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慈惠法師,一位摩登的職業粉領上班族,她最初在下班後回家的路上,看到沐浴著太陽灑下的金光,僧袍在風中飄動的,一位出塵的出家人,他是「北門口的師父」。佛緣巧合,從一齣佛誕節擔綱演出的〈蓮華女的覺悟〉舞台劇開始,一生追隨星雲大師翻譯七十年,從台語到日語,深入翻譯三昧。
慈惠法師是當年台灣留學日本,第一位取得碩士學位的比丘尼。他被譽為佛教界「第一才女」,文化、教育事業遍及全世界;他是佛光山律儀的最高「執法官」,他的嚴格、嚴厲,正是另一面的大慈悲之心。
他協助大師翻譯七十載,最後能「翻譯一切」,從僧伽教育到社會教育,從音樂到學術,從「世間」,翻譯到「佛界」,成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幸福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說:「美國西來大學、台灣佛光和南華兩所大學,一磚一瓦也是慈惠替我去籌建。大學之外,他除了擔任過普門中學校長,今天佛光山多方面的教育事業,從幼兒園、國中小、高中,到佛學院、都市佛學院、海內外的中華學校、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等,能在世界各地發展,他真是功不可沒。我在台灣到處講經說法,都是靠慈惠替我翻譯台語,他還以優異的成績取得日本大谷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我到日本弘法,他就替我翻譯日文……七十餘年,從不間斷,也沒有要求我放過一天假,他整個『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放眼古今的比丘尼,也沒有這種人才。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多年來,也有不少傑出的比丘尼,但能在教育上,幫忙建幾所大學,邀請多少優秀的老師,普遍的發展全世界的佛教教育,能有幾人呢?」
91歲高齡的慈惠法師,口述的這部佛光山開山史,記載了佛光山從無到有的歷程,細述了星雲大師為佛教培養人才的用心良深,紀實台灣佛教七十餘年發展的軌跡,更見證了台灣比丘尼對世界佛教的偉大貢獻!其中佛門師徒的相互知心,彼此尊重,溫潤含光的慈愛,彰顯人間佛教人情味的深義!
慈惠法師是當年台灣留學日本,第一位取得碩士學位的比丘尼。他被譽為佛教界「第一才女」,文化、教育事業遍及全世界;他是佛光山律儀的最高「執法官」,他的嚴格、嚴厲,正是另一面的大慈悲之心。
他協助大師翻譯七十載,最後能「翻譯一切」,從僧伽教育到社會教育,從音樂到學術,從「世間」,翻譯到「佛界」,成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幸福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說:「美國西來大學、台灣佛光和南華兩所大學,一磚一瓦也是慈惠替我去籌建。大學之外,他除了擔任過普門中學校長,今天佛光山多方面的教育事業,從幼兒園、國中小、高中,到佛學院、都市佛學院、海內外的中華學校、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等,能在世界各地發展,他真是功不可沒。我在台灣到處講經說法,都是靠慈惠替我翻譯台語,他還以優異的成績取得日本大谷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我到日本弘法,他就替我翻譯日文……七十餘年,從不間斷,也沒有要求我放過一天假,他整個『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放眼古今的比丘尼,也沒有這種人才。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多年來,也有不少傑出的比丘尼,但能在教育上,幫忙建幾所大學,邀請多少優秀的老師,普遍的發展全世界的佛教教育,能有幾人呢?」
91歲高齡的慈惠法師,口述的這部佛光山開山史,記載了佛光山從無到有的歷程,細述了星雲大師為佛教培養人才的用心良深,紀實台灣佛教七十餘年發展的軌跡,更見證了台灣比丘尼對世界佛教的偉大貢獻!其中佛門師徒的相互知心,彼此尊重,溫潤含光的慈愛,彰顯人間佛教人情味的深義!
