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那一天,人類發現了DNA:大腸桿菌、噬菌體研究、突變學說、雙螺旋結構模型……基因研究大總匯,了解人體「本質」上的不同!
天才父母會生出天才兒童,還是後代都資質平庸?
靠基因分析還能找出你兩千年前的祖先?
一公克的DNA承載的資訊量竟相當於250萬張光碟的容量!
千百年遺傳基因×突變種揭密×生物鑰匙族譜調查……
關於DNA,你知道的不能只有八點檔親子鑑定的狗血橋段!
▎天才生出來的孩子也會比較聰明?遺傳學家這麼說……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種血統論的觀點大家耳熟能詳,
就是傳統上認為「遺傳」這件事很大程度決定了你的天資,是注定的,
然而遺傳學家認為這並非定論,「天才」這個特質是由多個基因控制,並受環境因素等外部影響,
子代及親代的基因組多少會有一些差異,如果這個差異剛好發生在決定智商的基因上,
不就可以解釋天才父母也有可能會生出智力平平的孩子了嗎?
那些名垂千古的偉大天才,很多都出生於中下階層的普通家庭!
▎用「生物鑰匙」來認祖歸宗,說不定你是哪個大人物的後代!
科學家證實:驚!透過遺傳學分析,曹雪芹其實是曹操的後代!
DNA中有一段區域是以片段為基礎重複數次,且發生突變的機率為三千萬分之一,
也就是說,有血緣關係的人就算是隔了幾十代,其家族遺傳下來的特殊DNA也基本上不會改變,
這個超低的突變機率就等於是一把「生物鑰匙」,直接可以破譯兩千多年前古人的基因,
別說不可能,你說不定就是哪個朝代的皇室後人!
▎梵谷經典名畫,差點因為遺傳學跌下神壇?
梵谷最經典的油畫作品《向日葵》,竟曾被質疑為「一個精神失常的印象派畫家在創作時的誇張想像」?
因為一般常見的向日葵只有一圈花瓣,畫中的向日葵卻有兩圈、且舌狀花瓣又密又長,因而被認為是「一段不可信的囈語」,
直到植物學家將普通向日葵與突變株雜交,並進行基因測定,
證明了梵谷畫中的向日葵是受到某種單一顯性基因的影響,為基因突變的產物,
科學家進一步遍尋向日葵種系譜內的各大成員,繪製出完整的系譜圖,
證明基因突變的品種正是梵谷在19世紀看到的,並非畫家神經失常的臆想!
【本書特色】:
關於DNA的研究,是一門龐雜且仍存在許多未知的科學,涉及到遺傳學、生物學、量子力學等多個領域,本書細談自孟德爾開始多位遺傳學、分子研究領域著名學者及其學說,並將牽涉到生物學、物理學、細菌研究、資訊文獻研究等相關內容詳細闡述,讓讀者可以了解DNA的研究源流及現有的技術成果,對神奇的人體組成奧祕更了解!
靠基因分析還能找出你兩千年前的祖先?
一公克的DNA承載的資訊量竟相當於250萬張光碟的容量!
千百年遺傳基因×突變種揭密×生物鑰匙族譜調查……
關於DNA,你知道的不能只有八點檔親子鑑定的狗血橋段!
▎天才生出來的孩子也會比較聰明?遺傳學家這麼說……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種血統論的觀點大家耳熟能詳,
就是傳統上認為「遺傳」這件事很大程度決定了你的天資,是注定的,
然而遺傳學家認為這並非定論,「天才」這個特質是由多個基因控制,並受環境因素等外部影響,
子代及親代的基因組多少會有一些差異,如果這個差異剛好發生在決定智商的基因上,
不就可以解釋天才父母也有可能會生出智力平平的孩子了嗎?
那些名垂千古的偉大天才,很多都出生於中下階層的普通家庭!
▎用「生物鑰匙」來認祖歸宗,說不定你是哪個大人物的後代!
科學家證實:驚!透過遺傳學分析,曹雪芹其實是曹操的後代!
DNA中有一段區域是以片段為基礎重複數次,且發生突變的機率為三千萬分之一,
也就是說,有血緣關係的人就算是隔了幾十代,其家族遺傳下來的特殊DNA也基本上不會改變,
這個超低的突變機率就等於是一把「生物鑰匙」,直接可以破譯兩千多年前古人的基因,
別說不可能,你說不定就是哪個朝代的皇室後人!
▎梵谷經典名畫,差點因為遺傳學跌下神壇?
梵谷最經典的油畫作品《向日葵》,竟曾被質疑為「一個精神失常的印象派畫家在創作時的誇張想像」?
