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國學概論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5/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39332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初稿為民國四十四年養病日本時,應岡山大學講席之聘而寫,當以扶病之軀,加之授課時間及客邊各種條件限制,急就之下,舛漏甚多。返臺後,經兩年餘之增補刪訂,雖既竭吾才,然每一檢復,愧情仍集。
  • 第一編 小學
    • 緒論
    • 第一章 文字
      • 一 八卦為原始之文字
      • 二 古文為倉頡沮誦同造
      • 三 籀書史書之別
      • 四 小篆之成
      • 五 隸書之成
      • 六 草書的作者
      • 七 漢代文字學情形
      • 八 說文解字釋題
      • 九 說文部敍
      • 十 六書原起
      • 十一 六書次第
      • 十二 六書義例
      • 十三 字學不可廢師承
    • 第二章 聲音
      • 一 最初音讀
      • 二 反切的形成
      • 三 韻學的演進
      • 四 變協的流弊
      • 五 古音學的興起
      • 六 分韻不宜太細
      • 七 聲隨義轉之非
      • 八 顧炎武對古音學的貢獻
      • 九 文字聲音學之合一
  • 第二編 經學
    • 緒論
    • 第一章 易經
      • 一 釋名
      • 二 畫卦之人
      • 三 重卦之人
      • 四 八卦的作用
      • 五 三易的取義
      • 六 文辭的作者
      • 七 經旨
      • 八 易文平易
      • 九 卦象為教義之輔
      • 十 易學傳授考
    • 第二章 書經
      • 一 今古文本的來歷
      • 二 史料上的貢獻
      • 三 體類的劃分
      • 四 政教的宏旨
      • 五 文字艱澀之故
      • 六 孔傳古文真偽辨
    • 第三章 詩經
      • 一 詩教最廣
      • 二 刪詩問題
      • 三 詩的時代
      • 四 六義
      • 五 四始
      • 六 詩序問題
      • 七 傳箋
    • 第四章 周禮
      • 一 經的地位之爭
      • 二 名稱的確定
      • 三 真偽辨
      • 四 冬官及考工記
      • 五 在學術及政治上的盛衰
      • 六 法良意美
      • 七 所具憲法形式
    • 第五章 儀禮
      • 一 名稱非舊
      • 二 作者推測
      • 三 篇數殘闕
      • 四 逸禮的真偽
      • 五 十七篇與五禮
      • 六 傳習之少
    • 第六章 禮記
      • 一 釋名
      • 二 來歷
      • 三 小戴記非刪取大戴記
      • 四 作品時代
      • 五 比附經義
      • 六 研習之盛
      • 七 作用在本經之上
      • 八 篇目歸類
    • 第七章 春秋
      • 一 釋名
      • 二 旨在正人心
      • 三 利用魯史的情形
      • 四 義例非孔子所創
      • 五 微言大義
      • 六 經無細例
      • 七 素王說之非
      • 八 黜周王魯說之非
      • 九 修經年代
      • 十 影響及流弊
    • 第八章 左傳
      • 一 名稱的爭辯
      • 二 左氏身世
      • 三 左氏解經
      • 四 左傳本身的真偽
      • 五 出現時期
      • 六 傳習之盛
      • 七 所具價值
    • 第九章 公羊傳
      • 一 作者
      • 二 傳授
      • 三 解經方式
      • 四 穿鑿及諂成之弊
    • 第十章 穀梁傳
      • 一 作者
      • 二 傳習
      • 三 非古文學
      • 四 於三傳為劣
    • 第十一章 論語
      • 一 名稱釋
      • 二 編者考
      • 三 各本的差異及傳習
      • 四 所具價值
    • 第十二章 孝經
      • 一 非孔子手著
      • 二 原非經書
      • 三 今古文及注本問題
      • 四 真偽問題
    • 第十三章 爾雅
      • 一 名稱解釋
      • 二 創作及增補
      • 三 注疏情形
      • 四 篇卷及文義
    • 第十四章 孟子
      • 一 孟子身世
      • 二 篇數
      • 三 編者
      • 四 學問上的表現
      • 五 善學孔子
      • 六 注疏情形
    • 第十五章 經今古文的盛衰
      • 一 先秦經學與政府的對立
