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台灣版序
  • 譯者序言 陳榮成
  • 事件中心 魏德邁
  • 前言 史卡拉必諾
  • 謝言 柯喬治
  • 導言 邊疆的傳統
  • 第一部 華盛頓的觀點(1941~1945)
    • 第一章 開羅宣言
      • 補充華盛頓的空檔案一九四二年
      • 敵情報告—中國式
      • 轟炸目標、時間表和宣傳
      • 台灣的前途 備忘錄的爭鬪
      • 「中國第一主義者」
      • 致使的開羅宣言
    • 第二章 「X島嶼」
      • 「舖道」作戰:尼米茲的攫取台灣計劃
      • 炸掉!
      • 誰該得戰利品?
      • 一九四四~一九四五年華府觀點
      • 新島嶼政府的地位爭鬪
      • 任命陳儀:蔣氏顯出原形
  • 第二部 中國人占據台灣
    • 第三章 一九四五年在台灣的「投降」
      • 台灣前途茫茫
      • 九月的解放者
      • 中國人取而代之—靠美國的幫助
      • 台北的面子問題
      •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的正式投降
    • 第四章 穿著制服的美國人
      • 美國:「神之國」
      • 引人注目的美軍
      • 回台軍伕的故事
      • 台北需要永久的美國領事代表
    • 第五章 奸商政府
      • 國民黨的骯髒軍人
      • 台灣人對國府軍的反應
      • 囤積居奇 高級官員的紅運
      • 中國官員準備建設一個新的台灣
      • 國民黨員在台當「指導者」
      • 日人財產充公
      • 壟斷的手法
    • 第六章 陳儀的國家社會主義
      • 賣不出產品的話、賣工廠罷!
      • 輪船與鐵路 島國的交通
      • 幕後的危機?
      • 用別的方法來瓜分台灣
    • 第七章 不受歡迎的目擊者
      • 不肯離去的台灣問題
      • 美國領事舘的雙重人格
      • 琉球人及其他麻煩的人
      • 中國對於外國人的批評的反應—「把事實弄清楚」
    • 第八章 聯合國救濟總署和中國善後救濟總署的歷史
      • 聯合國救濟總署在中國的獨特辦法
      • 中國善後救濟署的騙人把戲
      • 聯合國救總的澎湖之戰
      • 交通窒息
      • 公共衛生和社會福利的崩潰
      • 瘟疫和霍亂復發「這是中國的土地了」
  • 第三部 危機及餘波
    • 第九章 台灣人的故事— 覺醒的一年
      • 新政體下的法律與秩序
      • 象徵性的政府與國民黨
      • 第一屆參議會反對陳儀
      • 反對派領袖的崛起
    • 第十章 認可的尋求
      • 調停—南京、東京、華盛頓或聯合國?
      • 台灣報社造成事端
      • 美國的責任嗎?
      • 蔣氏夫婦訪問台北
      • 美國的宣傳煽動不滿的怒火
      • 參議會第二次會議把危機帶近
      • 政府的「排外」運動
    • 第十一章 慘案前夕
      • 埋伏的火種
      • 台灣人是弟兄表親或外國敵人呢?
      • 一九四七年沒有憲法嗎?
      • 台灣和上海的危機
      • 二月的壟斷
      • 一份台灣人呈送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將軍的請願書
    • 第十二章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變
      • 公園內的謀殺及街頭上憤怒的群衆
      • 這事變是如何善後的?
      • 「台灣人進攻美國領事館!」
      • 三月二日 陳儀讓步答應改革
      • 三月三日 請求美國諒解
    • 第十三章 美國式的鄉鎮會議
      • 公衆意見的全島性流通
      • 「星條旗」及其他
      • 雪紅小姐與共產黨
      • 青年聯盟及地方政治表現
      • 台灣人所要求的「三十二項要求」
      • 改革—而非反叛
    • 第十四章 三月屠殺
      • 出賣
      • 星期一上午,陳儀將軍對局勢的看法
      • 不受歡迎的外國人看到了什麼?
      • 蔣介石對台灣事件的看法
    • 第十五章 餘波
      • 美國在台北的處境
      • 國民黨式的事件處理
      • 在美國的中國新聞通報及宣傳
      • 南京美國大使舘的情勢
      • 外交癱瘓的開端
    • 第十六章 「革新的行政」
      • 陳儀將軍獲報酬
      • 魏道明夫婦的改良行政
      • 恐怖仍繼續著
      • 魏德邁將軍的訪問
      • 孫科:「美國領事館內有共產黨員嗎?」
      • 美國替台灣建立基地嗎?
    • 第十七章 退居台灣
      • 如何重獲美國的支持
      • 蔣介石之尋求保證
      • 捐給傳道團體的百萬元
      • 陳誠將軍部署海島為避難所
      • 中國戲院:委員長「退休」的上演
  • 第四部 台灣成為「自由中國」
    • 第十八章 轉捩點
      • 華府解救了蔣介石
      • 台北,「中國的臨時首都」
      • 在改革聲中
      • 蔣介石復職
      • 蔣氏被救但被牽制
    • 第十九章 「美國共和黨五十年代」的台灣
      • 代表問題—錯誤的代表
      • 麥克阿瑟訪台
      • 美國大使館對台灣的看法
      • 一九五七年五月對美使館的攻擊
      • 宣教士給蔣介石的素描
    • 第二十章 所謂「改革」背後的真面目
      • 合作的代價
      • 坑埋自由主義分子
      • 杜勒斯先生的立場
      • 把握實情的康隆報告
    • 第二十一章 兩個中國?
      • 中共的台灣
      • 北京準備解放台灣
      • 「小中國」—自由主義的中國人的計劃
    • 第二十二章 自由的台灣
      • 獨立的追求
      • 嶄露頭角的獨立運動領導人物
      • 日本—逃出蔣、毛手下後的避難所
      • 在東京的臨時政府
      • 海外的新聲
      • 正義的呼籲
  • 附錄一 處理委員會在一九四七年三月七日向駐台北陳儀長官提出的三十二項要求
  • 附錄二 吳國楨致國大函原文
  • 註釋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