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5─2006

出版日期
2007/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86829635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總序
  • 作者序
  • 第一篇
  • 第一章 國際總體情勢:伊拉克問題與強權互動
    • 一、伊拉克重建持續影響國際戰略局勢
    • 二、恐佈活動與反恐持續影響國際安全
    • 三、歐憲批准程序受阻而停滯
    • 四、聯合國改革進程
    • 五、跨大西洋關係的改善
    • 六、其他強權關係:美俄與歐中關係
    • 七、國際體系的動態:強權關係的發展與戰略
  • 第二章 亞太安全總體情勢:美國民主地緣戰略變遷與實踐
    • 一、美國戰略原則的轉型及制約
    • 二、美國亞太戰略自由、貿易、環境的基石
    • 三、亞太戰略的實踐
    • 四、「防擴散安全計畫」在東亞舉行
    • 五、美國亞太軍事存在與保證
    • 六、美國與亞太盟國重要軍事演習
    • 七、美日演習持續深化
    • 八、海上戰備與訓練合作軍事演習(卡拉特)
    • 九、美印馬拉巴爾演習
    • 十、卡卡度多國聯合演習演習
    • 十一、2005年至2006年亞太總體情勢
  • 第三章 亞太區域總體情勢:東亞區域合作和跨區域合作
    • 一、亞太區域合作:跨太平洋合作
    • 二、東協系列高峰會:東協、十加一、十加三、加三的多邊合作
    • 三、國際愛滋病大會:亞洲愛滋病快速擴散
    • 四、民主太平洋大會:中國威脅
    • 五、泛亞洲區域之合作:新舊合作齊揚
    • 六、區域間主義:亞歐、亞非及亞洲與中東
    • 七、上海合作組織:邁向組織化進程
    • 八、南亞區域合作協會簽訂多項協定:南亞緊張情勢緩和
    • 九、太平洋島國論壇高峰會:澳紐領導的區域安全
    • 十、區域內功能性會議
    • 十一、2005年至2006年亞太區域情勢小結
  • 第四章 亞太諸國政治情勢:國內政治與亞太安全的互動
    • 一、台灣政治情勢與發展
    • 二、中國政治情勢與發展
    • 三、美國政治情勢與發展
    • 四、加拿大政治情勢與發展
    • 五、東北亞各國政治情勢
    • 六、東南亞各國政治情勢
    • 七、其他主要國家政治情勢
    • 八、亞太諸國政治情勢對台灣的影響
  • 第五章 亞太經濟情勢:基本穩定均衡成長
    • 一、世界經濟成長放緩但不至哀退
    • 二、影響亞太經濟的外部因素
    • 三、亞太各經濟體持續成長
    • 四、美國經濟情勢
    • 五、日本經濟情勢:「太陽也會升起」
    • 六、東亞新興工業化經濟發展
    • 七、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經濟概況
    • 八、東南亞主要國家經濟情勢
    • 九、亞太其他國家經濟概況
    • 十、亞太經濟對台灣的影響
  • 第二篇
  • 第六章 台美關係:終統溝通不良與台海現狀認知差距
    • 一、台美相互整體訴求仍難避免中國因素
    • 二、台灣高層過境美國的「過境外交」
    • 三、美台對「終統」問題引發爭議
    • 四、美台安全關係:軍購案仍無進展
    • 五、台美經貿關係
    • 六、其他議題
    • 七、2005至2006台美關係小結
  • 第七章 兩岸關係:台海新舊權力平衡角力
    • 一、台灣政府明確自身之定位
    • 二、台灣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終止
    • 三、台對中經貿政策改爲積極管理有效開放
    • 四、台灣政府希冀建構新平衡的兩岸關係
    • 五、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論述與對話
    • 六、中國對台政策的論述與實踐
    • 七、兩岸主要實質交流議題
    • 八、中國對台武力威脅持續:軍事威脅多樣化
    • 九、台灣國際空間的爭取:兩岸持續在國際舞台對抗
    • 十、兩岸經貿:市場熱絡但有政治力陰影
    • 十一、兩岸關係的發展
  • 第八章 美日關係:聯盟強化與小全下台
    • 一、日美主要外交與安全議題
    • 二、美日安保同盟的演進
    • 三、影響日美同盟關係的日本因素
    • 四、日美經濟關係
    • 五、美日關係:聯盟關係基礎躍升
  • 第九章 美中關係:「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
    • 一、美國要求中國做爲「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
    • 二、美中高層訪問密切
    • 三、美中在禽流感問題的合作
    • 四、中國出價購買美國公司的問題
    • 五、美中經貿關係
    • 六、國家安全議題:美對中擴軍高度疑慮
    • 七、美中雙邊實質關係合作領域的進展
    • 八、社會文化展現的價值歧異
    • 九、2005至2006美中關係的發展
  • 第十章 日中關係:實踐先驅者與後進者的磨合
    • 一、日中關係持續演變與調整
    • 二、日中交流情形受到人爲限制
    • 三、中國與日木政黨、國會議員的交流
    • 四、日中關係中的主要障礙進展
    • 五、從海調船到東海資源開發:藍色疆界有待解決
    • 六、日中安全關係
    • 七、中日經濟關係:熱絡中有疑慮
    • 八、日本對中國援助與文化交流
