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33570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計收10篇論文,既有綜合性較強的,也有專題性明顯的。但所有文章都和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變化有關。

  先秦的「軸心突破」,是古代中國思想起源的關鍵,可以稱作「思想」的這種東西,從古代的文化與心態中浮現成形。而經學在漢代的成立,儒教取得了正統的地位,則是中國思想史上關鍵性的發展。

  漢晉之際的思潮以及玄學的興起,是中國自儒教取得正統地位後的第一次思想巨變。而來自印度的佛教在兩晉以後壯大以及道教的形成,是中古時期的另一變局,為中國的思想世界帶來結構性的改易。

  理學在宋代的崛起是中國思想史上之一大事因緣,透過宋明理學尊崇的《大學》、《近思錄》和《傳習錄》,可以解析理學家道德觀的特質;而以王陽明為首要代表人物的心學在15、16世紀出現乃至於領時代風騷,則是理學傳統的一大波動。

  清初禮治思想的崛起,是明清之際思想變化中的一個重要面向;盛清考據學的興起與理學的沒落,則是傳統中國最後一個重大的思想變動。而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1)以下的禁書重出,則為晚清思想新局及近現代的大變局提供了一個本土來源。

  讀畢本書,應該可以對19世紀中期以前中國思想史上大部分的重要變局有所認識。
  • 《中國史新論》總序 王汎森
  • 導言 陳弱水
  • 余英時
    • 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的起源試探
      • 一、引 論
      • 二、軸心突破與禮樂傳統
      • 三、天人關係的新轉向
      • 四、從巫傳統到氣化宇宙論
      • 五、孔子與巫傳統
      • 六、從天人合一到內向超越
  • 陳 來
    • 西周春秋時代的宗教觀念與倫理意識
      • 一、殷商的祭祀宗教
      • 二、西周的天命信仰
      • 三、西周宗教觀念轉變的倫理意義
      • 四、孝與西周春秋時代的德行
      • 五、春秋時代的人文思潮
      • 六、春秋時代的道德意識
      • 七、春秋末年的禮儀之辨
  • 金春峰
    • 漢代經學與經學哲學的確立及其歷史意義
      • 一、時代的新問題與需要
      • 二、天人之際
      • 三、宇宙統一圖式
      • 四、古今之變
      • 五、經學──統一的指導思想
      • 六、經學──隨時代而變化
      • 七、漢代經學哲學之政治性及消亡
      • 八、幾個問題的歷史分析
  • 陳弱水
    • 漢晉之際的名士思潮與玄學突破
      • 上篇 玄學的突破
      • 下篇 玄學興起的背景
      • 代結語:玄學與中古文化思想
  • 葛兆光
    • 周孔何以不言?──中古佛教、道教對儒家知識世界的擴充與挑戰
      • 引言:在傳統之外變──中古佛教與道教新知識的刺激
      • 一、從陳寅恪先生〈崔浩與寇謙之〉一文說起
      • 二、唯一的中央之國還是四洲之一?佛教世界觀對走出中國中心的影響
      • 三、日中無影:中國與天竺究竟誰是天下之中?
      • 四、十洲三島、化胡及道教想像中的天下
      • 五、幽冥世界:道教的酆都與佛教的地獄
    • 結語:周孔不言與五經不載——來自異域和來自邊緣的知識新世界
  • 黃進興
    • 理學家的道德觀——以《大學》、《近思錄》與《傳習錄》為例證
      • 一、《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二、《近思錄》:「聖賢氣象。」
      • 三、《傳習錄》:「致良知。」
      • 四、結語
  • 呂妙芬
    • 歷史轉型中的明代心學
      • 一、道學的變調與分歧:學術與政治的密切關係
      • 二、明中晚期社會轉型的衝擊
      • 三、學說內涵的變化:明代心學與朱學的對話與發展
      • 四、近代史中的「明代心學」
  • 王汎森
    • 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
      • 一、在新的基礎上建立社會規範
      • 二、社會的重建——以禮抗俗
      • 三、士人世界的清整運動及四民秩序之再確立
      • 四、與佛、道生命禮儀對抗
      • 五、整合宗族及其他
      • 六、宣傳禮儀的小冊子
      • 七、喪禮改革運動
      • 八、清初三《禮》學
      • 九、結論
  •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
    • 18世紀中國經學的危機
      • 一、帝制中國的經學
      • 二、18世紀中國的思想與社會脈絡
      • 三、18世紀的經學與律詩復興
      • 四、清代訓詁學與自然科學
  • 王汎森
    •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
      • 一、禁毀的「漣漪效應」
      • 二、褒誅並行的手法
      • 三、文網的鬆弛
      • 四、「國論」與「鄉評」
      • 五、明季遺獻的復活
      • 六、辛亥革命與禁書復出的關係
      • 七、結論
  • 英文目次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