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爪哇、蘇門答臘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一些貿易中心和城鎮,曾是連契印度、中國和日本的古絲綢之路要衝,也是絲路沿途商旅和僧人的主要停泊站。近期南中國海周邊和印度洋沿岸海陸遺址的考古發掘,這些來自於陸上和海底的文物,呈現出許多的相似之處,體現了人群與區域間多層面的交流和跨文化的影響。其中一些發現顯示了中國在早期東南亞貿易據點中的積極作用;其文化互動痕跡也廣泛反映在商業、社會和宗教領域。
"廉鳳講座"於2011年展開了規模盛大的《亞洲跨文化交流與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跨文化交流的視角,廣泛探討東南亞區域間的商品流通與觀念互動。
現將此次研討會的20多篇論文集結成冊。全書共五篇,分為第一篇"文化載體--紡織品貿易傳播的藝術";第二篇"陶瓷之路--海上貿易的主體船貨";第三篇"鑿空拓土--陸路及海路的貿易線路";第四篇"格物攬形--東西交流的文物觀察";第五篇"西風東漸--佛教的傳播與影響"。
本書由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出版。
"這是一條既有形、又無形的路。它在陸地,也在海洋。它跨越了國界,鏈接了世界,貫穿了歷史,溝通了文化,促進了經濟發展、密切了人類的交流和遷徙,見證了文明的對話和融合。它在語言、宗教、科學、藝術、工藝、商貿、醫藥、食物等領域上的貢獻,遠超文字的記載。"
"廉鳳講座"於2011年展開了規模盛大的《亞洲跨文化交流與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以跨文化交流的視角,廣泛探討東南亞區域間的商品流通與觀念互動。
現將此次研討會的20多篇論文集結成冊。全書共五篇,分為第一篇"文化載體--紡織品貿易傳播的藝術";第二篇"陶瓷之路--海上貿易的主體船貨";第三篇"鑿空拓土--陸路及海路的貿易線路";第四篇"格物攬形--東西交流的文物觀察";第五篇"西風東漸--佛教的傳播與影響"。
本書由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出版。
"這是一條既有形、又無形的路。它在陸地,也在海洋。它跨越了國界,鏈接了世界,貫穿了歷史,溝通了文化,促進了經濟發展、密切了人類的交流和遷徙,見證了文明的對話和融合。它在語言、宗教、科學、藝術、工藝、商貿、醫藥、食物等領域上的貢獻,遠超文字的記載。"
- 致词 何明方Ho Minfong
- 世界史中的亚洲宗教与文化研讨会 东南亚交汇 约翰·密西John Miksic
-
第一篇 文化载体 —— 纺织品贸易传播的艺术
-
大洋花 —— 明清之际的东西方丝绸交流 赵丰
-
风景人物纹样及其在织物上的表现 袁宣萍
-
《舅卖甥女》案牍所映射的于阗历史 段晴
-
-
第二篇 陶瓷之路 —— 海上贸易的主体船货
-
肯尼亚出土中国瓷器的初步观察 秦大树
-
中国水下考古的主要收获 赵嘉斌
-
唐风一脉 —— 中国巩义窑陶瓷艺术 杨俊艳
-
新加坡出土的福建古代陶瓷 栗建安
-
-
第三篇 凿空拓土 —— 陆路及海路的贸易线路
-
论草原丝绸之路 陈永志
-
新安沉船银器与庆元港 齐东方
-
吐峪沟石窟的流变及其与河西、龟兹的互动 郭梦源、苏玉敏
-
The China-Borneo Ceramics Trade Aroundthe 13th Century: The Story of Two Wrecks Michael Flecker
-
-
第四篇 格物揽形 —— 东西交流的文物观察
-
鹤嘴瓶·凤首瓶·胡瓶 尚刚
-
仙人好楼居 —— 襄阳新出相轮陶楼与中国浮图祠类证 罗世平
-
从礼物案到都丞盘 扬之水
-
北京故宫应用的东南亚木材 周鲁生
-
-
第五篇 西风东渐 ——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
瓜州东千佛洞第5窟名等诵文殊曼荼罗图像解说 刘永增
-
8~11世纪西藏寺院建筑中来自印度佛教的世界模型 —— 以桑耶寺与托林寺为中心 张建林
-
龟兹石窟题记的现状与保护 台来提·乌布力
-
探索婆罗浮屠佛塔与华严经的连结 贤度
-
婆罗浮屠浮雕像涉及经典故事 张总
-
镜中花 —— 汉文典籍中的爪哇佛教资料再检讨(一) 宣方
-
Ten Stages of Enlightenment (Daśabhūmi) inThe Journey of Sudhana in Indonesian andChinese Art Shashibala
-
- 细数黄沙 聆听潮汐 多少天涯断肠人 袁旔
- 鸣谢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