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以戰鬥號角般激昂的越調、 祭海儀式中的懷梆、 鄉民自學的中原音韻大平調、 到夫妻對唱的蜜樣二夾弦, 每個曲種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民俗背景和生活氣息, 表現出中原文化的鮮活生命力。 ▶越調:河南地方戲曲的流派與特色越調是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主要流行於河南省的南部、東部,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後來一般用墜胡。 越調自誕生地四外流傳時,「音隨地改」,形成了「上路」、「下路」、「南邊」等地域流派。上路越調以南陽為中心,是越調的母調。唱腔質樸、婉轉、細膩、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獷、大氣,具秦腔的元素。 下路越調以許昌、漯河、周口為中心,又稱「小越調」。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點。南邊越調以襄陽為中心,向十堰等地擴散,與上路越調比較相似。 ▶大弦戲:源流、傳承與代表劇目大弦戲原稱「公興班」,又名「弦子戲」,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多聲腔劇種,它以河南開封、濮陽為中心,流行於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 一般認為大弦戲與唐代宮廷的梨園戲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在演變發展過程中,又繼承了宋元雜劇北曲的傳統。 大弦戲劇目原有500餘本,內容以忠奸鬥爭、殺伐征戰及除霸安良為主.代表性劇目有《反五關》、《黑石關》、《楊府選將》、《戰洛陽》、《下南唐》、《孫武子興兵》、《黃花寺》、《西廂記》、《兩架山》等。 ▶豫劇:河南戲曲的發展與特色豫劇是發源於河南省的一個戲曲劇種,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居中國各地域戲曲之首。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咬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的歡迎。 豫劇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是在繼承河南梆子的基礎上,透過不斷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與京劇、越劇同為中國戲曲三鼎甲。 ▶大平調:濮陽古老劇種的源流與特色大平調源於濮陽民間,是在開州,即濮陽土生土長的一個古老劇種,故過去又稱「開州平」。 大平調是板腔體梆戲,因梆子灼目貫耳,又稱「大梆戲」、「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圓潤平緩,又是中原地方音韻,故也稱「平調」。又因該劇種上演劇目均為朝綱大事,演員陣容龐大,群眾歷來視為大戲,為與其他劇種相區別,平調就逐步定名為「大平調」。 大平調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很高的藝術價值,從明代誕生起,就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使這一藝術表演形式從「板凳頭」,逐漸成長為演出陣容龐大,行當齊全,音樂聲調優美的大型劇種。 ★本書特色:本書匯集河南傳統戲曲的精華,從越調、懷梆到豫劇、二夾弦等不同曲種,深入探索各地戲曲的獨特風格與歷史淵源。書中將戲曲藝術的聲腔、舞臺表演、歷史演變一一展現,既是對地方戲曲的全面梳理,也為讀者呈現了戲曲藝術的多樣魅力與傳承價值。
- 序言
-
提升戰鬥號角—越調
-
鼓舞士氣的越國民歌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豐富的越調藝術特色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
遠古之音—大弦戲
-
梨園御戲流傳到民間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豐富的聲腔表演體系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驚心動魄的舞臺表演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
祭海唱禮—懷梆
-
祭神儀式促成地方戲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粗獷的懷梆藝術風格
-
【旁注】
-
-
-
戲曲鼎甲—豫劇
-
戲曲之鄉造就河南梆子
-
【旁注】
-
-
名角輩出促使豫劇繁榮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
中原音韻—大平調
-
鄉民攆臺學戲而成新調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
蜜樣甜音—二夾弦
-
夫妻對唱的民間小調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飽含著濃厚鄉土氣息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
民間歌舞—曲劇
-
脫掉高蹺產生的新劇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貼近生活的藝術特色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
曲苑拾英—地方戲劇
-
皇帝夢中走出的羅卷戲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道教音樂演變的道情戲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生活氣息濃郁的落腔
-
【旁注】
-
-
河南梆子的元老宛梆
-
【旁注】
-
-
說唱藝術濃厚的墜子戲
-
【旁注】
-
【閱讀連結】
-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