      • 二 兩漢三國經今古文之爭
      • 三 經學南北派之分及隋唐之統一
      • 四 經的宋學及漢學
    • 第十六章 讀經問題
      • 一 文體無關經術
      • 二 經無愚民之意
      • 三 經書不可不讀
  • 第三編 史學
    • 緒論
      • 甲、史的定義
      • 乙、史官的建置
      • 丙、史的地位及功用
      • 丁、修史者應具的條件
      • 戊、史的類別
    • 第一章 正史
      • 前言
      • 一 史記
      • 二 漢書
      • 三 後漢書
      • 四 三國志
      • 五 晉書
      • 六 宋書
      • 七 齊書
      • 八 梁書
      • 九 陳書
      • 十 魏書
      • 十一 北齊書
      • 十二 周書
      • 十三 南史
      • 十四 北史
      • 十五 隋書
      • 十六 唐書
      • 十七 新唐書
      • 十八 五代史
      • 十九 新五代史
      • 二十 宋史
      • 二十一 遼史
      • 二十二 金史
      • 二十三 元史
      • 二十四 新元史
      • 二十五 明史
    • 第二章 通史
      • 前言
      • 一 竹書紀年
      • 二 通史
      • 三 資治通鑑
    • 第三章 事類史
      • 前言
      • 一 通鑑紀事本末
      • 二 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
      • 三 左傳紀事本末
      • 四 繹史
      • 五 宋史紀事本末
      • 六 元史紀事本末
      • 七 明史紀事本末
    • 第四章 文化史
      • 前言
      • 一 通典
      • 二 續通典
      • 三 清朝通典
      • 四 通志
      • 五 續通志
      • 六 清朝通志
      • 七 文獻通考
      • 八 續文獻通考
      • 九 清朝文獻通考
      • 十 清朝續文獻通考
      • 十一 餘論
  • 第四編 子學
    • 緒論
      • 甲、釋名
      • 乙、諸子不出於王官
      • 丙、諸子出於儒家
    • 第一章 儒家
      • 一 儒家之學及其領袖
      • 二 孔子的人格
      • 三 仁的含義
      • 四 政治思想
      • 五 因人殊教
      • 六 忠恕之道
      • 七 教育宗旨及態度
      • 八 儒家的派系
      • 九 孟子的思想學說
      • 十 荀子的思想學說
    • 第二章 道家
      • 一 老子與孔子為同時人
      • 二 老子襲易
      • 三 老學的體系
      • 四 老學的流弊
      • 五 莊子的思想及學說
    • 第三章 墨家
      • 一 名稱辨解
      • 二 墨子的生年和籍貫
      • 三 墨子學說所自出
      • 四 學說的得失
      • 五 墨經與墨辯
      • 六 經非別墨所著
      • 七 墨學能顯的原因
    • 第四章 名家
      • 一 諸子各有名學
      • 二 名家非別墨
      • 三 名家領袖
      • 四 惠施與公孫龍
      • 五 名學本旨
      • 六 惠施與公孫龍所治各異
      • 七 白馬論
      • 八 指物論
      • 九 通變論
      • 十 堅白論
      • 十一 名實論
    • 第五章 法家
      • 一 為政治思想革命者
      • 二 代表人物
      • 三 慎到的思想學說
      • 四 申不害的思想學說
      • 五 商鞅的思想學說
      • 六 韓非的思想學說
    • 第六章 農家
      • 一 一般的重農思想
      • 二 許行的并耕說
      • 三 不顯的原因
    • 第七章 陰陽家
      • 一 本天文測候之術
      • 二 鄒衍帝德轉移之說
    • 第八章 縱橫家
    • 第九章 雜家
  • 第五編 文學
    • 緒論
    • 第一章 文章
      • 前言
      • 一 散文
      • 二 駢文
    • 第二章 詩歌
      • 前言
      • 一 樂府
      • 二 古詩
      • 三 近體詩
      • 四 詞
      • 五 曲
    • 第三章 小說
      • 前言
      • 一 周代小說情形
      • 二 漢代小說
      • 三 六朝小說
      • 四 唐代傳奇
      • 五 宋代小說
      • 六 元代小說
      • 七 明代小說
      • 八 清代小說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