因為一般常見的向日葵只有一圈花瓣,畫中的向日葵卻有兩圈、且舌狀花瓣又密又長,因而被認為是「一段不可信的囈語」,
直到植物學家將普通向日葵與突變株雜交,並進行基因測定,
證明了梵谷畫中的向日葵是受到某種單一顯性基因的影響,為基因突變的產物,
科學家進一步遍尋向日葵種系譜內的各大成員,繪製出完整的系譜圖,
證明基因突變的品種正是梵谷在19世紀看到的,並非畫家神經失常的臆想!
【本書特色】:
關於DNA的研究,是一門龐雜且仍存在許多未知的科學,涉及到遺傳學、生物學、量子力學等多個領域,本書細談自孟德爾開始多位遺傳學、分子研究領域著名學者及其學說,並將牽涉到生物學、物理學、細菌研究、資訊文獻研究等相關內容詳細闡述,讓讀者可以了解DNA的研究源流及現有的技術成果,對神奇的人體組成奧祕更了解!
- 前言
-
第01章 經典遺傳學家的探索
-
1.1 孟德爾和他的豌豆雜交實驗
-
1.1.1 孟德爾的功績
-
1.1.2 孟德爾的重大發現為什麼長期被忽略
-
1.1.3 與世隔絕的實驗
-
-
1.2 摩根和他的基因學說
-
1.2.1 摩根小傳
-
1.2.2 摩根的基因學說
-
1.2.3 後基因學說及其影響
-
1.2.4 基因的包涵體問題
-
-
-
第02章 米歇爾的核素研究及其對化學遺傳論的思考
-
2.1 米歇爾其人其事
-
2.2 米歇爾的核素研究
-
2.3 米歇爾的失誤
-
2.4 後米歇爾時代—核酸的化學性質研究
-
2.5 米歇爾對化學遺傳論的思考
-
-
第03章 醫學微生物學和細菌轉化實驗
-
3.1 格里菲斯的事跡
-
3.2 埃弗里和他的細菌遺傳轉化實驗
-
3.3 DNA的發現和埃弗里的審慎
-
3.4 諾貝爾獎的「雙重標準」和永久性「遺憾」
-
3.5 生長點是在舉步維艱中萌發的
-
3.6 埃弗里的影響力和查加夫的巨大功績
-
3.6.1 遺傳轉化實驗的影響力
-
3.6.2 查加夫的1:1定則推翻了利文的四核苷酸學說
-
3.6.3 化學遺傳論也一樣舉步維艱
-
3.6.4 DNA發現人為什麼會是埃弗里
-
-
-
第04章 德爾布呂克和噬菌體研究組
-
4.1 波耳互補原理的影響力和德爾布呂克的事跡
-
4.2 科際整合的雛形
-
4.2.1 重新發現孟德爾學說恰逢「突變」學說誕生 —「現代遺傳學」時代到來了
-
4.2.2 萊索夫斯基和季默的開創性研究
-
4.2.3 「基因的量子力學模型」問世
-
4.2.4 「綠皮書」的巨大生物學意義
-
-
4.3 如何選擇遺傳研究材料
-
4.4 微生物步入現代研究舞臺的歷程
-
4.4.1 微生物在生命世界中的名分受到質疑
-
4.4.2 遺傳學和化學各有說法
-
4.4.3 細菌
-
4.4.4 細菌病毒—噬菌體
-
-
4.5 從噬菌體研究組看到科學發展普通動力學要素
-
4.5.1 物理學家走進遺傳學實驗室
-
4.5.2 噬菌體研究組的宗旨
-
4.5.3 「人才」大流動和一個「吸智」平臺
-
4.5.4 一本《生命是什麼?》使噬菌體研究組發展茁壯
-
4.5.5 社會工程的應用
-
4.5.6 噬菌體研究組取得的成就
-
4.5.7 噬菌體研究的局限
-
-
4.6 德爾布呂克對分子生物學的影響
-
-
第05章 薛丁格和他的《生命是什麼?》
-
5.1 薛丁格凡人逸事
-
5.2 從物理學層面討論「生命是什麼?」
-
5.2.1 《生命是什麼?》是德爾布呂克播下的第一顆精神種子
-
5.2.2 一個「樸實」的物理學家的自白
-
5.2.3 從物理學層面討論活細胞問題
-
5.2.4 《生命是什麼?》的影響力
-
-
5.3 幾個有待商榷的問題
-
5.4 薛丁格對生物學的巨大貢獻
-
-
第06章 DNA雙螺旋立體結構模型的建立
-
6.1 威爾金斯的DNA圖(A型)和他的「煩惱」
-
6.2 富蘭克林的DNA圖(B型)和她的不朽功績
-
6.3 遺傳學家走進了物理學實驗室 —華生的智慧和戲劇般成就
-
6.3.1 一個從美式「資優班」走出來的「奇才」
-
6.3.2 研究雙螺旋體模型的歷史性「轉捩點」
-
6.3.3 目標劍橋大學
-
6.3.4 生物學家與物理學家合作的楷模 —DNA雙螺旋立體結構模型誕生
-
-
6.4 克里克其人其事
-
6.5 歡笑聲的背後
-
6.6 漫談DNA分子的遺傳密碼
-
