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空氣調節與空氣汙染工程學(上)

出版日期
20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213245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第1章大氣熱力性質
    • 1.1 大氣熱力性質的意義
    • 1.2 大氣的組成
    • 1.3 乾空氣(Dry air) 與濕空氣(Moist air)
      • 1.3.1 空氣基本參數
      • 1.3.2 溫度(Temperature)
      • 1.3.3 密度與濃度(Density& Concentration)
      • 1.3.4 蒸發與冷凝(Evaporating& Cindensing )
      • 1.3.5 溶解與吸收(Solution & Absorption)
      • 1.3.6 飽和溶液及飽和蒸汽與結晶(Saturated Liquid & Saturated vapor and Crystalization)
      • 1.3.7 濕空氣基本參數(Fundamental Humidity parameters)
      • 1.3.8 飽和濕度參數(Saturated Humidity Parameters)
    • 1.4 混合氣體(mixtures of Gas)
      • 1.4.1 混合氣體的壓力
      • 1.4.2 混合氣體的體積
      • 1.4.3 混合氣體溫度
    • 1.5 理想氣體(ldeal gas)
      • 1.5.1 理想氣體性質公式
      • 1.5.2 理想乾濕空氣性質公式
      • 1.5.3 理想混合氣體(空氣)性質公式
      • 1.5.4 濕空氣比容
      • 1.5.5 空氣的焓(Ethalpy)
    • 1.6 濕度比(Humidity Ratio)
    • 1.7 依據不同溫度範圍計算水蒸汽飽和壓力
    • 1.8 氣體通用值數(Universal Gas Cinstants)
      • 1.8.1 乾空氣氣體恒數
      • 1.8.2 濕空氣氣體恒數
    • 1.9 飽和度μ(Degree of Satutation) 與容積(Volume)焓(Enthalpy) 及熵(Entropy) 之關係
    • 1. 10 濕球溫度(Wet Bulh temperature) 與熱力濕球溫度(Thermo-Dynamic Wet Bulh temperature)
    • 1.11 計算完全氣體性質程序
    • 1.12 熱力學、流體力學與熱傳送
      • 1.12.1 內能、焓與熵的關係
      • 1.12.2 內能與焓及溫度的關係
      • 1.12.3 混合理想氣體性質
      • 1.12.4 水與蒸汽的基本性質
    • 1.13 熱的傳導、強力對流(Force Convrection) 與輻射
      • 1.13.1 熱的傳導(Heat Conduction)
      • 1.13.2 強力內對流(Force Convection for internal flow)
      • 1.13.3 強力外對流(Force Convection for external flow)
      • 1.13.4 熱輻射(Thermal Radiation)
      • 1.13.5 對流傳熱與輻射傳熱的合併
      • 1.13.6 傳熱總係數(Overall coefficient ofheat transfer)
      • 1.13.7 流體在當內流動的總壓力
  • 第2章濕空氣性質圖及其應用
    • 2.1 濕空氣性質圖的意義
    • 2.2 濕空氣性質圖的種類
    • 2.3 濕空氣性質圖的分類
    • 2.4 濕空氣性質圖的基準
      • 2.4.1 乾球溫度等溫線
      • 2.4.2 濕度比線,圖2.3
      • 2.4.3 焓值線(Enthalpy Line) ,圖2.4
      • 2.4.4 等比容線
      • 2.4.5 飽和曲線(Saturation Curve) ,圖2.3
      • 2.4.6 相對濕度曲線(Relative Humidity Curve)
      • 2.4.7 熱力濕球溫度(Thermodynamic Wet Bulb Temperature)
    • 2.5 濕空氣性質圖說明
    • 2.6 空氣熱力性質的互相關係
    • 2.7 濕空氣性質圖在空氣調節工程上的應用
      • 2.7.1 在等濕度比下,簡單加溫及降溫方法
      • 2.7.2 空氣加熱及加濕
      • 2.7.3 蒸發冷卻 (Evaporative Cooling)
      • 2.7.4 兩股空氣絕熱混合(Adiabatic Mixing of Streams)
      • 2.7.5 空氣降溫及除濕行程(Cooling& Dehumidity process)
      • 2.7.6 顯熱比(Sensible Heat Ratio)
      • 2.7.7 冷房降溫與除濕
      • 2.7.8 冷排露點溫度(Apparatus Dew point Temperature)
    • 2.8 空氣調節循環
    • 2.9 混合空氣的計算
    • 2.10 空氣中顯熱與潛熟的計算
    • 2.11 空調機需要風量的計算
    • 2.12 冷排負荷(Cooling Coil Load)計算
    • 2.13 顯熱比對送風條件的影響
  • 第3章舒適環境與ASHRAE新舒適區域圖
