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陪著ADHD的孩子一起成長:寫給過動兒父母的心理指南
獻給家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的爸媽們
用淺顯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並以故事舉例,
讓你更理解關於過動症的醫學與心理知識,
從家庭與學校雙重角色著手
提供更有助於陪伴孩子的方式、具體的應對策略
願能溫暖你
一同陪孩子走出負面指責的陰影,
迎向充滿愛與理解的未來。
本書是專為過動兒家長打造的實用指南,將科學知識與真實故事相結合,讓讀者能夠切身體會並獲得啟發,目的在幫助家長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書籍的編排方式,主要是以家長為出發點,來澄清ADHD各種疑問,並簡單介紹相關的醫學、心理學知識,盡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或例子,讓一般民眾皆可理解。希望此書能對深處水深火熱的家長們,有一點小小的助益,脫離負向指責的困境,邁入正向提升的氣氛之中。
書中詳細介紹了ADHD的診斷標準、成因及治療方法,並提供了具體的應對策略。從藥物治療到行為療法,書中涵蓋了各種有效的方法,並分享了許多實用的小技巧,如靜心練習和衝動控制訓練,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困擾。
本書特別關注家庭和學校的雙重角色,提出了六大基本養育原則和具體的教學策略,幫助過動兒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針對家長常見的九大迷思,本書逐一解答,澄清誤解,幫助家長做出明智的決策。
期望用科學和同理心引導家長,提供實用的建議和支持,幫助爸媽們在養育過動兒的過程中更具信心和能力。這本書將成為家長們的重要參考,幫助他們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友善和理解的成長環境。
專文推薦
許正典
臺灣專注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臺安醫院心智科暨景美醫院精神科主任
誠摯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蘇淑貞 前台大醫院資深兒童臨床心理師
(以上順序依姓氏筆畫排列)
- 推薦序:希望戰勝絕望,陶冶分心人生/許正典
- 前言:放下指責,勇於面對
-
Chapter 1 剖析ADHD
-
故事1 難道小孩不能活潑好動嗎?
-
正常發展與偏差行為
-
什麼是ADHD?
-
故事2 ADHD合併ASD的臨床圖像
-
如何診斷ADHD?醫療人員的思考過程為何?
-
ADHD的小孩何時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
尋求專業協助,醫療協助是重要的一環
-
醫師對於個案的問診重點
-
臨床心理師為何要進行心理衡鑑?
-
心理衡鑑前個案與家長該有的準備
-
ADHD個案的用藥準則
-
ADHD有沒有過度診斷?藥物是否過度浮濫使用?
-
-
Chapter 2 過動兒的治療
-
故事3 ADHD可以嚴重到什麼程度?
-
哪些藥物可用於治療ADHD
-
ADHD的非藥物療法
-
如何設定ADHD的治療目標
-
ADHD的行為治療準則
-
懲罰和飲食控制可以改善ADHD嗎?
-
治療的力量—ADHD治療個案解說
-
-
Chapter 3 對ADHD有幫助的小技巧
-
故事4 小美媽的憂慮
-
找到適合自己的小技巧
-
ADHD的靜心練習與衝動控制訓練
-
ADHD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擾與解決之道
-
ADHD如何在生活中學習鼓勵、傾聽與同理心
-
故事5 從混亂到穩定
-
-
Chapter 4 幫助過動兒,家庭學校雙管齊下
-
養育過動兒六大基本原則
-
家長如何面對及要求ADHD小孩
-
如何讓過動兒順利融入校園生活
-
-
Chapter 5 關於ADHD的九大迷思
-
迷思一:ADHD長大自然會好
-
迷思二:ADHD看一次醫生就會痊癒
-
迷思三:一個醫生看不好,多看幾個比較快好?
-
迷思四:想尋找單一有效的方法治療ADHD
-
迷思五:吃營養食品有助緩解ADHD
-
故事6 找法師化解還是去看醫生
-
迷思六:求助民俗療法改善ADHD
-
迷思七:互相推諉,亂找戰犯
-
迷思八:以偏概全,媒體網紅對ADHD的誤解與偏見
-
迷思九:手機是導致ADHD的元兇
-
- 結語:一塊理解ADHD的敲門磚
-
附錄
-
附錄A-1:ADHD的早期歷史
-
附錄A-2:「盛行率」之相關研究
-
附錄A-3:什麼是科學證據?
-
附錄B:「基因」之相關研究
-
附錄C:「有毒物質」之相關研究
-
附錄D:「哪些藥物可用於治療ADHD」之相關研究
-
附錄E:「透過自然觀察法看藥物對ADHD症狀的影響」之相關研究
-
附錄F:「ADHD藥物的副作用」之相關研究
-
附錄G:「興奮劑濫用與轉移」之相關研究
-
附錄H:「ADHD的非藥物療法」之相關研究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