- 《佛光山口述歷史》編輯序
- 佛教界的才女——慈惠法師 星雲大師
- 慈惠法師——人間佛教文教的耕耘者 心保和尚
- 喜悅一生,一生喜悅 慈惠法師
-
第一章 蘭陽,我成長的故鄉
-
一、洋溢歌聲與愛的搖籃
-
我的祖輩:來自福建,我是中國人
-
我的父親:熱愛老莊哲學的思想家
-
我的母親:迎接生命的專業助產士
-
我的弟弟:當年學霸今日蘭花達人
-
四口之家,溫馨樂融融
-
歌聲揚起,談古又論今
-
-
二、我們的大時代,小百姓的憂患人生
-
「大轟炸」伴隨下的日常生活
-
尷尬變動的時期,在三種語言中打轉
-
日本皇民化運動,不准用漢文
-
-
三、我的求學歷程
-
姊弟都會讀書,弟弟擅於考試
-
小學的印記,獲頒「賞」字章
-
蘭陽女中學風盛,奠定學習根基
-
一群學霸,兼貪玩的小幫派
-
「二二八事件」錯過上大學
-
-
四、摩登粉領上班族
-
職場生涯,從台北「美爾敦」開始
-
浴佛節的梵唱,挑起了濃濃的鄉愁
-
任職宜蘭稅捐處,活躍的青春飛揚
-
-
-
第二章 我與雷音寺的佛緣
-
一、在北門口初見「師父」
-
話劇演出,種下菩提善種
-
小城蘭陽,開出淨蓮朵朵
-
閃亮青春,參與弘法
-
-
二、快樂學中文,扎根藝文弘法
-
師父親授中文課
-
文理補習班,培育人才
-
蘭陽青年齊聚雷音寺
-
-
三、銀河月光下的弘法記憶
-
創新的說唱布教
-
環島宣傳《大藏經》
-
展露翻譯才華
-
-
四、慈愛幼稚園,踏上教育之始
-
辭掉工作,進入佛門堂奧
-
從無到有,考驗應變力
-
難忘的人,難忘的事
-
幼稚園的創意經營
-
-
-
第三章 弘法的鑼聲響起
-
一、佛教文化服務處,任重道遠
-
佛教文化的藍圖
-
師父是編輯高手,學習獲益豐碩
-
《覺世》為心,廣結文字緣
-
服務第一,使命必達
-
與香港居士合作搶救法寶
-
幫師父的專欄,出版成書
-
佛教文物,創意發行
-
佛教文化處遷移高雄,《覺世》漸漸轉型
-
-
二、壽山佛學院的師生善緣
-
擔任佛學院首任監學
-
師生情誼,永難忘懷
-
水到渠成,剃除三千煩惱絲
-
師生同受戒,傳為美談
-
學院生活創意活潑,自治學習培養自律
-
環島布教,面臨許多考驗
-
-
三、壽山佛學院遷移佛光山
-
荒山蔓草的麻竹園,開發困難
-
為了大眾,佛祖不辜負我們
-
百事待興起頭難,向前有路
-
佛光山建築群,是「整體」的概念
-
-
-
第四章 日本留學生涯
-
一、佛教大學,知名學者雲集
-
校風重男輕女,師父倡導平等
-
肩負使命,唯有沉潛讀書
-
撰寫碩博士分量的學士論文
-
難忘塚本善隆與惠谷隆戒兩位教授
-
振興佛教大學的水谷幸正校長
-
-
二、京都歲月,所見所聞都是良師
-
搭車是生活見聞,學習是隨處隨機
-
租屋設備簡易,盥洗得克難完成
-
道情友誼,台日同學相互體諒——記慈嘉、慈怡、佐井川陽子
-
假期匆匆返台,參與佛學夏令營
-
遷往留學生宿舍,感謝所遇皆善緣
-
升學選系,以常住所需為考量
-
-
三、大谷學風鼎盛,名聞遐邇
-
入學大谷碩士班,深感榮幸
-
為師生導讀課文,並錄音存檔