6.7 人類基因組計劃
-
6.7.1 癌症和「人類基因組計劃」
-
6.7.2 DNA元素百科全書計劃
-
6.7.3 單核苷酸多態性和一把「生物鑰匙」
-
-
6.8 芻議天才與基因
-
6.9 發現DNA分子結構的多種途徑
-
-
第07章 生物學文獻史的一大失誤和 半普及刊物的作用
-
7.1 背景
-
7.2 生物學文獻史中的一大失誤
-
7.2.1 埃弗里劃時代文獻寫作自身存在的問題
-
7.2.2 表達系統出現了問題
-
7.2.3 情報知識的利用
-
-
7.3 怎樣發表科學論文
-
7.4 半普及學術刊物的作用
-
7.5 科技情報爆炸期
-
7.6 資訊科學是「現代化」標誌之一
-
-
第08章 生物學與物理學的關係
-
8.1 物理學家眼中的生物學
-
8.2 X射線晶體繞射技術的起源和發展
-
8.2.1 從X射線到X射線晶體繞射技術
-
8.2.2 布拉格父子譜寫的「子唱父隨」新樂章
-
-
8.3 物理學家向生物學轉移
-
8.3.1 洛克菲勒基金會與分子生物學
-
8.3.2 季默和生物學
-
8.3.3 一對年輕物理學家夫婦轉向生物學的故事
-
8.3.4 物理學諾獎得主領銜的生物學研究中心
-
-
8.4 物理學單行道跨入生物學和生物學巨大的包容性
-
8.5 物理學、數學以其優勢支配科學數百年, 如今受到質疑
-
8.5.1 20世紀前50年, 生命科學發展緩慢帶給物理學、數學的優越感
-
8.5.2 物理主義思潮受到挑戰
-
8.5.3 由生物學主導的生命科學革命
-
-
8.6 具有科際整合的現代生物學
-
-
第09章 結構論和資訊理論分子生物學的三次會合
-
9.1 結構論和資訊理論分子生物學
-
9.1.1 結構生物學又稱三級結構生物學
-
9.1.2 資訊理論生物學又稱一級結構生物學
-
-
9.2 第一次會合促成DNA雙股螺旋立體模型建立 —遺傳工程誕生
-
9.3 第二次會合催生出了蛋白質工程
-
9.3.1 定位突變技術
-
9.3.2 從蛋白質工程的興起過程,人們看到兩大學派爭論的分歧點
-
-
9.4 第三次會合促成醣工程的研發
-
9.4.1 醣生物學的歷史
-
9.4.2 醣生物學淺釋
-
9.4.3 醣生物學是生物遺傳訊息流的上游
-
9.4.4 醣工程或醣生物學的意義和用途
-
9.4.5 醣生物學的發展和展望
-
-
9.5 分化、綜合、再分化、再綜合, 是科學發展進程的歷史必然
-
9.6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前景
-
-
第10章 有待思考的幾個方法論問題
-
10.1 不同學科背景的合作範例
-
10.2 模型的直觀效應
-
10.3 學科單一和閉門造車導致失敗的典型
-
10.4 群體性文化底蘊深厚
-
10.5 運用了「社會工程」
-
10.6 科學研究資源使用最佳化
-
10.7 破除學術界的潛規則
-
10.7.1 威爾金斯與克里克之間有潛規則嗎
-
10.7.2 華生與富蘭克林之間不存在潛規則
-
-
10.8 選擇研究主題的兩大迷思
-
10.8.1 撿芝麻還是抱西瓜?
-
10.8.2 不要跟風、追時髦
-
-
10.9 科學源於求知,求知出自閒暇,閒暇始於富裕
-
10.9.1只有富裕的生活才會有閒暇, 只有閒暇的人才能走進知識殿堂
-
10.9.2 閒暇孕育著新秀和形成新學說的人群
-
-
10.10 美妙的科學研究園
-
10.10.1 生活無處不科學
-
10.10.2 騎驢找馬
-
10.10.3 想像力與知識哪個更重要 —菌細胞內「大管家」的發現
-
10.10.4 科學研究中繁簡「知識流」的美妙轉換和互動
-
10.10.5 走進美妙的科學樂園生活
-
-
10.11 探索生命本質DNA分子歷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
-
第11章 結語
-
11.1 100多年來遺傳學揭示的一些規律
-
11.2 已知活細胞內有2,000多種化學反應, 但還有2/3我們尚未掌控
-
11.3 生物學研究的最終目的
-
11.4 生物學發展的啟示—學習歷史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