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俄羅斯以其廣大的國土、豐富的資源與眾多的人口,在世界舞台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化日益加劇的未來,認識她的歷史可說是件重要的事。本書是一部以大俄羅斯民族為主,沿著河流從西北到南,再轉向東持續擴充,最後終於形成了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帝國的拓殖史;一方面以此歷史發展為經作直線式的敘述,另一方面再對其歷史中的關鍵性發展作專題性分析。從文化起源的爭論、商業重心的轉移、東正教的傳入、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法律與農奴的生活及二月革命等各層次切入,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的理性報導與百姓生活的感性描繪,除可作為大學及研究所授課之用,也是幫助一般讀者了解俄羅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籍。 【作者簡介】 賀允宜,江蘇省丹陽縣人,1949年來臺定居。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歷史研究所肄業;大學三年級時決定攻讀俄羅斯史,隨劉宗怡教授學習俄文;1962年赴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攻讀,以俄羅斯史、亞洲史及近代歐洲史為主修,獲碩士及博士學位。俄羅斯近代思想史專家Theofanis Stavrou 即為其俄羅斯史授業良師。 1979年返國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主開俄國史課程;同時在臺灣大學及輔仁大學兼課。1993年自美提早退休,返政治大學為專任教授,並在國際學院俄羅斯研究所擔任俄羅斯專題研究教授。在臺時的學術著作,刊載於《政大歷史學報》及《歷史月刊》。2002年屆齡退休,赴美居住,從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例之研究。
- 代 序/狄奧梵尼斯‧司達夫若
- 自 序/賀允宜
- 導 讀
-
第一章 俄羅斯文化的緣起與歷史發展的問題
-
一、俄羅斯文化緣起的爭論
-
二、《俄羅斯編年要錄》
-
三、《俄羅斯編年要錄》對早期歷史的敘述
-
-
第二章 基輔公國時代
-
一、基輔公國的歷史
-
二、基輔公國的經濟制度
-
三、基輔公國的政治組織
-
四、基輔公國的社會組織
-
五、基輔公國的法律
-
六、基輔公國的宗教
-
七、基輔公國時期的文學
-
八、基輔公國的衰亡
-
-
第三章 莫斯科的興起
-
一、興起的原因
-
二、莫斯科公國的發展史
-
-
第四章 莫斯科的文化與東正教
-
一、莫斯科的新文化:修道院主義
-
二、東正教內部的爭論及與君權的關係
-
三、俄羅斯東正教思想的特色
-
四、第三羅馬觀念的迷思
-
-
第五章 混亂的時代
-
一、朝代更替的危機:費多羅與戈督諾夫
-
二、社會與經濟的危機
-
三、僭偽者狄密錘
-
四、「博亞」沙皇瓦西立.蘇伊斯基與外族侵擾
-
五、波蘭入侵與混亂時代的終結
-
-
第六章 羅曼諾夫王朝與新秩序
-
一、羅曼諾夫王朝的建立
-
二、對外關係
-
三、全民大會
-
四、行政組織
-
五、法律:《烏羅貞尼》
-
六、農奴制度的發展
-
七、宗教改革與教會分裂
-
-
第七章 彼得大帝
-
一、費多爾三世(1676-1682)與繼承權的鬥爭
-
二、早期的彼得與宮廷鬥爭
-
三、考察歐洲
-
四、開始專政與弭平「火槍軍團」叛亂
-
五、對外關係與大西北之戰
-
六、西化政策
-
七、彼得的繼承問題
-
八、彼得大帝的歷史評價
-
-
第八章 「宮廷革命」時代:彼得大帝的繼承者
-
一、凱薩琳一世
-
二、彼得二世與安娜
-
三、伊凡六世與伊麗莎白
-
四、彼得三世
-
-
第九章 凱薩琳大帝
-
一、執政初期的開明改革
-
二、普加切夫的叛亂
-
三、優待貴族的改革政策
-
四、農民地位再度下降
-
五、凱薩琳時代的教育與文化
-
六、凱薩琳的外交政策
-
七、凱薩琳外交成就與其歷史地位
-
-
第十章 保羅一世與亞歷山大一世
-
一、保羅一世
-
二、保羅一世之死
-
三、亞歷山大一世
-
-
第十一章 十二月革命
-
一、十二月革命的肇因
-
二、祕密會社
-
三、「十二月革命」後的調查審判與執刑
-
四、「十二月革命」的特別意義
-
-
第十二章 尼古拉一世──「歐洲憲兵」
-
一、尼古拉的個性
-
二、控制思想的組織:第三部
-
三、尼古拉的「法定正統」三信條
-
四、尼古拉的改革
-
五、尼古拉時代的外交
-
六、克里米亞戰爭
-
-
第十三章 亞歷山大二世──解放者
-
一、廢除農奴制度與解放農奴
-
二、廢除農奴制度的實行
-
三、亞歷山大二世其他的改革
-
四、亞歷山大二世的外交
-
-
第十四章 俄羅斯文化的劇變
-
一、思潮的轉變
-
二、浪漫主義:亞歷山大.普希金與密開爾.列爾蒙托夫
-
三、現實主義者的尼可萊.果戈里
-
四、農奴解放與新興知識分子:尼古萊.車尼契夫斯基、狄密錘.比薩列夫
-
五、知識分子與革命運動的醞釀
-
六、民粹主義與到民間去的運動:密開爾.巴枯寧、彼得.拉夫若夫
-
七、「土地與自由」與恐怖行動
-
-
第十五章 亞歷山大三世與尼古拉二世早期
-
一、亞歷山大三世
-
二、尼古拉二世早期:自即位到日俄戰爭
-
-
第十六章 帝國崩潰前的改革
-
一、改革的急迫性
-
二、「血腥的星期日」事件
-
三、〈十月宣言〉與立憲運動
-
四、政黨雛成
-
五、〈基本法〉與議會體制的形成
-
六、俄羅斯走向議會體制:第一屆「國家杜馬」
-
七、彼得.斯投里平時代
-
八、第四屆杜馬議會
-
-
第十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羅曼諾夫王朝的覆滅
-
一、國際敵對陣營的形成
-
二、巴爾幹半島危機的重現
-
三、「七月危機」
-
四、俄羅斯的國內動員與戰況
-
五、尼古拉二世親任戰爭總司令與革命的醞釀
-
六、拉斯普廷的興起與覆亡
-
七、二月革命
-
-
第十八章 從臨時政府到十月革命
-
一、兩元化政體:臨時政府與蘇維埃的合作
-
二、尼古拉二世的退位與羅曼諾夫皇朝的終結
-
三、退位後的尼古拉二世
-
四、臨時政府執政時期
-
五、克倫司基
-
六、柯尼洛夫事件
-
-
第十九章 布爾什維克與十月革命
-
一、布爾什維克的創導者:列寧及其思想的形成
-
二、「社民黨」的分裂:布爾什維克派與孟什維克派
-
三、布爾什維克派所主導的革命活動
-
四、托洛斯基
-
五、「全俄羅斯民主會議」與「前議會」:最後的聯合
-
六、召開第二屆蘇維埃大會的爭議
-
七、列寧與十月革命
-
八、第二屆蘇維埃大會
-
-
第二十章 終結篇:尼古拉家族的傾滅
-
一、撲朔迷離的遇害事件
-
二、從「沙皇鄉邸」到托勃司克:1917年3月-1918年4月
-
三、最後的七十八日:「依帕帖夫宅」
-
四、魂兮歸來
-
- 版權宣告
- 封 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