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水果賊,或前往內陸的單純之旅

出版日期
2024/08/28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4718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彼得.漢德克
最偉大的冒險,是與自己為敵、搏鬥、握手微笑
‧德文直譯:最貼近漢德克的實驗風格‧

「以語言學的獨創性,探詢人類經驗的邊緣地帶及特異。」──瑞典學院

是誰規定偷水果不能是一種義務
何以闢地種果是正義,順果牽果就成非法?

盛夏日,水果賊啟程要前往內陸,展開一段尋母之旅。沿途,她遇上市集、慶典、陌生人的熙熙攘攘,有時遇上甘醇甜美的樂事,有時遭遇無以名之的驚駭,有時,則什麼事也沒有。

水國賊愈是靠近安靜的內陸地區,她與母親重逢的時刻也愈來愈近,還即將迎來一場家族盛宴。然而,不斷迷途的她,能夠抵達目的地嗎?

漢德克藉由詩作般的小說,幻如夢的語言,一再質問所謂正常與不正常的分野、國族與個人的交纏與分離,導引人們找到內心被外在事物遮掩的瑰寶。

哪條律法規定,人的一生該做些什麼,該融入什麼樣的團體,又該隸屬哪個國家?

一個人是否一定要有外在的歸屬才能完整?我們能不能憑藉內在的感受與探詢,在世界任何一處自力更生。

小說中埋藏著意想不到的開展。漢德克聚焦人類行為的細微之處,拋開世俗的定義與常規,讓我們看見石頭就是石頭,空氣就是空氣,烏鴉就是烏鴉,活著就是活著。

柏森、蕭宇翔──專文導讀
林宇軒、廖偉棠、鄭琬融──體制外推薦

「故事底,我感覺到鮮少有分別你、我、他的時刻,最多最多就像世界和世界相疊在一起,每一個可能世界同時地在同一刻發生。這是小說裡極為複雜的迷惑。」──柏森

「我們因為虛構,而對現世產生了一股深深的鄉愁與眷戀,而不再只是沉醉於敘事推向高潮與洗滌的便利魔法。這一刻,我們真正成為了一名理想讀者。」──蕭宇翔

「這不是一部情節緊湊、角色鮮明的小說,讀者極可能迷失於開頭瑣碎的敘述當中。不過,正是這些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敘述,讓我們慢速摸索水果賊的輪廓,進一步理解水果賊如何成為水果賊,然後不成為水果賊。我特別喜歡彼得.漢德克變換敘述視角的手法,長篇幅動用第一人稱我的段落,巧妙地在往後被完全取代而不復存在,只時不時提點讀者:這是『水果賊的故事』。故事就在各種補充和迴返之間完成,從日常的細節到穿插的後設,最後抵達眾聲喧嘩的狀態,像一首詩的韻律終於被解決。閱讀《水果賊》,是各種念想解壓縮的過程,是情節的發生和不發生。」──林宇軒

「漢德克的晚期風格中,詩意與沉默的力量、遊走與回顧的力量、垂老的智慧與精靈一般的青春等等互相撕扯,最後渾然一體,帶出這片深邃的大陸最後的史詩,縱使現實已經分崩離析。水果賊是一個隱喻,但超越隱喻成為二戰後叛逆一代留給下一個千禧的信息。」──廖偉棠

「在反覆的思緒中,不是重複,是磨尖思緒的利刃,帶著閃光前往尋找水果賊的旅程。漢德克以詩的哲思刻劃沿途的風景,使你在看待任何事物時都無法持有唯一的眼光。而正如《第二把劍》他挑戰了殺人者的動機,《水果賊》也挑戰了讀者對於竊賊的想像。摘走野地裡的果實是偷竊嗎?那麼那些如同野地果實的無國籍者,是否就不受保護、活在不被關切的世界現實夾層之中?漢德克將旅程作為一個隱喻,進一步帶領讀者思考著國家、身分與正義的問題。這些思考從不安逸,而是再再逼近危險的界線。」──鄭琬融

「漢德克是精明的探索者,善於尋思人類經歷的細節,正如敘述者所指出的,他使筆下那些遊蕩的人們逗留的每個小時都『充滿戲劇性,即使什麼也沒發生』。欣賞漢德克敘事風格的讀者,也將從故事的風景中得到回報。」──《出版者週刊》

「漢德克經常強調的並不是某個事件,而是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其重要性是那些經歷過的人甚至沒有發現的。」──《紐約客》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譯者簡介
  • 目錄
  • 導讀:想像中觀看,隻身一人的「我們」──柏森(詩人)
  • 導讀:對現世的鄉愁與眷戀──蕭宇翔(詩人)
  • 引言
  • 水果賊,或前往內陸的單純之旅
  • 彼得.漢德克年表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