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隨著網路技術的普及,
人們在虛擬空間中的互動模式變得更加複雜且多樣化,
這些變化不僅表現在社群媒體上,
也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互動與儀式:網路世界的重塑
在現代社會,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社會交往方式。從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到網路、社交平臺,媒體技術不僅重塑了我們的資訊傳遞方式,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情感互動和社會模式。本書詳細探討了媒體技術如何影響社會交往,並以社會情緒學的視角審視網路交往的變遷歷程。
書中第一章首先闡述了當代網路分享時代中,如何透過網路平臺建構新的社會交往方式,並指出情緒在社會互動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藉由了解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社會行為模式,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網路在現代生活中的角色。
◤從原子社會到電子部落:網路交往的演變
在原子社會中,社會交往是以個體為中心的,而電子部落則是以網路平臺為中心,使得人們可以跨越時空限制建立新的社會連繫。透過對比不同比例的「傳播儀式」類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媒體技術如何改造了現代社會的交往方式。
這些新型的交往方式如何展現出共享文化和集體情感的特質?隨著社會逐步從基於地域的實體社群轉向虛擬社群,我們的社會結構和情感連結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變化不僅挑戰了我們傳統的社會理論,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在這個數位時代,究竟什麼才是有效且真實的社會交往。
◤新舊媒體場景的交融和對抗
櫃檯和後臺的邊界逐漸模糊,形成一種混亂的媒體場景。傳統媒體如電視往往設立明確的櫃檯和後臺區分,使得觀眾和製作人員之間保留了一定的神祕感。然而,網路的平臺化和即時互動性打破了這種界限,普通人透過網路能成為節目的一部分,甚至隨時扮演創作者的角色。
這種現象反映了網路一種獨特的「即時性」,重新平衡了時間和空間,使得媒體的製作和消費變得更加頻繁和互動。網路儼然成為了一個新的媒體場景,分享技術模糊了現實和虛擬世界的界限,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社會互動方式。
◤跨越了物理界線的社會聯繫
身體的在場和不在場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事情,網路空間中的身分認知也變得更加流動和多變。無論是在社交媒體上的即時互動還是線上遊戲中的隊友合作,這些活動中參與者的身分和角色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關注流由此成為投射個人情感的載體。
在這種情況下,陌生的群體間形成了一種複雜的情感網路,這些網路不斷影響和造就著人們的集體意識。作者用變壓器的比喻來形容這種情感傳遞的方式,指出它能夠轉化和放大情感的影響,使得小範圍的情感事件在網路空間中引發廣泛的迴響。
◤符號流與集體儀式的重構
分析不同情感的永續性和聯結力,區分了強情感連結和弱情感連結。這些不同類型的情感流在人們的網路交往中互相交織,形成了新的集體意識。網路在這其中扮演了情感變壓器的角色,使得情感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基於這些情感的符號流構成了新的社會辨識和集體儀式。
本書特色: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深入理解網路交往以及其背後複雜社會機制的框架和工具,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和掌握數位時代的社會變遷。透過符號的更新和再生,人們在網路平臺上不斷建構並重塑自身的社會身分和群體歸屬感。
