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臺灣當代在家佛教中的維鬘傳道協會:一個區域性佛教新興教團個案的探討
本文試圖由近距離的內部觀察、記錄、理解、分析臺灣當代佛教中的「佛教維鬘傳播正道協調促進會」的思想意涵、宗教理念與實務運作,藉以釐清此一當代在家佛教新興教團,在臺灣南部地區的發展經驗及其時代走向。臺灣在家佛教團體其存在的歷史意義:一、反映臺灣在家佛教傳統的新貌。二、顯示庶民佛教變革實踐上的艱難歷程。三、證實現代性佛教在家教團的發展之可能。
- 叢書總序
- 凡例
- 內容提要(中)
- 內容提要(英)
- 誌謝
-
導論
-
第一節 問題意識
-
第二節 研究材料
-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第一目 研究理論
-
第二目 操作技術
-
-
第四節 詮釋架構
-
-
第一章 臺灣當代在家佛教的變革背景與維鬘教團的崛起
-
第一節 解嚴前後臺灣政經環境的激盪與維鬘教團的崛起
-
第二節 維鬘教團對傳統臺灣佛教庶民性格的反思
-
第三節 維鬘教團成員與當代人間佛教思想的接軌
-
-
第二章 維鬘教團的創立與組織的形成
-
第一節 王儒龍與維鬘教團的創立
-
第一目 王儒龍的生平與佛教淵源
-
第二目 王儒龍與維鬘教團的創立
-
-
第二節 教團名稱與教團組織
-
第一目 教團名稱
-
第二目 教團的宗教定位
-
第三目 組織型態與其它核心會員分析
-
-
-
第三章 成員共識的確立與活動模式的規劃
-
第一節核心共識的確立
-
第二節活動模式的規劃
-
-
第四章 王儒龍的詮釋進路與維鬘教團的核心理念
-
第一節 王儒龍對於佛法的詮釋進路
-
第一目 詮釋背景:耶、儒、佛的失焦對話-來自郭鐵城的批判
-
第二目 挑戰與回應:今古文本的解構
-
第三目 分析模式:長短互見的詮釋操作
-
第四目 整體事件的反省
-
-
第二節 王儒龍對涅槃法義的詮釋與宗派間的會通原則
-
第一目 王儒龍對涅槃法義的詮釋特點
-
第二目 不同宗派間的會通理解
-
-
第三節 教團核心理念的形成
-
第一目 王儒龍對於佛教法義的詮釋
-
第二目 對印順法師詮釋龍樹中觀空義的吸納
-
第三目 呼應當代臺灣人間佛教的思想精華
-
第四目 教團核心理念的建構與提出
-
-
-
第五章 教團對佛教聖俗二諦的觀念衝突及其調適之道
-
第一節 基本觀念:聖俗不二、即事即真-來自王儒龍的個人觀點
-
第二節 觀念衝突的導火線-來自郭丁元的質疑
-
第三節 預擬衝突情境的描述與對策的討論
-
第一目 聖化與個人的衝突vs.義理的調適之道
-
第二目 聖化與社會的衝突vs.法律規範的遵守
-
第三目 聖化與政治的衝突vs.政教分離原則的堅守
-
第四目 聖化與宗教的衝突vs.宗教對話的提倡
-
-
第四節 教團對處理佛教聖俗爭議的規範原則之確立
-
第一目 王儒龍的三種宗教型態與聖(真)俗問題的解消
-
第二目 義理面:以入空知見解消觀念矛盾
-
第三目 操作面:以集體合議擬定行動方針
-
第四目 整體事件的反省
-
-
-
第六章 維鬘教團的修行體系與實修個案的檢討
-
第一節 基本觀念:化俗成真
-
第二節 王儒龍對修行理念的詮釋
-
第一目問題範圍的界定與基本觀念的釐清
-
第二目 王儒龍的修學信念
-
-
第三節 教團對修證體系的共識:由修行公約到修證體系的推演
-
第一目 早期的個人修行公約(約一九八三-一九八六年)
-
第二目 晚期的在家修證系統(約一九八七-二○○一年)
-
-
第四節 定學實修個案的檢討與修證體系的反省
-
-
第七章 教團對傳統僧俗倫理的再反思與新倫理觀之形成
-
第一節 基本觀念:尊僧立俗
-
第二節 近代僧俗關係的發展
-
第一目 清末佛教的衰敗
-
第二目 居士佛教的崛起
-
-
第三節 傳統僧俗倫理的類型
-
第一目 主張「以俗建僧」的楊仁山
-
第二目 主張「僧俗分業」的章太炎
-
第三目 主張「俗能代僧」的歐陽漸
-
第四目 主張「以俗輔僧」的太虛大師
-
第五目 主張「僧俗並重」的印順法師
-
第六目 主張「尊僧立俗」的李炳南
-
-
第四節 教團的反思與新倫理觀的形成
-
第一目 倫理觀念的調整-僧俗共融、尊僧立俗
-
第二目 教團路線的省思-多元分化、良性競爭
-
-
-
第八章 維鬘教團的新淨土理想觀
-
第一節 基本觀念:雙重肯定的淨土理想
-
第二節 傳統淨土思想的歷史發展與思想趨向
-
第一目 問題意識與近代研究焦點
-
第二目 淨土思想在中國的流傳與變革概述
-
-
第三節 王儒龍對傳統淨土思想的省思
-
第二目 王儒龍念佛法門的實修步驟
-
-
第四節 維鬘教團的新淨土理想觀之提出
-
第一目 淨土法門的修持動機
-
第二目 淨土法門的修證次第
-
第三目 淨土法門的圓滿殊勝
-
-
-
第九章 維鬘教團的宗教實踐與發展頓挫
-
第一節 教團內、外部的宗教實踐
-
第二節 教團發展頓挫的過程描述
-
-
第十章 討論與結論
-
第一節 維鬘教團的經驗反省
-
第二節 願景期待與本文侷限
-
第一目 願景期待
-
第二目 本文侷限
-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17/20388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