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立足於現代學術視野,充分吸收前人與當代學術研究成果,以史料與邏輯相統一為方法,就孟子詮釋思想的本體義、方法義以及運用義等進行說明和剖析。結合孟子詮釋《詩經》、《尚書》的具體案例,探析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及「知言」等詮釋方法,並遵照其內在理路,歸納出了一套系統、完備的詮釋學體系。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對孟子詮釋思想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孟子,而是將孟子置於時間與空間的坐標中去衡孟子詮釋思想的意義,本書上通孔子,下貫荀子,橫比莊周,從而更好地把握與衡定了孟子詮釋思想的意義。
- 序/顏炳罡
-
分析篇
-
緒論
-
一 「創造的詮釋學」及「本體詮釋學」
-
二 傳統經典詮釋學
-
三 「中國詮釋學」的建構中應注意的問題
-
四 近二十年來孟子學研究的回顧
-
-
第一章 孟子詮釋思想的本體論意蘊
-
一 孟子的本體論詮釋思想的兩層意義
-
二 孟子的本體論的兩項內容
-
三 孟子詮釋思想中的本體
-
四 孟子的本體與其本體論的內容之間的關聯
-
-
第二章 孟子詮釋思想的方法論內涵
-
一 孟子的「以意逆志」說
-
二 孟子的「知人論世」說
-
三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的方法
-
四 孟子的「知言」說
-
五 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統一
-
-
第三章 孟子的詮釋實踐
-
一 孟子對《詩》、《書》的詮釋
-
二 孟子對諸子的詮釋
-
-
第四章 孟、莊詮釋思想之比較
-
一 莊子對「知」與「言」的態度及其與孟子的歧見
-
二 莊子對「三言」的運用及其與孟子詮釋方法的對比
-
三 莊子的「心齋」與孟子的「浩然之氣」之異同
-
-
第五章 孟、荀詮釋思想之比較
-
一 孟、荀詮釋思想的相似點
-
二 孟、荀詮釋思想的相異點
-
-
第六章 孟子詮釋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
一 趙岐對章句學的突破與其對「以意逆志」說的誤讀
-
二 張載對「知言」法的理解及運用
-
三 朱熹的讀書法與孟子的「以意逆志」說
-
四 錢大昕的史學批評方法與孟子的「知人論世」理論
-
五 徐復觀對孟子詮釋方法的繼承與創新
-
-
第七章 孟子詮釋思想與西方詮釋學的對話
-
一 孟子詮釋思想與阿斯特、施萊爾馬赫詮釋學的比較
-
二 孟子詮釋思想與哲學詮釋學的異質性
-
-
-
釋讀篇
-
梁惠王上
-
梁惠王下
-
公孫丑上
-
公孫丑下
-
滕文公上
-
滕文公下
-
離婁上
-
離婁下
-
萬章上
-
萬章下
-
告子上
-
告子下
-
盡心上
-
盡心下
-
- 參考文獻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