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

出版日期
201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32583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衝突與對話,是中國思想史上最有趣的課題之一。秦漢以降,兩派學者或固守壁壘,或力主融通。在論辯的過程中,歷代學者不斷在整理與回顧之中找尋新方向,逐漸形成兩派各不相同的譜系與理念。兩派學者批判對方、迴護自身的言論,往往隱伏自身論述的調整與新詮,並汲取對方的優點,以奪回哲理的解釋權。「衝突」與「對話」往往是並存的,從某一層次來講,它們是一體的兩面:衝突在對話中默默發生,對話也在衝突中不斷展開。這種互動的模式,恰可藉由比較儒家《易》詮釋和道家《易》詮釋來理解。    《周易》強調最大衝突中的最大調和之理念,儒道思想的衝突與對話,正符合此一道理。《周易》的詮釋與儒道思想的互動,綿延中國三千年歷史文化,是中國思想史上至為複雜的大問題。本書由鄭吉雄教授、林永勝教授主編,選輯主題論文15篇,由易學專家鄭吉雄、林忠軍、淺野裕一、曾春海、黃明誠、金春峰、汪學群、張善文、孫劍秋、林永勝、黃忠天、賴貴三、伍振勳、賴賢宗、許朝陽等15位教授,分別從歷史背景、思想分析、文獻詮解等不同角度,進行廣泛的考察,冀能對中國思想史上發生在《易》詮釋場域中的儒道交融與互動,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 序:《易經》文本的經典性和宗教的終極性 伍安祖
  • 導言 鄭吉雄、林永勝
  • 壹、 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 鄭吉雄
  • 貳、 《易傳》符號解釋視域下的儒道互補 林忠軍
  • 參、儒家對《易》的經典化 淺野裕一
  • 肆、 由《論語》、《孟子》考察《易傳》構成的儒學成素 曾春海
  • 伍、 《易傳》中「儒道互動」與儒家「道德形上學」發展 黃明誠
  • 陸、從王弼《周易注》看詮釋中的儒道互動 金春峰
  • 柒、從儒道互動看清初《易》學的特色 汪學群
  • 捌、先後天學說與儒道思想 張善文
  • 玖、邵雍《易》學思想中的儒道融通 孫劍秋
  • 拾、張載「太虛即氣」重釋─兼論兩種型態的非一非異之說 林永勝
  • 拾壹、 從「自然主體觀察」論《周易》經傳的書寫 黃忠天
  • 拾貳、 《周易.繫辭傳》「易」、「簡」思想析論 賴貴三
  • 拾參、《荀子.正名》釋義:語意學的詮釋取徑─以莊子、荀子對言辯的反省為背景 伍振勳
  • 拾肆、太極圖與無極圖的文獻與哲學詮釋:自然與人文的對話─易之五義的本體詮釋與象徵詮釋 賴賢宗
  • 拾伍、 從「禮玄對舉」到本體論理解:論唐、牟二先生對王弼《易》學之詮解所呈顯的哲學史意義 許朝陽
  • 人名列表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