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為作者累積先後在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講授印度史三十餘年心得的力作。起自印度河流域文化,歷經雅利安人之入侵,文化發展燦爛的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伊斯蘭教統治的蒙兀兒王朝,英治印度以迄甘地領導印度獨立建國等,皆有精確扼要的敘述。全書之首冠以〈導論——印度歷史的特徵〉,分析影響印度歷史發展的關鍵因素,篇末則綜述現代印度與鄰邦之間的關係。本書取材嚴謹,論述詳盡,是研究印度史深具參考價值之專著。
- 序
-
第一章 導 論──印度歷史的特徵
-
一、宗 教
-
二、民 族
-
三、地理特性與戰略位置
-
四、文 化
-
五、缺乏明確的紀年史
-
-
第二章 古代印度
-
一、地理概況
-
二、史前史時期
-
三、《吠陀》文化
-
四、《吠陀》後期
-
五、孔雀王朝以前的印度
-
六、亞歷山大東征入印
-
-
第三章 光輝燦爛的孔雀王朝與笈多王朝
-
一、旃陀羅笈多與孔雀王朝
-
二、阿育王對印度歷史的貢獻
-
三、印度與西來外族
-
四、笈多王朝與文藝復興
-
-
第四章 中古印度與回教入侵前後
-
一、轉變中的印度
-
二、西北諸邦
-
三、南方諸國
-
四、北方回教諸強
-
五、孟加拉
-
六、南方的割據
-
七、德干地區的蘇丹
-
八、印度教王國維賈雅拉迦
-
-
第五章 蒙兀兒王朝始末
-
一、蒙兀兒王朝的興起
-
二、歐人東來殖民
-
三、阿克巴大帝
-
四、風流皇帝
-
五、多情種子夏家罕
-
六、憂勞一生的阿蘭齊甫
-
七、後期的蒙兀兒王朝
-
八、東印度公司與英法之爭
-
九、孟加拉的回教殘局
-
十、華倫哈斯丁士督印
-
十一、英人的殖民策略
-
十二、柯華里斯繼任印度總督
-
十三、威里斯里積極擴張
-
十四、英國統治基礎的建立
-
十五、英人據印多面擴張
-
十六、錫克之戰
-
十七、達爾侯洗督印
-
十八、大暴亂與印度的滅亡
-
-
第六章 英治印度
-
一、英滅印度
-
二、《印度國務院組織法》
-
三、新印度的黎明
-
四、十九世紀初期的印度思想界
-
五、國民大會黨的誕生與初期行動
-
六、民族主義的萌芽階段
-
七、日俄之戰的刺激
-
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
-
第七章 甘地與印度獨立革命運動
-
一、甘地出生的時代背景
-
二、甘地的生平
-
三、甘地的思想淵源
-
四、甘地的宗教信仰
-
五、甘地論藝術
-
六、甘地論節育與節慾
-
七、甘地與中國朋友談非暴力
-
八、不合作運動
-
九、民事反抗運動
-
十、食鹽長征
-
十一、土布萬歲
-
十二、甘地退出國大黨
-
十三、《印度政府法》
-
十四、甘地社與國大黨
-
十五、甘地與戴季陶談非暴力
-
十六、甘地對付共產黨
-
十七、火網交織前的印度
-
十八、印度在考驗中
-
十九、林里資哥督印
-
二十、有條件的非暴力
-
二十一、甘地林里資哥會談
-
二十二、個別民事反抗運動
-
二十三、歷史性的鬥爭
-
二十四、恢復集體民事反抗
-
二十五、重點工作與守則
-
-
第八章 到自治之路
-
一、有朋自遠方來
-
二、英國開始採取行動
-
三、英國政權退出去
-
四、甘地夫人病逝獄中
-
-
第九章 西姆拉會議前後
-
一、西姆拉會議
-
二、內閣代表團
-
三、西姆拉商談
-
四、國大黨中執會的決定
-
五、回盟方案
-
六、國大黨方案
-
七、內閣代表團最後聲明
-
-
第十章 臨時政府與印回分治
-
一、回盟入閣
-
二、艾德禮宣告
-
三、中印外交新頁
-
四、印回分治
-
-
第十一章 印度獨立,甘地證果
-
一、大仇殺大動亂
-
二、德里動搖
-
三、甘地的和平親善運動
-
四、最後的絕食
-
五、甘地證果
-
六、遇難前後
-
七、河畔火葬
-
八、南京的哀悼
-
-
第十二章 英印關係
-
一、末代總督離印
-
二、告別印度國民廣播
-
三、新督查理
-
四、印度與英國的新關係
-
-
第十三章 中印關係
-
一、印度獨立後之中印關係
-
二、進略西藏
-
三、印度對外的邊界糾紛
-
四、從印度半島看西藏問題
-
-
第十四章 印度政黨
-
一、國大黨
-
二、人民社會黨
-
三、大印度教會黨
-
四、共產黨
-
-
第十五章 建國藍圖
-
一、獨立民主共和國
-
二、人民基本權利
-
三、國策方針
-
四、聯邦政府
-
五、聯邦議會
-
六、邦政府及邦立法會議
-
七、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
八、司法制度
-
九、考試與選舉
-
十、憲法的修改
-
- 大事年表
- 重要參考書目
- 版權宣告
- 封 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