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控制淡水河河口輸砂的主要因素為潮汐、波浪、河川流量、河口地形及懸浮質及底床質特性等。本研究擬以三年為期,以現地資料探討淡水河下游至河口之輸砂特性及河床演變。今年度之工作重點為: 淡水河下游河口至關渡橋附近之水文及地形資料收集、分析淡水河洪水 期之輸砂特性及底床變化及淡水河粒徑之沿程變化及河床砂質來源分析。 淡水河及其支流疏浚以基隆河為主,多為配合防洪工程與藍色公路之清淤工程及年度河道維護。淡水河之疏濬時程分配上,則主要以豐水期間4至11月為主。關渡站的水位、流速歷線之相位差約90o,最大流速約在退平潮時發生,且河川內最大懸浮質濃度值與漲潮最大流速值同時出現。颱風期間懸浮濃度尖峰值主要於颱風過後1-2天出現。由調和分析結果顯示淡水河口站之潮位資料主要是半日潮以及全日潮為主,然淡水河口有明顯之一年天文潮(Sa),非閏年之調和分析必須取多年期距才能得此分量。本研究採用調和分析與經驗模態分解法(EMD)進行比較,發現兩種方法之分析結果趨勢相符合,其中在極大值處,調和分析之結果均較EMD大,而EMD之殘差曲線較為平滑。淡水河下游之河床質粒徑介於0.009-0.509 mm,由關渡至河口之粒徑漸粗,經顆粒特性分析,海床上之砂源主要來自淡水河。本研究進行底質礦物成份分析,基隆河與關渡站四個採樣點具有較高之長石、綠泥石與黑雲母成份;而淡水河主流未與基隆河匯集前以岩屑及基質佔較大比例。淡水河與基隆河匯集後,則以岩屑與長石成份較高。綜合分析結果,外海之顆粒應為淡水河所帶出,同時兼具基隆河礦物(長石、黑雲母)及淡水河共有之岩屑、石英等礦物。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表目錄
- 圖目錄
-
第一章 計畫背景
-
1.1 計畫目的
-
1.2 計畫重要性
-
1.3 計畫內容及範圍
-
-
第二章 淡水河口既有水理資料分析
-
2.1 逕流及河川資料
-
2.2 歷史疏浚資料
-
2.3 輸砂量推估
-
2.4 地形及河口變遷
-
2.5 海象資料
-
-
第三章 河口潮流水理特性
-
3.1 調和分析
-
3.2 經驗模態分解法
-
3.3 颱風期間潮位資料分析
-
3.4 潮汐實驗
-
3.5 實驗結果與討論
-
-
第四章 淡水河口現場河床質分析
-
4.1 底質採樣位置
-
4.2 底質採樣分析結果
-
4.3 河口地形變化及現況勘查
-
4.4 河床底質礦物分析
-
-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1 結論
-
5.2 建議
-
- 參考文獻
-
附錄
-
附錄一 期中報告審查意見處理情形表
-
附錄二 期末報告審查意見處理情形表
-
附錄三 期末簡報資料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