    • 3.1 人體舒適的自動調節
    • 3.2 身體熱平衡
    • 3.3 皮膚顯熟的損失
    • 3.4 皮膚蒸發熱的損失
    • 3.5 呼吸熱的損失
    • 3.6 皮膚熱總損失
    • 3.7 濕度運行溫度與有效溫度
    • 3.8 總蒸發熱(潛熱)的損失(Total Evaporative Heat Loss)
    • 3.9 新陳代謝率與機械效率(Metabolic and Mechanical Effiecieny)
    • 3.10 傳熱係數(Heat Tranfer Coefficients)
    • 3.11 衣服保溫與溼度滲透(Clothe Insulationand Moisture permeability)
    • 3.12 衣服保溫值資料(表3.6)
    • 3.13 平均輻射溫度(Mean Radiant Temperature)
    • 3.14 舒適的條件(Conditions of thermal comfort)
    • 3.15 有效溫度也(ET*)與皮膚蒸發
    • 3.16 ASHRAE Standard-55-1994 新舒適區的構成
    • 3.17 風冷指數
  • 第4章屋頂及牆壁傳熱
    • 4.1 空調室冷暖負荷種類
    • 4.2 空調室熱度濕度與空氣質量的平衡
    • 4.3 冷凍負荷與氣象的關係
    • 4.4 屋頂傳熱
    • 4.5 中國房屋屋頂結構
    • 4.6 天花板空間有效熱阻
    • 4.7 牆壁傳熱
    • 4.8 輻射熱傳送(Radiation Heat Transfer)
    • 4.9 輻射熱與對流熱合併
    • 4.10 建築材料的吸收熱
    • 4.11 ASHRAE 牆壁分類
    • 4.12 美國新牆壁分類
    • 4.13 中國建築牆壁結構
  • 第5章高樓連續外氣滲透量的計算
    • 5.1 高樓被風吹型態
    • 5.2 風壓
    • 5.3 煙囪(高度差)效應(Stack Effect)
    • 5.4 煙囪效應與風壓、合併對高樓的影響
    • 5.5 風力對大樓壓力差的影響
    • 5.6 由大樓內壓產生的壓力差
    • 5.7 帷幕牆每樓層每室空氣滲透量
    • 5.8 風向與壓力係數的關係
    • 5.9 空氣從門窗縫隙滲透的計算
    • 5.10 商業型門戶漏風的計算
      • 5.10.1 搖擺門(Swing Door) 與大廳門(Vestibule Door)
      • 5.10.2 旋轉門(Revolving Door)
    • 5.11 低樓層建築物的滲透風量(lnfillration For Low-rise Building)
    • 5.12 帷幕牆全大樓因煙囪效應產生的外氣滲透量(Curtain Wall Infiltration For Entire Building Due to Stack Effect )
    • 5.13 全體幕牆大樓因風壓生產的外氣滲透量(Curtain Wall Infiltration For Entire Building Due to Wind)
    • 5.14 全帷幕大樓因風壓及煙囪效應產生的漏風量(Curtain Wall Infiltration For the Entire Building to Combined Wind and Stack Effect)
  • 第6章玻璃與帷幕牆冷凍負荷
    • 6.1 窗戶玻璃傳入的太陽熱
    • 6.2 全年地球環繞太陽運行位置
    • 6.3 太陽輻射熱強度(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 6.4 等效室外溫度(Sol-Air Temperatures)
    • 6.5 玻璃傳熱計算
      • 6.5.1 建築玻璃分類
      • 6.5.2 太陽熱傳入單層玻璃狀況
      • 6.5.3 太陽輻射熱傳入雙層玻璃狀況
    • 6.6 玻璃內遮蔽係數(Shade coefficients)
      • 6.6.1 玻璃的各種遮蔽率
    • 6.7 太陽輻射熱傳入玻璃窗的冷凍負荷計算
  • 第7章計算空個冷凍負荷的程序與模式
    • 7.1 計算空調冷凍負荷的程序
      • 7.1.1 室外環境天氣條件的選擇
      • 7.1.2 室內條件的選擇
      • 7.1.3 建築物面積與方向及傳熱量之關係
      • 7.1.4 窗玻璃傳熱量
      • 7.1.5 室內燈光
      • 7.1.6 人員產生熱量冷凍貫荷
      • 7.1.7 馬達及事務機器冷凍負荷的計算
      • 7.1.8 隔間傳熱冷凍負荷
    • 7.2 新鮮空氣(包含滲透空氣量)冷凍負荷
    • 7.3 冷房總顯熱負荷與送風量
    • 7.4 冷排總潛熱負荷及除濕量
    • 7.5 紀錄計算空調冷凍負荷CLTD/CLF 格式
    • 7.6 空調負荷計算例題
    • 7.6 例題7.3 計算空調冷凍負荷結果填入CLTD/CLF格式範例
    • 7.7 求空調送風量及冷排出風溫度
  • 第8章空氣調節系統設計
    • 8.1 空氣調節系統任務
    • 8.2 空調冷凍負荷的粗略計算
    • 8.3 空氣清潔
      • 8.3.1 過濾網效率比較
      • 8.3.2 過濾網的種類
      • 8.3.3 過濾網的裝置及應注意事項
      • 8.3.4 中央空調系統裝置過濾網應遵守事項
      • 8.3.5 過濾網的安全裝置
    • 8.4 空氣調節系統的分類
    • 8.5 風管式空調系統
      • 8.5.1 風管式系統的分類
      • 8.5.2 單區域風管送風系統
