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在台灣,每年因照顧失能家人而影響工作者,已高達230萬人……
關於「老」,我們知道的太少,準備的也太少。
不管是父母的,或是你自己的。
面對「老之將至」,你要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身為「三明治世代」,夾在孩子與父母、婚姻與工作之間的你,當爸媽過了65歲,各種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相關問題,將接踵而來,必須在父母還健康之際,充分掌握預防之道。
本書以65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長者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從「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依據政府最新法規、趨勢,提供務實的建議。
★關於醫療──
如何確認爸媽是否罹患失智症?該看哪一科,該做哪些檢查?
哪些疾病易造成長期臥床?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
★關於長照──
身為年老雙親的主要照顧者,該事先做哪些準備?
外籍看護怎麼申請,該怎麼選擇適合的?
萬一爸媽需要長期照顧但自己又無法抽身,該如何選擇優質的安養機構?
★關於財務──
該不該買長照險,怎麼買最聰明?
申請外籍看護費用如何計算?照護機構收費標準各不同,如何避免糾紛?
詐騙持續進化,如何預防爸媽老本被吃光?
★關於法律──
該如何避免長輩離世後的遺產繼承問題?
當爸媽判斷能力不足,如何利用監護與輔助宣告制度加以保護?
作者從親身經歷為出發,走訪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律師、安養機構負責人、跨國人力仲介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顧問公司等,並蒐集相關報導、報告、論文,希望藉由此書,給廣大上班族一些建議與提醒,並帶領讀者預覽老後的風景,知老、惜老,而後護老。
無論是年輕或中年的讀者,都能將此書視為一本人生的使用手冊、預約未來幸福生活的導讀本。
內文審訂
前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崇仁
美森長堤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吳佩偉
喬彥科技董事長 黃飛文
凱基人壽大衛通訊處處經理 翁文昌
律能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張英磊
共鳴推薦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辛炳隆
牙醫、專欄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作家、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彭懷真
緯譽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廖修譽
雙連安養中心前執行長 蔡芳文
★各界推薦
●本書筆墨觸及之廣,令人佩服;內涵豐富,堪稱百科全書。沒有任何艱澀深奧的學理或長篇大論,章章節節都是主題明確、言簡意賅,馬上就可以參考使用。先進國家美國以「自立」「機會」及「尊嚴」三個面向,做為中高齡族群的社會準則,期許由少年到老年,從熟齡到人生的最後一站,都能活得自立且有尊嚴,並且有計畫地準備好走過每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階段。我也期許國人可如《禮運大同篇》所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更期盼讀者在看完本書後,對於自己及周遭親朋好友就退休與高齡的未來規畫,都能順心如意。──前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崇仁
●這是一本適合「中年子女」與「銀髮父母」親子共讀的小百科:簡要、細膩、多元、實用,每個段落皆可見作者用心。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老」不足驚懼,唯有了解的更多,才能預知未來、掌控風險,讓老年生活過得優雅從容。──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辛炳隆
●最適合父母已經65歲朋友的顏色是「靛色」。靛色介乎藍色與紫色之間,宗教領域常見到靛色,看到了,心就靜下來。父母的老邁,難免會有藍色的憂鬱,但透過閱讀此書,持續反省與突破,使自己的未來減少藍色的憂鬱,多些紫色的高雅,讓父母、自己、配偶,都能多些安靜中的適應,家庭也會因而多些幸福。──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彭懷真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近年政府全力推動在地老化與健康樂活政策,推展機構式、社區式、居家式的照顧模式,以及長照服務法與長照保險專法的立法,使全國向健康照顧服務產業化方向邁進。本書出版可說「正是時候」,因為每一章節的主題,都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面對的議題,以及想要了解的答案。這不僅是增進知識的一本書,更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健康手冊。──雙連安養中心前執行長 蔡芳文
關於「老」,我們知道的太少,準備的也太少。
不管是父母的,或是你自己的。
面對「老之將至」,你要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身為「三明治世代」,夾在孩子與父母、婚姻與工作之間的你,當爸媽過了65歲,各種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相關問題,將接踵而來,必須在父母還健康之際,充分掌握預防之道。
本書以65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長者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從「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依據政府最新法規、趨勢,提供務實的建議。
★關於醫療──
如何確認爸媽是否罹患失智症?該看哪一科,該做哪些檢查?
