 期末報告簡報資料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