      • 8.5.3 多區域冷氣送風系統
      • 8.5.4 等送風(冷風)量終端加溫機系統
      • 8.5.5 等風量雙送風管系統(Constant Volume double duct system)
      • 8.5.6 等風量冷氣及混合空氣雙管(一主一副) 送風系統
      • 8.5.7 等風量冷氣及補充暖氣雙管送風管系統
      • 8.5.8 多區域多送風管系統
      • 8.5.9 引導送風系統(An Induction System)
      • 8.5.10 可變風量系統(variable Volume System)
    • 8.6 全送冰水管系統
      • 8.6.1 全送冰水系統可分為三種
      • 8.6.2 全送冰水三管系統
      • 8.6.3 全送冰水四管系統(Allwater Four Pipe System)
    • 8.7 風管冰水管混合系統
    • 8.8 各系統的優劣比較
      • 8.8.1 全冰水盤管風機(Cooling Fancoil)系統的優點
      • 8.8.2 全空氣可變風量(All variable air Volume) 優點
  • 第9章空調系統的控制
    • 9.1 空調系統控制的目的及要項
    • 9.2 空調控制動作型態
      • 9.2.1 二位(Two position) 或一開一關(on-off)控制
      • 9.2.2 浮動控制
      • 9.2.3 比例控制
      • 9.2.4 自動復位的比例控制(proporfional control with Automatic Reset)
    • 9.3 控制需要的動力(能源)
      • 9.3.1 電力控制系統
      • 9.3.2 電子控制系統
      • 9.3.3 氣動控制系統
      • 9.3.4 液體控制系統(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 9.3.5 流體控制系統(Fluidic Control System)
    • 9.4 熱管排(Heating Coil)裝置位
    • 9.5 冷房溫度控制
    • 9.6 外氣節能控制(Economy Cycle Outside Air)
    • 9.7 空調機靜壓控制
    • 9.8 可變風量控制
    • 9.9 引導風機控制
    • 9.10 空調機加濕控制
    • 9.11 空調機送風系統的氣動控制
      • 9.11.1 單區域送風系統的簡單控制
      • 9.11.2 單區域送風系統冷熱管排獨立控制
      • 9.11.3 單區域送風系統溫濕度控制
      • 9.11.4 多區域送風系統控制
      • 9.11.5 可變風機速度控制
    • 9.12 盤管風機(Fan Coil units) 的接管方法
      • 9.12.1 直接回水(雙管系統)
      • 9.12.2 三管系統
      • 9.12.3 四管系統
      • 9.12.4 終端機可變風量控制
      • 9.12.5 終端機氣動控制
    • 9.13 空調機氣動電氣併用控制
      • 9.13.1 空調機可變風量冷暖氣靜壓控制
      • 9.13.2 由空調機混合箱溫度控制室內恆溫恆濕
      • 9.13.3 全外氣預冷恆溫恆溼控制
      • 9.13.4 全外氣預熱恆溫恆溼控制
    • 9.14 空調盤管風機系統的控制(HVAC Control of Fancoil Systems)
      • 9.14.1 冬夏轉換雙管系統控制(Two-pipe Switch Over Ststem)
      • 9.14.2 空調盤管風機冷暖三管系統控制
      • 9.14.3 多台冰水機可變流量系統控制(Typical Variable Volume Chiled Water piping for multiple chillers and primary pumps)
      • 9.14.4 多台冰水機等流量盤管風機送水系統控制9-29
      • 9.14.5 盤管風機進水閥監控冰水機(Control of chillers through valves on coil units)
      • 9.14.6 冰水機壓力差可變流量多台送水風機系統控制(VVF Control ofMultiple Chillers)
      • 9.14.7 多台冰水機壓力差二次票浦可變流量送水系統控制(Multiple Chillers with VVF Control of Seconday pumps system)
      • 9.14.8 二次管路壓力差流量控制
    • 9.15 區域壓力差流量控制
      • 9.15.1 冰水機熱水鍋爐雙熱交換器雙管路控制系統
      • 9.15.2 冰水機及熱水爐與單一熱交換器連接的三管路控制系統
    • 9.16 熱水爐的控制
      • 9.16.1 室外溫度控制熱水爐出水溫度
      • 9.16.2 室內外溫度控制熱水爐出水溫度
      • 9.16.3 區域控制熱水循環泵浦
      • 9.17.1 蒸汽對熱水熱交換器控制
      • 9.17.2 熱水對熱水熱交換器的控制
      • 9.18.1 冷卻水塔進出水控制法之一
      • 9.18.2 冷卻水塔進出水控制法之二
    • 9.19 熱泵進出冷熱水的利用與控制
    • 9.20 熱回收控制系統
    • 9.21 熱管排散熱量與熱水溫度及室外溫度之關係
  • 附錄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