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關係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628616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常向群
祖籍中國瀋陽,長於南昌,現為英籍並定居於倫敦。政治學學士、社會學碩士、社會人類學博士。現為倫敦政經學院中國比較研究網研究員、中國比較網負責人、《中國比較研究》責任主編。發表過近百萬字的中文著述,代表作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論稿》。英文著作包括:Social Support in Rural China (1979-1991): A statistical Report on Ten Villages (Co-author with Stephan Feuchtwang, London: City University, 1996);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Chinese Woman (Co-editor with West, Zhao and Cheng,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 推薦序
  • 前言
    • 一、關於社會支持的ESRC研究計畫
    • 二、禮尚往來的民間用法
    • 三、研究方法和範圍
    • 四、研究者的多邊立場
    • 五、田野材料的鋪陳及本書的結構
  • 第一部份 江村概述
    • 第一章 經濟、行政及其非正式系統
      • 第一節 經濟發展
      • 第二節 行政體制的沿革
      • 第三節 親屬系統
      • 第四節 宗教與精神信仰系統及其實踐
      • 第五節 村民、非正式組織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 第二章 地方習俗(I)
      • 第一節 生命週期習俗—出生成長期
      • 第二節 收命週期習俗—婚姻締結期
      • 第三節 建房習俗
    • 第三章 地方習俗(II)
      • 第一節 分家與養老
      • 第二節 喪事與後事
      • 第三節 年度週期習俗
      • 第四節 緊急突發事件
  • 第二部分 「禮尚—往來」的實踐
    • 第四章 餽贈性往來
      • 第一節 橫向和縱向餽贈性往來的家庭案例
      • 第二節 年度生命週期事件中的橫向餽贈性往來
      • 第三節 文化和宗教生命中的縱向餽贈性往來
    • 第五章 表達性往來:生命週期(I)
      • 第一節 誕生期與成長期
      • 第二節 婚姻關係締結期
      • 第三節 建房
    • 第六章 表達性往來:生命週期(II)
      • 第一節 分家
      • 第二節 養老
      • 第三節 喪事與後事
    • 第七章 表達性往來:年度週期和緊急事件
      • 第一節 年度週期事件
      • 第二節 緊急事件(1)—自然災害與非正常災難
      • 第三節 緊急事件(2)—疾病傷殘
    • 第八章 工具性和否定性往來
      • 第一節 工具性往來
      • 第二節 否定性往來
  • 第三部分 「禮尚—往來」模型及其應用
    • 第九章 理論的推進與「禮尚—往來」模型的探討
      • 第一節 薩林斯的互惠論、博蘭尼的再分配和帕森斯個人化關係
      • 第二節 社會支持往與「禮尚—往來網」
      • 第三節 社會創造與「禮尚—往來」實踐的動力
    • 第十章 中國的相關概念評述
      • 第一節 面子和臉
      • 第二節 差序格局
      • 第三節 緣和福
      • 第四節 報
      • 第五節 互惠
      • 第六節 關係
      • 第七節 人情和感情
      • 第八節 養和來往
    • 第十一章 「禮尚—往來」模型
      • 第一節 禮尚往來和「禮尚—往來」
      • 第二節 「禮尚」辨析
      • 第三節 禮尚準則
      • 第四節 「往來」的釐清
      • 第五節 往來的類型
      • 第六節 「禮尚—往來」模型及其方法論意義
    • 第十二章 「禮尚—往來」模型的測試與應用
      • 第一節 進入田野地和瞭解報導人
      • 第二節 「禮尚—往來」和社會創造力
      • 第三節 江村以外的一個案例研究
    • 結語
      • 一、「禮尚—往來」與國家、性別議題的研究
      • 二、「禮尚—往來」整合了互惠的原則和類型
      • 三、「禮尚—往來」結合的靜態框架和動態網路
      • 四、「禮尚—往來」的動力是社會創造力
      • 五、「禮尚—往來」能否成為一般性分析概念
  • 附錄
    • 一、貨幣、度量衡換算表
    • 二、拼音與漢字地名一覽表
    • 三、拼音與漢字俗語、片語等一覽表
  • 參考文獻
  • 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