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
作者
:
出版日期
:
1999/06/01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570246529
排場一詞由來已久,然其理論的建立不過是近代之事。排場為中國戲劇表演的一個段落,有頭有尾、有完整內容,可以被獨立討論,甚至可以獨立演出的段落。排場最先起於傳奇,而後擴及其他,傳奇排場之研究大致為排場理論之建構以及劇作排場優劣之品評。然傳奇排場為一長期的過程,其排場的結構與安排並非定於一朝一夕,要對傳奇排場有宏觀的掌握,須做整體性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以明代為範圍,將從現存的劇作中實際歸納分析排場三大要素的演進與發展。由於排場本身在表演上的完整性,其構成包含了各種表演的要素,因而分析排場便須先對其中要素有充分掌握。這些要素包括關目輕重、腳色人物、套式、賓白、科介、穿關砌末、舞臺裝置等,然據以判定排場類型的主要依據實為關目、腳色、套式三者,其他因素實為輔助的條件。
本文就以此三要素為研究課題,嘗試從發展的觀點,對整個明代傳奇的排場三大要素進行分析歸納,期能得致具體而可信的成果。
本文就以此三要素為研究課題,嘗試從發展的觀點,對整個明代傳奇的排場三大要素進行分析歸納,期能得致具體而可信的成果。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
-
一.研究動機
-
二.研究方法與範圍
-
-
第二節 傳奇與戲文的爭疑及劇本分期
-
一.傳奇與戲文的爭疑
-
二.劇本之分期
-
-
第三節前人排場理論
-
一.許之衡的《曲律易知》
-
二.王季烈之《蜈盧曲談》
-
三.張敬的傳奇分場說
-
-
第四節 排場的定義、要素與類型
-
一.排場的定義
-
二.排場的組成要素
-
三.排場的類型
-
-
-
第二章 論關目
-
第一節 關目概說
-
一.定義
-
二.全本關目之結構
-
三.單一關目
-
-
第二節 情節線
-
一.情節線的定義與類別
-
二.主情節線
-
三.次情節線
-
四.反面情節線及武鬧情節線
-
五.全本之關目結構
-
※情節線分析表
-
-
第三節 單一關目的構成
-
一.情節與表演並重
-
二.情節性關目
-
三.表演性關目
-
-
第四節 單一關目的發展
-
一.舊關目的調整
-
二.舊關目的興替
-
三.新關目的創生
-
-
第五節 小結
-
-
第三章 論腳色
-
第一節 腳色概說
-
一.門類與名目
-
二.人物類型與表演技藝
-
三.扮飾型態
-
四.場上的任演份量
-
-
第二節 名目之演變
-
一.第一期:七腳戲的時代
-
二.第二期:腳色分化的開始
-
三.第三期:各行腳色的普遍發展
-
四.第四期:腳色發展的承續
-
五.第五期:旦行的調整與雜的發展
-
※腳色名目統計表
-
-
第三節 腳色與人物類型
-
一.生、小生
-
二.外、小外
-
三.末、副末
-
四.淨、副淨、丑、小丑
-
五.旦、貼、小旦、老旦
-
六.眾、雜
-
-
第四節 腳色之表演技藝
-
一.曲
-
二.白
-
三.科介
-
-
第五節 扮飾型態與任演份量:生,旦
-
一.生
-
二.小生
-
三.外
-
四.小外
-
五.旦
-
六.貼
-
七.小旦
-
八.老旦
-
-
第六節 扮飾型態與任演份量:末、淨、丑、雜
-
九.未
-
十.副末(小末)
-
十一.淨
-
十二.副淨(小淨)
-
十三.丑
-
十四.小丑
-
十五.眾、雜
-
十六.由扮飾型態與任演份量看腳色之地位與相互關係
-
※腳色扮飾型態與任演份量統計表
-
-
第七節 小結
-
-
第四章 論套式
-
第一節 套式概說
-
一.定義一套式與套數
-
二.曲牌性質
-
三.聯套方式
-
-
第二節 曲牌性質的分化
-
一.配搭性質
-
二.贈板之有無
-
三.粗細曲之別
-
四.引曲與過曲之別
-
五.曲牌性質分化確立的時期
-
※全本聯套方式統計表
-
-
第三節 聯套方式
-
一.一般聯套
-
二.循環聯套
-
-
第四節 基本聯套方式
-
一.使用比重
-
二.發展情形
-
-
第五節 北曲的運用
-
一.合腔
-
二.北套
-
三.全用北曲而不成套
-
-
第六節 南北合套
-
一.由各期所創之式來看
-
二.由全本用套統計來看
-
三.由任唱角色來看
-
四.由套式之創變來看
-
-
第七節 集曲聯套
-
一.集曲聯套的類型
-
二.一般式之集曲聯套
-
三.大型集曲聯套