哪些疾病易造成長期臥床?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
★關於長照──
身為年老雙親的主要照顧者,該事先做哪些準備?
外籍看護怎麼申請,該怎麼選擇適合的?
萬一爸媽需要長期照顧但自己又無法抽身,該如何選擇優質的安養機構?
★關於財務──
該不該買長照險,怎麼買最聰明?
申請外籍看護費用如何計算?照護機構收費標準各不同,如何避免糾紛?
詐騙持續進化,如何預防爸媽老本被吃光?
★關於法律──
該如何避免長輩離世後的遺產繼承問題?
當爸媽判斷能力不足,如何利用監護與輔助宣告制度加以保護?
作者從親身經歷為出發,走訪老年醫學專科醫師、律師、安養機構負責人、跨國人力仲介公司、保險公司、投資顧問公司等,並蒐集相關報導、報告、論文,希望藉由此書,給廣大上班族一些建議與提醒,並帶領讀者預覽老後的風景,知老、惜老,而後護老。
無論是年輕或中年的讀者,都能將此書視為一本人生的使用手冊、預約未來幸福生活的導讀本。
內文審訂
前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崇仁
美森長堤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吳佩偉
喬彥科技董事長 黃飛文
凱基人壽大衛通訊處處經理 翁文昌
律能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張英磊
共鳴推薦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辛炳隆
牙醫、專欄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作家、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彭懷真
緯譽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廖修譽
雙連安養中心前執行長 蔡芳文
★各界推薦
●本書筆墨觸及之廣,令人佩服;內涵豐富,堪稱百科全書。沒有任何艱澀深奧的學理或長篇大論,章章節節都是主題明確、言簡意賅,馬上就可以參考使用。先進國家美國以「自立」「機會」及「尊嚴」三個面向,做為中高齡族群的社會準則,期許由少年到老年,從熟齡到人生的最後一站,都能活得自立且有尊嚴,並且有計畫地準備好走過每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階段。我也期許國人可如《禮運大同篇》所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更期盼讀者在看完本書後,對於自己及周遭親朋好友就退休與高齡的未來規畫,都能順心如意。──前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崇仁
●這是一本適合「中年子女」與「銀髮父母」親子共讀的小百科:簡要、細膩、多元、實用,每個段落皆可見作者用心。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老」不足驚懼,唯有了解的更多,才能預知未來、掌控風險,讓老年生活過得優雅從容。──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辛炳隆
●最適合父母已經65歲朋友的顏色是「靛色」。靛色介乎藍色與紫色之間,宗教領域常見到靛色,看到了,心就靜下來。父母的老邁,難免會有藍色的憂鬱,但透過閱讀此書,持續反省與突破,使自己的未來減少藍色的憂鬱,多些紫色的高雅,讓父母、自己、配偶,都能多些安靜中的適應,家庭也會因而多些幸福。──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彭懷真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近年政府全力推動在地老化與健康樂活政策,推展機構式、社區式、居家式的照顧模式,以及長照服務法與長照保險專法的立法,使全國向健康照顧服務產業化方向邁進。本書出版可說「正是時候」,因為每一章節的主題,都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面對的議題,以及想要了解的答案。這不僅是增進知識的一本書,更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健康手冊。──雙連安養中心前執行長 蔡芳文
- 書封
- 目錄
- 作者簡介
- 推薦序 不因照顧長輩,而失去本來的自己廖修譽
- 新版自序 世界瞬變、人世無常,我們需要更多的溫柔與準備
- 自序 你要倉皇的摸索,還是優雅的預習?
- 前言 學校不教、公司不管,一堂最重要的人生必修課
-
Part 1 當爸媽過了65歲
-
第1章 如何讓年長者保持健康的身心?
