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行政吸納社會:當代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1429996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行政吸納社會--當代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一書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非營利組織研究所所長康曉光教授,與韓恆副教授、盧憲英博士合著的一部經典學術著作。本書的切入點是"第三部門"。本書認為,中國的第三部門不僅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企業註冊的組織、海外組織的分支機構、沒有註冊的草根組織等"新興的非政府組織",而且還應該包括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區域性組織等官方色彩很濃的第三部門組織。本書把它們納入到統一的描述框架進行描述,運用統一的解釋框架對它們進行解釋。並以它們為對象,在改革開放前後的中國之間進行比較,在中國和其它國家之間進行比較。這是一項徹底的經驗研究!本書拋棄了一切理論預設("公民社會"、"法團主義"、"公民社會反抗國家"、"全能主義",等等),完全從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現實出發,描述和分析社會領域的結構和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遷及其結果。從經驗事實出發,本書歸納第三部門的特徵,構建了"中國大陸第三部門組織的分佈地圖",確定了其"西化特徵"和"中國特色"。從經驗事實出發,總結政府管理第三部門的基本策略--限制與發展並重,"限制策略"的實質是"分類控制",而"發展策略"的實質是"功能替代"。然後,又從經驗事實出發,探討政府的管理策略與第三部門結構、行為和功能之間的因果關係。最後,還是從經驗事實出發,探討政府所作所為的條件、緣起和內在邏輯,認為政府的理性、政府和第三部門組織的雙重性,是政府行為的根本原因。本書把中國的變遷置於"全球化"這一大背景下。正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範圍內國家之間的製度競爭,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動力,而改革開放及其初始條件、文化傳統等因素又為社會領域的結構變遷和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提供了動力。本書提出當前中國大陸社會領域結構和國家與社會關係是"行政吸納社會",而不是公民社會。通過與主流理論模式的比較,本書確立了"行政吸納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理想類型"的獨立地位。同時,探討了這一結構模式與民主化的關係及其自身的穩定性。
  • 第一编◆问题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主流理论及其批判
      • 三、研究方案
  • 第二编◆描述
    • 第二章 第三部门现状描述
      • 一、第三部门的界定
      • 二、组织层面的描述
      • 三、类型层面的描述
      • 四、部门层面的描述
      • 五、社会领域的结构
  • 第三编◆解释
    • 第三章 “西化特征”的解释
      • 一、需求
      • 二、供给:改革效应
      • 三、供给:开放效应
      • 四、“西化特征”的出现
    • 第四章 限制策略的经验描述
      • 一、准政府模式
      • 二、事业单位模式
      • 三、双重管理模式
      • 四、归口管理模式
      • 五、“代管”模式
      • 六、“放任”模式
      • 七、小结
    • 第五章 发展策略的经验描述
      • 一、延续模式
      • 二、新建模式
      • 三、收编模式
      • 四、合作模式
      • 五、无支持模式
      • 六、小结
    • 第六章 政府策略的结构、效用与逻辑
      • 一、政府策略的结构
      • 二、政府策略的效用
      • 三、政府策略的生成逻辑
  • 第四编◆讨论
    • 第七章 行政吸纳社会
      • 一、历史回顾
      • 二、“行政吸纳社会”
      • 三、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行政吸纳社会”
      • 四、对本项研究工作的总体评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