    • 九、2005至2006日中關係的發展
  • 第三篇
  • 第十一章 東北亞安全:六方會談進展緩慢小全遭中韓抵制
    • 一、美國強化在東北亞的軍事存在:同盟整合與駐軍調整
    • 二、韓美關係與駐韓美軍在朝鮮半島的轉變
    • 三、北韓核危機:六方會談停滯
    • 四、南北韓和解進程:逐漸回歸南北共同宣言
    • 五、東北亞國家互動:頻繁但實質淺
    • 六、東北亞綜合安全
  • 第十二章 東南亞安全:東協共同體的持續建構
    • 一、東協自身的安全建構與相應策略
    • 二、東協次區域的合作
    • 三、東協內部的整合障礙
    • 四、東南亞安全的重要議程
    • 五、東協與其他外部強權關係:中、日、印環繞
    • 六、東南亞綜合安全
  • 第十三章 亞太綜合安全發展:台灣與亞太國家的全面合作伙伴關係
    • 一、增進政治與安全的合作
    • 二、增進更緊密的伙伴關係
    • 二、縮減亞洲地區內以及亞洲和台灣之間的發展落差
    • 四、促進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和社會,以及教育、科學和技術的合作
    • 五、增進互相了解
    • 六、增進處理全球新興挑戰的合作
    • 七、在區域和國際場域的合作
    • 八、執行與資金安排
    • 圖2-1:美日澳部長及戰略對話
    • 圖2-2:美國主導盟國主辦的全球擴散安全倡議演習活動圖
    • 圖2-3:2006年美軍勇敢盾牌演習
    • 圖2-4:美印「馬拉巴爾05」演習
    • 圖3-1:2005亞太經合會非正式領袖高峰會
    • 圖3-2:第6屆亞洲議會和平協會年會
    • 圖3-3:南亞區域合作協會13屆高峰會
    • 圖4-1:緬甸新都位置圖
    • 圖6-1:陳水扁總統過境邁阿密
    • 圖6-2:馬英九訪美
    • 圖7-1:陳水扁總統批示同意終止「國統會」運作及《國統綱領》終止適用案
    • 圖7-2:扁馬會討論兩岸關條
    • 圖7-3:國共首屆兩岸經貿論壇
    • 圖7-4:網路上解放軍在大鑊島上模擬的台灣空軍基地
    • 圖8-1:布希訪日與小泉在京都會談
    • 圖8-2: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2+2」)
    • 圖9-1:佐立克提議中國新定位
    • 圖9-2:布希東北亞行訪問北京
    • 圖9-3:胡錦濤訪問華府
    • 圖10-1:日中高層接觸中斷僅止於借筆
    • 圖10-2:日本教科書內容網站
    • 圖10-3:中國海事局宣佈禁航海域示意圖
    • 圖10-4:中日簽訂旅遊合作備忘錄
    • 圖10-5:中國商務部陳健(右)與日本外務省藪中三十二
    • 圖10-6:日本提供中國貸款協議簽署
    • 圖11-1:中俄經濟工商界高峰論壇
    • 圖11-2:胡錦濤陪同金正日參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圖12-1:2005年東協高峰會議出席各國元首
    • 圖12-2: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
    • 圖12-3:東協與東協區域論壇成員圖
    • 表1-1:國際關係中的權力
    • 表1-2:伊拉克議會選舉各聯盟與政黨選舉結果
    • 表1-3:聯合國反恐活動清單
    • 表1-4:美國對歐洲的可能選項光譜範圍
    • 表2-1:亞太國家軍事開支排名表
    • 表2-2:亞太主要國家軍事開支表
    • 表3-1:2005年2006年東協區域論壇主要活動
    • 表4-1: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
    • 表4-2:2005年(9月25日)澳門立法會員選舉結果表
    • 表4-3:2006年(1月23日)加拿大下議院選舉結果表
    • 表4-4:加拿大內閣成員表
    • 表4-5:2005年(9月11日)日本眾議院選舉結果表
    • 表4-6:2005年10月改組後日本內閣
    • 表4-7:極權主義與後極權主義
    • 表4-8:2006年(5月6日)新加坡議會選舉結果表
    • 表4-9:2006年(4月2日)泰國眾議院選舉結果表(法院判決結果無效)
    • 表4-10:越南主要官方領導人
    • 表4-11:2006年(4月30日)寮國國會選舉結果表
    • 表4-12:2005年(9月17日)紐西蘭眾議院選舉結果表
    • 表4-13:2006年(5月6日至13日)斐濟眾議院選舉結果表
    • 表5-1:世界貿易組織中的主要談判集團
    • 表5-2:香港議程僅聚焦於16個多哈回合談判領域中的2個
    • 表5-3:世界石油資源估計值,1999-2025
    • 表5-5:中國經濟年平均成長率,1960-2006
    • 表5-6:中國進出口貿易平衡,1979-2005
    • 表7-1:2005年台海兩岸軍力對照表
    • 表7-2:2005年2006年中國對台打壓表
    • 表7-3:歷年兩岸貿易統計(截至2006年)
    • 表7-4:兩岸經貿統計表
    • 表8-1:日本防衛政策的法律位階
    • 表8-2:美國與日本的貿易,選擇年
    • 表9-1:美國對中國商品貿易,1980-2006
    • 表9-2:美國對中國主要出口,2001年至2005年
    • 表9-3:中國對美國輸入品前五名,2001-2005
    • 表9-4:美國電腦設備輸入主要供應國,2000-2005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