-
面對退休的適應過程
-
打造自己專屬的時間表
-
靠學習找回人生的價值
-
了解高齡學習特性,助長輩一臂之力
-
建立家庭以外的支持系統
-
斷捨離的練習
-
打造年長者的旅遊計畫
-
養成運動習慣
-
超慢跑,低門檻的好選擇
-
管好三高,從飲食下手
-
定期健康檢查,預防疾病上身
-
讓沙場老將再創高峰
-
-
第2章 為財務做準備
-
退休後至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用?
-
為長輩「保單健診」,掌握兩大優先原則
-
不可忽略的長照險
-
以小額終老保險補強保障
-
善用保單「預留稅源」避免手足紛爭
-
退休後最適合的投資工具
-
關於投資,該避開哪些風險?
-
詐騙持續進化,小心老本被吃光
-
如何防止長輩被詐騙?
-
被詐騙了該怎麼辦?
-
善用信託,護老本保自尊
-
辦理信託的注意事項
-
以房養老,助長輩活化資產
-
以房養老,留意年齡限制及實際金額是否符合所需
-
-
第3章 認識安養機構
-
不是每個高齡者都適合自宅養老
-
讓爸媽住安養機構,也是一種孝順
-
如何選擇優質的安養機構?
-
-
第4章 避免身後繼承糾紛
-
爭奪家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
是否生前就該將財產過戶給子女?
-
過戶後若子女不孝,能否要回財產?
-
死後留下來的,不一定都是遺產
-
未立遺囑可能產生的六種困擾
-
繼承事宜以遺囑為優先
-
提早立遺囑,是件健康且負責任的事
-
寫遺囑有哪幾種形式?各自效力為何?
-
遺囑經過「公證」或「認證」是鐵則
-
應繼分、特留分、扣還、歸扣、扣減權的意義
-
遺產贈與特定人士或團體,該注意什麼?
-
為避免紛爭,遺產分配注意「順位」與「比例」
-
希望喪葬方式,也要寫在遺囑裡
-
遺囑中最好要有指定執行者
-
若想更改遺囑,該怎麼做?
-
如何利用遺產節稅?
-
-
第5章 預防終末期可能產生的相關問題
-
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
-
什麼情況下應考慮安寧緩和醫療?
-
哪些醫院提供安寧療護?安寧病房費用很貴嗎?
-
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的注意事項
-
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善終對象及拒絕權利更擴大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前,要做哪些準備?
-
預立醫療決定書及醫療委任代理人,皆可取消及更換
-
-
-
Part 2 當爸媽無法自理生活
-
第6章 如何確認失能程度?
-
什麼是失能,如何判斷?
-
哪些疾病易造成長期臥床?
-
如何預防失能?
-
-
第7章 失智症如何確認?
-
如何及早發現失智症?
-
失智症種類
-
當長輩疑似罹患失智症
-
失智症可以根治嗎?
-
中後期會出現易激動、疑心、幻覺嗎?
-
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有何不同?
-
譫妄是失智還是思覺失調的症狀?
-
-
第8章 主要照顧者的準備
-
善用醫院可用的照顧資源
-
認識照管中心,連結政府長照資源
-
什麼是長照2.0的A、B、C據點?
-
盤點長照2.0,政府提供的「四包錢」
-
以聰明對策準備長期抗戰
-
有正確的心態才能輕鬆自在
-
一定要有紓壓喘息的活動
-
尋找支持團體
-
善用技巧與輔具避免照護傷害
-
不可不知的三種基本照護技巧
-
-
第9章 外籍看護該如何申請?
-
該送機構、家人照顧,或請外籍看護?
-
由配偶、血親、長輩本人或專案提出申請
-
確認長輩是否合乎資格
-
「巴氏量表」是什麼?
-
巴氏量表如何申請?
-
經照管中心確認資格審查
-
向勞動部申請招募許可函
-
是否非得透過仲介找人?
-
坊間琳瑯滿目的仲介公司,究竟該如何挑選?