-
四.變套式集曲
-
五.集曲之發展
-
-
第八節 小結
-
-
第五章 結論
-
第一節 明傳奇排場三大要素之發展原理
-
一.關目
-
二.腳色
-
三.套式
-
四.關目、腳色與套式發展之關係
-
-
第二節 明傳奇各時期於排場要素發展之意義
-
一.第一期:明代初年及以前
-
二.第二期:成化、弘治、正德至嘉靖中葉
-
三.第三期:嘉靖中葉至萬曆中葉
-
四.第四期:萬曆中葉至啟、禎之際
-
五.第五期:啟禎之際至明、清之際
-
六.總觀明代發展試論「南戲」與「傳奇」之分野
-
-
第三節 結語
-
-
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研究資料彙編
-
甲編 襲用關目
-
1.送別
-
2.感嘆思憶
-
3.拜月燒香
-
4.製寒衣
-
5.祭奠
-
6.慶喬
-
7.酒宴
-
8.遊覽
-
9.觀燈賽社
-
10.驛館重逢
-
11.婚禮
-
12.團圓腔獎(末齣)
-
13.行路(行舟)
-
14.逃難
-
15.途中相會
-
16.追趕
-
17.打圍
-
18.起兵
-
19.演陣
-
20.交戰
-
21.奏朝
-
22.御試
-
23.審案
-
24.冥判
-
25.進諜
-
26.探報
-
27.琴挑
-
28.傳情
-
29.寫真
-
30.玩真
-
31.邂逅
-
32.窺深
-
33.夢遇
-
34.幽媾
-
35.魂遊
-
36.索物責問
-
37.辭婚
-
38.拒嫁
-
39.商議託付
-
40.設陷謀害
-
41.請媒
-
42.圓夢
-
43.相命
-
44.道場法事
-
45.鬧醫
-
46.試場
-
47.鬧廚
-
48.講學
-
49.勸農
-
50.訓誡
-
51.敘志
-
52.逼試
-
53.投庵
-
54.神示
-
55.探獄
-
56.割股
-
57.閱卷
-
58.說法
-
59.船難
-
60.投江
-
-
乙編 腳色人物分析表
-
1.張協狀元
-
2.小孫屠
-
3.錯立身
-
4.影釵本荊釵記
-
5.汲古閣本白兔記
-
6.成化本白兔記
-
7.世德堂本拜月亭
-
8.殺狗記
-
9.陸抄本琵琶記
-
10.趙氏孤兒
-
11.金釵記
-
12.五倫全備
-
13.投筆記
-
14.香曩記
-
15.精忠記
-
16.斷髮記
-
17.寶劍記
-
18.玉玦記
-
19.明珠記
-
20.懷香記
-
21.浣紗記
-
22.鳴鳳記
-
23.繡襦記
-
24.虎符記
-
25.紅拂記
-
26.祝髮記
-
27.灌園記
-
28.竊符記
-
29.修文記
-
30.絲毫記
-
31.曇花記
-
32.玉合記
-
33.長命縷
-
34.紅蕖記
-
35.桃符記
-
36.埋劍記
-
37.義俠記
-
38.雙魚記
-
39.青衫記
-
40.葛衣記
-
41.邯鄲記
-
42.南柯記
-
43.紫釵記
-
44.還魂記
-
45.櫻桃夢
-
46.靈寶刀
-
47.麒麟罽
-
48.鸚鵡州
-
49.三祝記
-
50.天書記
-
51.投桃記
-
52.彩舟記
-
53.義烈記
-
54.種玉記
-
55.獅吼記
-
56.鸞錕記
-
57.冬青記
-
58.琴心記
-
59.玉簪記
-
60.節孝記
-
61.題紅記
-
62.焦帕記
-
63.投梭記
-
64.紅梨記
-
65.宵光記
-
66.玉鏡臺記
-
67.水滸記
-
68.焚香記
-
69.節俠記
-
70.東郭記
-
71.萬事足
-
72.雙雄記
-
73.二胥記
-
74.貞文記
-
75.嬌紅記
-
76.花筵賺
-
77.夢花酣
-
78.鴛鴦棒
-
79.一種情
-
80.望湖亭
-
81.翠屏山
-
82.牟尼合
-
83.春燈謎
-
84.燕子箋
-
85.雙金榜
-
86.西園記
-
87.情郵記
-
88.畫中人
-
89.綠牡丹
-
90.療妒羹
-
91.西樓記
-
92.鷫鹴裘
-
-
丙編 襲用套式
-
第一章 南曲一般聯套
-
第二章 南曲疊腔聯套
-
第三章 循環聯套
-
第四章 北套
-
第五章 南北合套
-
第六章 集曲聯套
-
一.黃鐘宮
-
二.仙呂
-
三.正宮
-
四.中呂
-
五.南呂
-
六.越調
-
七.商調
-
八.雙調
-
-
- 附錄 本文引用劇本一覽
- 參考資料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570246529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