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内容简介】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客观文本出发,作者在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依次用三章的篇幅,考察了他们对蒲鲁东主义正义观、拉萨尔主义正义观和杜林主义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正义观的批判;继而再次基础上,概括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建构的批判性前提、方法论根基以及具体理论图景。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客观文本出发,作者在梳理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形成过程的基础上,依次用三章的篇幅,考察了他们对蒲鲁东主义正义观、拉萨尔主义正义观和杜林主义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种正义观的批判;继而再次基础上,概括归纳出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建构的批判性前提、方法论根基以及具体理论图景。
- 序言 何谓马克思的“正义”?韩立新
- 作者的话
-
导 论
-
一 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提出
-
二 回顾与检审:学界研究状况
-
三 批判与建构:本书研究构想
-
1. 马克思恩格斯的致思路径:“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
2. 本书三个批判的择出
-
-
-
第一章 迈向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
-
一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与正义观转变
-
二 社会环境、家庭熏陶与理论启蒙
-
三 《莱茵报》时期的新理性主义正义观
-
1. 基本内容:吁求自由平等
-
2. 运思路径:法哲学论证
-
-
四 迈向历史唯物主义正义观:关键三步
-
1. 法哲学批判:突破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
-
2. 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考共产主义的基础
-
3. 创立唯物史观:刷新正义问题研究范式
-
-
-
第二章 对蒲鲁东主义正义观的批判
-
一 引言
-
二 对永恒不变的正义原则的批判
-
1. 蒲鲁东的正义界定颠倒了正义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
2. 对正义的理解在生产方式的推动下不断发生变化
-
-
三 对“复归小私有制”之正义目的的批判
-
1. 蒲鲁东的正义目的论没有理解正义观的历史函变
-
2. 蒲鲁东的正义目的论只是对资本主义的法学批判
-
3. 蒲鲁东正义目的论的实质是对小私有制度的吁求
-
-
四 对“构成价值”之正义实现途径的批判
-
1. “构成价值”的实质是现实生产消费活动的极端抽象
-
2. 借“构成价值”以“构成”正义:李嘉图的乌托邦化
-
3. “构成价值”“构成”的不是正义,而是倒退的历史
-
-
-
第三章 对拉萨尔主义正义观的批判
-
一 引言
-
1. 拉萨尔主义及其正义观的主要观点
-
2.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拉萨尔主义正义观的过程
-
3.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拉萨尔主义正义观的著作文献
-
-
二 对“劳动构成正义基础”观点的批判
-
1. “劳动构成正义基础”忽视了生产资料问题
-
2.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社会非正义现象的总根源
-
3. 仅仅关注劳动的观点仍然囿于空想社会主义
-
-
三 对“正义依赖平等权利”观点的批判
-
1. “平等权利”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内在冲突
-
2. “平等权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旧理论范畴
-
3. “平等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文化发展
-
4. 奢谈“平等权利”只会将无产阶级运动引向堕落
-
-
四 对“分配方式决定正义”观点的批判
-
1. 分配决定论割裂了经济运行过程的整体联系
-
2. 分配方式归根结底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
3. 分配决定论是庸俗社会主义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仿效
-
-
-
第四章 对杜林正义观的批判
-
一 引言
-
1. 杜林“理论”观点的出现
-
2.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杜林的基本情况
-
3. 对杜林的批判主要是由恩格斯直接做出的,但马克思并未缺席
-
-
二 对杜林正义观之研究方法的批判
-
1. 杜林的正义研究方法是对数学思维方式的抽象运用
-
2. 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不能机械移植到正义研究领域
-
3. 杜林的正义研究方法是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方法
-
-
三 对杜林正义观之研究路径的批判
-
1. 杜林正义观的逻辑起点是抽象的人的“概念”
-
2. 杜林正义观将全部人类历史变成了非正义的历史
-
3. 一当涉足现实,杜林的正义观就出现了自我否定
-
-
四 对杜林正义观之公平原则的批判
-
1. 杜林的公平原则:社会衰落与剥削的二难
-
2. 杜林的公平原则仍然是在分配领域内活动
-
3. 杜林的公平原则与蒲鲁东正义观的相似性
-
-
-
第五章 重塑正义的思想疆域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的批判性前提
-
1. 反对脱离历史与现实抽象地谈论正义
-
2. 反对把抽象正义视作社会发展的永恒原则
-
3. 反对将抽象正义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基础
-
4. 反对将“正义王国”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
5. 对“正义”的批判并非拒斥社会正义问题
-
-
二 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的方法论根基
-
1. 正义问题研究方法的变革:唯物史观
-
2. 正义问题研究重心的调适:物质生产
-
-
三 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的理论架构
-
1. 正义:人们对分配与利益关系的评价
-
2. 正义嬗变的总根源:生产方式的变迁
-
3. 正义的属性:(一) 历史性
-
4. 正义的属性:(二) 阶级性
-
5. 无产阶级的正义观:消灭阶级
-
6. 共产主义:超越正义的社会形态
-
-
- 结语 一个依然敞开着的论域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附录一 马克思使用正义范畴的文本厘清与层面划分
- 附录二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的批判还是科学的分析?
- 重印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214/063120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