人們在虛擬空間中的互動模式變得更加複雜且多樣化,
這些變化不僅表現在社群媒體上,
也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互動與儀式:網路世界的重塑
在現代社會,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社會交往方式。從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到網路、社交平臺,媒體技術不僅重塑了我們的資訊傳遞方式,同時也影響了我們的情感互動和社會模式。本書詳細探討了媒體技術如何影響社會交往,並以社會情緒學的視角審視網路交往的變遷歷程。
書中第一章首先闡述了當代網路分享時代中,如何透過網路平臺建構新的社會交往方式,並指出情緒在社會互動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藉由了解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社會行為模式,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網路在現代生活中的角色。
◤從原子社會到電子部落:網路交往的演變
在原子社會中,社會交往是以個體為中心的,而電子部落則是以網路平臺為中心,使得人們可以跨越時空限制建立新的社會連繫。透過對比不同比例的「傳播儀式」類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媒體技術如何改造了現代社會的交往方式。
這些新型的交往方式如何展現出共享文化和集體情感的特質?隨著社會逐步從基於地域的實體社群轉向虛擬社群,我們的社會結構和情感連結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變化不僅挑戰了我們傳統的社會理論,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在這個數位時代,究竟什麼才是有效且真實的社會交往。
◤新舊媒體場景的交融和對抗
櫃檯和後臺的邊界逐漸模糊,形成一種混亂的媒體場景。傳統媒體如電視往往設立明確的櫃檯和後臺區分,使得觀眾和製作人員之間保留了一定的神祕感。然而,網路的平臺化和即時互動性打破了這種界限,普通人透過網路能成為節目的一部分,甚至隨時扮演創作者的角色。
這種現象反映了網路一種獨特的「即時性」,重新平衡了時間和空間,使得媒體的製作和消費變得更加頻繁和互動。網路儼然成為了一個新的媒體場景,分享技術模糊了現實和虛擬世界的界限,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社會互動方式。
◤跨越了物理界線的社會聯繫
身體的在場和不在場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事情,網路空間中的身分認知也變得更加流動和多變。無論是在社交媒體上的即時互動還是線上遊戲中的隊友合作,這些活動中參與者的身分和角色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關注流由此成為投射個人情感的載體。
在這種情況下,陌生的群體間形成了一種複雜的情感網路,這些網路不斷影響和造就著人們的集體意識。作者用變壓器的比喻來形容這種情感傳遞的方式,指出它能夠轉化和放大情感的影響,使得小範圍的情感事件在網路空間中引發廣泛的迴響。
◤符號流與集體儀式的重構
分析不同情感的永續性和聯結力,區分了強情感連結和弱情感連結。這些不同類型的情感流在人們的網路交往中互相交織,形成了新的集體意識。網路在這其中扮演了情感變壓器的角色,使得情感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擴散,基於這些情感的符號流構成了新的社會辨識和集體儀式。
本書特色:本書為讀者提供了深入理解網路交往以及其背後複雜社會機制的框架和工具,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和掌握數位時代的社會變遷。透過符號的更新和再生,人們在網路平臺上不斷建構並重塑自身的社會身分和群體歸屬感。
-
第一章 互動與儀式 媒體與社會交往
-
媒體技術和社會交往
-
網路分享時代的社會交往
-
情緒社會學的淵源
-
文化研究的儀式觀
-
社會學研究的儀式觀
-
-
