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2):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450457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繼《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造的精神史》後,李敏勇以「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為主軸,深入二十位一九三○、四○世代台灣詩人的生平,剖析詩作特色、論述時代背景,摹畫戰後現代詩史的全新風景。

戰後的台灣現代詩,走過了政治氛圍壓抑噤聲的年歲,綻放了複雜紛呈的樣貌。李敏勇繼《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造的精神史》後,延續對現代詩的觀照,再度以詩人為經、詩作為緯、詩社詩刊為線索,探討台灣現代詩發展的多元面向。

不同於前著中提及的詩人遇到跨海、跨語言的困境,這批一九三○、四○年代詩人面對的是與前行世代不盡相同的政治、文化與社會條件。本土意識成長茁壯,在一次次的論戰與寫作實踐中長養出自身的文學脈絡;詩人們閱讀、譯介西方作品,也為詩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白萩與楊牧皆致力於漢語白話的鍛鍊,一個走入社會、嚼生活之桑葉吐詩之蠶絲,一個立足學院、在經典中吟詠詩意的綢緞。鄉土詩代表的林宗源和吳晟專注土地書寫,也流露出批判與擁抱兩種各異其趣的意識。理工背景的非馬和李魁賢,剔除過剩的修辭,精簡行句形塑特殊語言風格。𡕷虹和席慕蓉一個由紅塵到空門、一個從大眾取向至原鄉認同,發出各具特色、不容忽視的女性聲音。汪啟疆、拾虹以自身特殊的海洋經驗為詩作養分,喬林的山林風情畫則捕捉原住民在山地部落的生活情境。曾貴海、鄭烱明、江自得同為醫生詩人,卻在作品中以不同方式展現對於現實或社會的關心。

詩人們身處台灣社會的轉變時期,用詩歌藝術為自己撐開思想空間,也用文字積極與時代對話,展演出不同的生命風貌。身兼評論者與詩人身分的李敏勇,觀察、記錄文壇前輩與朋輩的身影,為戰後台灣現代詩史添上獨具視野的在場證詞。
  • 封面
  • 目次
  • 〔序說〕在地,轉化,新生
  • 意識的覺醒,語言的覺醒
  • 真摯地吟唱嘹亮的自由之歌
  • 在冰雪象徵中的一隻鳥一株樹
  • 從工廠到事務所的變遷,在台灣與世界梭巡
  • 關於公理與正義的問題
  • 在夢與現實的土地穿梭織錦,從愛之繭化翅飛翔在梵唄的音波
  • 在不是詩的社會寫社會的詩
  • 漂泊於情念之途的憂魂
  • 經歷大眾風華,沉澱於原鄉風土
  • 速寫山林風情畫,點描人間浮世繪
  • 歌詠農鄉的愛戀,吟唱家園的憂傷
  • 在海洋的浪濤與島國的風土編織
  • 在夢與現實漂流的浪漫情與孤獨心
  • 謳歌人間,守護家園,為國族造像
  • 凝視之眼,存在之心
  • 疏離感,漂流心;反民眾性,反大眾性的異質形影
  • 優遊詩與畫之間,進出現代與傳統
  • 從聽診器診斷台灣,呼喚福爾摩沙與美的日常巡禮
  • 在隱形、變形、定形變易中,單純寫詩人的繁複形影
  • 現實的寓言,寓言的現實
  • 〔附篇〕戰後台灣詩的民族論分野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