-
學術與信仰的平衡
-
讀書專注的秘訣,與翻譯互通
-
掛心常住,捨「博士」而選擇回山
-
師父對人才的培養,一波又一波
-
-
-
第五章 佛光山,通往永恆喜悅的大門──從硬體建設到僧團建構
-
一、從硬體建設到僧團建構
-
佛光精神,師父親力親為領航
-
建立四大宗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
-
成立「傳燈會」,體制漸趨完備
-
-
二、都監院,僧團運籌帷幄的中心
-
制度嚴謹,設施人性化
-
佛光茶、平安粥與大佛法語
-
都監院建立工作流程,審慎「把關」各部門
-
藉著《覺世》,記錄重要史料
-
宗教人士,要有法律概念
-
十方貴賓雲集,行程縝密細緻
-
流程遇到變數,淡定調整為先
-
世佛友誼會在中山樓開幕
-
以客為尊,來時歡迎去時相送
-
-
三、高樹法幢,樹立寺院「法會」新典範
-
首次「水陸法會」,十萬信眾朝山
-
喻為模範戒期的「三壇大戒」
-
「行腳托缽」,走出光明的大道
-
「短期出家」,弘法型態的創新
-
-
-
第六章 終生教育的園丁
-
一、僧伽教育,為佛教培育好苗子
-
活用教育,啟發學子自覺之心
-
辦學活力,來自前瞻性的創意
-
〈三寶歌〉到〈三寶頌〉,醞釀四十年
-
禮賢下士,中外名師上山教學
-
重視專才青年,是佛教的未來希望
-
獎助學金,來自十方善信的匯集
-
培養弘法利生的將才
-
寺院講習,希望全佛教提升發展
-
-
二、社會教育,文心化世結善緣
-
幼稚教育,唱歌跳舞領我入佛門
-
普門中學開辦,擔任首任校長
-
到文化大學教書,為比丘尼增光
-
承辦人文、均一、均頭國中小學
-
發揮武訓興學精神,成就五所大學
-
-
三、建設文教橋梁的鑑真圖書館
-
兩位大師,千年佛緣一線牽
-
兩岸一同設計,彼此合作無間
-
圖書館「現代的古典」型式,兼具綠色能源
-
只有一張圖紙的「大師樓」
-
十萬冊藏書,來自世界各國捐贈
-
各式研討會,為圖書館提高能見度
-
揚州講壇,揚起中華文化的禪心
-
「古有鑑真,今有星雲」持續文教的耕耘
-
-
-
第七章 佛光山建寺和興學之建築規劃
-
一、佛光山寺院功能多元化
-
大雄寶殿為核心,佛像各有意涵
-
巍峨的殿堂,沒有一根柱子
-
活用空間,讓使用者方便
-
新寶橋工程,師父把我逼到懸崖邊上
-
尊重專業,感謝遇到最好團隊
-
「碑牆」鐫刻,功德永誌不忘
-
-
二、城市高樓建寺院,創新佛教史
-
具備「學校功能」
-
高樓寺院,空間規劃要縝密
-
生活大小事,預先排入計劃中
-
佛殿布置,「簡單」就是莊嚴
-
鄉間道場,宜結合修持與觀光
-
-
三、佛光山辦的第一所大學:美國西來大學
-
師父在汽車引擎蓋上簽約
-
西來大學座落在洛杉磯市
-
核准立案,州政府教育廳評為「特優」!
-
「教務長」資格,對於辦大學很關鍵
-
美國大學,重視WASC 認證
-
五校一體計畫,以基金會助學
-
獎勵西來「學僧」來到佛光山
-
-
四、國內首創的佛光大學,工程艱鉅繁瑣
-
佛光大學建校,為何選在宜蘭?