以社會情緒學觀照網路交往
-
從互動儀式理論到情緒社會學
-
媒體的文化研究和技術文化史考察
-
「網路土著」的眼光
-
傳播是一個儀式化過程:傳播如何生產意義
-
-
本書論述綱要
-
-
第二章 原子社會的社會交往
-
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遷
-
原子社會的交往場景
-
原子社會的傳播儀式
-
做為儀式的傳播與傳播媒體中的儀式
-
-
傳播儀式的類型
-
日常生活儀式與重大群體儀式
-
旁觀的儀式與參與的儀式
-
消極的儀式與積極的儀式
-
-
不同歷史時期的媒體場景
-
物質場景與媒體場景
-
口語傳播:有機的社區團結
-
書面傳播:單向度的專業人
-
電子傳播:工業人的民俗
-
-
-
第三章 電子部落的社會交往
-
電子部落的媒體場景
-
分享技術如何告別原子時代
-
分布式網路:從冷戰思維到大同世界
-
多媒體:驅散「光韻」
-
超連結:超級連結力
-
-
電子部落素描
-
真實的虛擬:兩個自我
-
不確定的身體:時移性交流的魅力
-
直接的個人化交往:機器即面孔
-
多樣化的符號體系:重回口語時代
-
-
網路交往的若干類型
-
兩個人的相遇:可擴展的社會風暴
-
圈子:多角色扮演
-
社群媒體:我的虛擬客廳
-
-
-
第四章 網路建構媒體場景:櫃檯和後台的相互侵入
-
網路建構的混亂媒體場景
-
更深的面具:隱匿與炫耀
-
平等的假象:鳥兒和空氣能分開嗎
-
-
櫃檯即後台
-
被推倒的門:櫃檯和後台的相互侵入
-
名利場與窺視場:「所有的驚奇都在線上」
-
公共性和私人性混同:和陌生人分享祕密
-
-
網路向電視復仇:時間和空間的再平衡
-
網路中的空間逃逸
-
從機械時間到「我的時間」
-
-
網路分享媒體場景的建構
-
關注流:建立互相關注和共同關注
-
情感流:刷新集體意識和情感體驗
-
符號流:創造社會身分和群體符號
-
-
-
第五章 無所不在的關注流:掙脫地方性聯繫
-
身體在場與不在場的祕密
-
身體在場的同步交往
-
身體不在場的異步交往
-
-
參與者的不同類型
-
積極的參與者:能量明星
-
追隨者:對個人聲望的渴求
-
被互動者:儀式中的邊緣群體
-
-
網路社會交往中的身分認知
-
自我表演的多重鏡像
-
自我和他人的關係:疏離、緊張與不確定性
-
他人和他人的關係:臨時劇班的形成
-
個人和群體的關係:「永不無聊」的社交追求
-
-
關注流:投射在陌生的群體中
-
關注與被關注:作為神聖物的自我
-
相互關注的前提:怎樣信賴陌生人
-
陌生人群中的流行符號
-
關注流的形成規律
-
案例研究一:「上訴媽媽」唐慧:從小人物到「能量明星」
-
案例研究二:明星姚晨與「公民」姚晨:建立職業之外的個人聲望
-
-
-
第六章 「情感變壓器」:集體意識新流向
-
權力和地位的影響
-
權力儀式和情感連結
-
地位儀式和情感連結
-
-
短期情感和長期情感
-
短期情感:作為代償的網路偶遇
-
長期情感:情感能量「蓄水池」
-
-
強情感連結和弱情感連結
-
強情感連結:逃避權威的個人空間
-
弱情感連結:締造更大規模的社會結構
-
-
情感流:四處漫溢的集體意識
-
追逐情感能量的新場所
-
可隨時中斷的純粹關係
-
情感流的形成規律
-
案例一:「華南虎造假事件」與道德義憤
-
案例二:「鄧玉嬌案」中的社會情緒表達
-
-
-
第七章 符號流:更大社會範圍中的新群體成員身分
-
作為意義的符號的變遷
-
神聖物符號的消失
-
從集體情感符號到個人情感符號
-
-
做為儀式成果的符號
-
普遍的社會信任:烏托邦圖景
-
從機械團結到有機團結
-
-
符號流:被更新的身分
-
世界性場景與新身分符號
-
網路流行語與一個社會的集體精神狀態
-
符號流的形成規律
-
案例一:三位女性部落格中的性符號表達
-
案例二:從「我爸是李剛」看社會符號的生成機制
-
-
-
第八章 結論:理想化的社會交往——純粹關係
-
網路交往中集體儀式的場景建構方式
-
媒體場景中的社會交往
-
場景建構:原子社會和電子部落的不同社會交往方式
-
-
從原子社會到電子部落:網路交往中的儀式實現機制
-
儀式實現機制的要素:關注流、情感流和符號流
-
原子社會的儀式實現:權威中心與集體性
-
電子部落的儀式實現:純粹關係與個人性
-
-
理想的社會交往方式:純粹關係
-
文化與媒體研究的再探索
-
未來研究之展望
-
參考文獻
-
-
-
後記: 沒有人知道你不懂互聯網
-
在沒有陌生人的世界裡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