-
要怎麼選擇適合的外籍看護?
-
可否一次申請兩名外籍看護?
-
外籍看護費用如何計算?
-
如何與外籍看護溝通?
-
該教外籍看護哪些重點?
-
雇主要遵守哪些規則?
-
外籍看護不告而別或偷竊該怎麼辦?
-
如果外籍看護不適任,該如何處理?
-
到期後若想繼續雇用同一看護
-
如果急尋外籍看護,有哪些合法方式?
-
長輩往生後外籍看護要怎麼處理?
-
家裡的看護可跟長輩入住機構,但有時間限制
-
針對外籍看護,政府提供哪些服務及補助?
-
-
第10章 尋找適合的照護機構
-
善用各大醫院的出院準備服務中心
-
健康時和身體無法自主時,需求不同
-
沒時間慢慢選的時候
-
照護費用怎麼算?
-
如何避免糾紛?
-
至少每兩週探望長輩一次
-
-
第11章 失智長輩的照顧方式
-
飲食:針對過量與拒食,採取不同策略
-
大小便失禁:藉著引導與協助,排除障礙
-
洗澡:先幫助長輩克服恐懼
-
睡眠:協助長輩排除障礙
-
妥善處理失智者的精神行為問題
-
與失智長輩溝通的五個重點
-
-
-
Part 3 當爸媽判斷能力不足
-
第12章 善用成年監護與輔助宣告制度
-
聲請監護、輔助宣告,保護長輩財產及權益
-
如何聲請法定監護、輔助宣告?
-
法定監護人與輔助人之任務
-
如何變更與撤銷法定監護、輔助宣告?
-
意定監護新制,讓長輩自己可以先指定監護人
-
意定監護契約必須公證,且可隨時撤回
-
意定監護執行代理職務,不須經過法院許可
-
意定監護人因故無法執行任務,改為法定監護由法院指派
-
意定監護受任人能代為執行遺囑或表達醫療決定嗎?
-
-
-
Part 4 防患未然,老當益壯
-
第13章 預防失智症的方法
-
失智症遺傳檢測,防患未然
-
地中海飲食好處多
-
吃對營養素
-
提早服用失智藥物,無法預防失智
-
藉由學習療法刺激大腦
-
勤運動,有助維持良好認知功能
-
即使獨居,也要多參加社交活動
-
減少對大腦的傷害
-
改掉不良生活習慣,避免「三高」上身
-
-
第14章 認識老年精神疾病
-
老人失眠背後原因複雜
-
幫助長輩入眠的方法
-
長輩出現妄想症狀,務必及早就醫
-
渾身痛,原來是憂鬱症
-
了解用藥安全,避免引發急性精神障礙
-
-
第15章 預防肌力衰退
-
七十歲的肌肉量,只有二十歲的一半
-
保有肌力,可根本解決健康危機
-
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進行肌肉訓練
-
高齡者鍛鍊的重點
-
光是快走、慢跑,不會增加肌肉量
-
休養階段也要盡可能下床活動
-
-
第16章 如何保命防「跌」?
-
如果跌倒過,有一半的人會再次跌倒
-
培養防跌的安全生活習慣
-
常用的藥物中,其實暗藏「致跌」成分
-
隨身攜帶拐杖,保護膝蓋又能防暈
-
-
第17章 如何延緩視力減退?
-
白內障該不該動手術?
-
白內障可以預防嗎?
-
發覺青光眼時,視神經多已嚴重損傷
-
青光眼可以治癒嗎?
-
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易導致失明
-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方式
-
保養得當,老年不怕惡視力
-
-
第18章 如何強化骨關節?
-
得了退化性關節炎怎麼辦?
-
骨質疏鬆不會有任何預警
-
年過五十,男女都要追蹤骨質變化
-
保養骨關節要趁早
-
-
第19章 召開家庭會議
-
召開家庭會議時機
-
安排家庭會議的重點與技巧
-
使家庭會議順利的溝通技巧
-
家庭會議的法律效果
-
-
- 附錄 推薦書單及支持團體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