-
購買土地,通過重重關卡
-
簽約後,出借五千萬建設地方
-
首站:「教育部」,幸遇貴人
-
避開人情關說,凡事秉公處理
-
歷時六年,「土地開發」終於許可
-
勇敢面對鄉民「公聽會」
-
興建校舍,先解決「用水」問題
-
山坡地建築,「佛大」為範本
-
建築物與周邊融和,全球最美大學
-
待人好,工程師成「義工」
-
-
五、興學傳奇,再辦南華、南天、光明三大學
-
南華大學從「管理學院」啟校
-
澳州南天大學,首創「人間佛教學系」
-
菲律賓光明大學,以音樂藝術翻轉人生
-
教育奇蹟,「百萬人興學」運動
-
-
-
第八章 佛教文化的播種
-
一、《佛光大藏經》的編纂因緣
-
師父親訂體例,發願編出「看得懂」的藏經
-
不忍一時的不方便,永遠都沒有辦法方便
-
凡「師父交代」,必定全力以赴!
-
每一「藏」的出版,都是大家共同的期待
-
退位後編藏,是師父曾經的「夢想」
-
編藏之外,再編《佛光大辭典》
-
電子藏經的數位化,工程十分艱鉅
-
建立《影音藏》、《漫畫藏》資料館
-
-
二、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的發展
-
以學術交流培養人才
-
組織「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世界巡演
-
佛學會考,吸引百萬人赴考
-
人間音緣,傳唱五大洲
-
-
三、佛光山藏經樓的功能方向
-
從建設「藏經樓」到「人間佛教研究院」
-
人間佛教研究院的定位
-
學習「推陳出新」,打開廣闊的思路
-
-
-
第九章 隨侍翻譯七十年
-
一、翻譯,我的入道因緣
-
度化青年學佛,翻譯是一種接引
-
各省不同口音,令我緊張不安
-
三種力量,鼓舞著我前進
-
-
二、翻譯台上的善因好緣
-
包車接送的快遞翻譯員
-
戒子受命,擔任戒壇翻譯
-
日文翻譯比日本人更好?
-
-
三、翻譯要訣與角色定位
-
師父需要翻譯,我立時出現
-
精準「傳神」很重要
-
翻譯需要什麼技巧?
-
-
四、師父獨一無二的「講演氣質」
-
上台五分鐘,巧妙在其中
-
取材不玄不奧,譬喻恰到好處
-
令人捏一把汗的提問
-
讓人猜不出下一句
-
以法師人,三根普被
-
-
五、翻譯最終章:以心印「師心」
-
七十年默契,凡事聽得懂!
-
病後另類的翻譯
-
病與不病,師父心境相同
-
-
-
第十章 回望,我的生命之河
-
一、我的人生觀:淡中有味,有無皆美
-
師父像佛陀,數十年後才發現
-
出家,因為擔心「動搖道人心」
-
愛好音樂,難以割捨也須克制
-
看淡名利,歡喜「空無」
-
自我定位——我是一個出家人
-
人生的理想,意境中有佛法
-
我的興趣:讀書、寫字、教書
-
-
二、我的修行觀: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
喜樂與積極,這是人間佛教的特性
-
提倡「有溫度」的人間佛教
-
發揚如來一代時教的整體性
-
現代佛陀,勿當面錯過
-
修行的次第,「踏實」而已
-
如何保持走在「對的路上」?
-
結語:幾句微言,付與世代佛光人
-
-
-
附錄 人物訪談:我們認識的慈惠法師
-
佛光教育的開拓者 楊朝祥
-
如是,如佛——效法慈惠長老 林聰明
-
博士等級的信仰 廖乾榮
-
慈惠長老,此生為護持大師而來! 黃國芳
-
「以不要而有」的大菩薩境界 程恭讓
-
柔軟的心、嚴謹的律、深究的藏——記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 辜懷箴
-
永遠的恩師——生命中的貴人 修行路上的明燈 慧哲法師
-
回首來時路 青山依舊在 性瀅法師
-
隨分飲啄 機關不露 永本法師
-
慈惠光耀,師志長存——我認識的慈惠法師 滿可法師
-
佛教才女慈惠長老 如常法師
-
潛移默化的提攜 滿蓮法師
-
念茲在茲 全盤接受——我見到的惠師父 覺省法師
-
- 慈惠法師記事
- 慈惠法師榮譽事蹟
- 【採訪後記】大孝全忠──久久的虔誠 蔡孟樺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457/797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