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接續〔明清傳奇編〕上,自第捌章至拾陸章。
第捌章介紹明末沈璟及吳江諸家,肯定沈璟所著《南曲全譜》對曲學的貢獻。他是吳江諸家的領袖,但與諸家並無意結幫拉派,故實無所謂吳江派,釐清學界的「湯沈之爭」。第玖章論述明末詞律三名家袁于令、吳炳及孟稱舜。袁于令代表作為《西樓記》、吳炳代表作為《粲花五種曲》、孟稱舜代表作為《嬌紅記》。
第拾章進入清代傳奇,述評李玉及蘇州劇作家;其中李玉《一笠庵傳奇》場上案頭兩宜,是晚明清初第一大戲曲家。第拾壹章論述李漁及其《笠翁傳奇十種》,李漁在明清易代之際選擇以文化商人謀生,自組家班演出自編的喜劇,或不容於儒雅之士,但其所作屬場上之曲,廣受歡迎,其戲曲理論亦頗具卓見。
第拾貳、拾參章論述清代曲壇盛名的南洪北孔。洪昇《長生殿》是千百年來曲中巨擘,案頭場上皆宜;孔尚任《桃花扇》費時十五、六年,三易其稿始成,為智慧才華最燦爛的結晶,歷史劇不祧之典範。第拾肆章論蔣士銓《藏園九種曲》為乾隆以後第一。第拾伍章敘崑曲漸走下坡,「有曲無戲」的《帝女花》尚有可觀。第拾陸章以吳偉業《秣陵春》、尤侗《鈞天樂》等六種傳奇簡評作結。綜覽全冊,可明瞭明清傳奇的發展趨勢及盛衰現象。
作者簡介:
曾永義(1941-2022)
臺南人。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二○一四年當選第三十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五十二屆學術獎、教育部第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近四十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椰林大道五十年》、《中流自在:曾永義散文選》、《一位陽春教授的生活:曾永義舊詩日記稿1992-2021》和《酒党党魁經眼錄》等十餘種。
戲曲劇本創作總計二十二種,包含崑劇九種,京劇八種,歌劇三種,歌子戲與豫劇各一種,二○一六年集結十八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二○一六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二○二○年獲頒第三十一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第捌章介紹明末沈璟及吳江諸家,肯定沈璟所著《南曲全譜》對曲學的貢獻。他是吳江諸家的領袖,但與諸家並無意結幫拉派,故實無所謂吳江派,釐清學界的「湯沈之爭」。第玖章論述明末詞律三名家袁于令、吳炳及孟稱舜。袁于令代表作為《西樓記》、吳炳代表作為《粲花五種曲》、孟稱舜代表作為《嬌紅記》。
第拾章進入清代傳奇,述評李玉及蘇州劇作家;其中李玉《一笠庵傳奇》場上案頭兩宜,是晚明清初第一大戲曲家。第拾壹章論述李漁及其《笠翁傳奇十種》,李漁在明清易代之際選擇以文化商人謀生,自組家班演出自編的喜劇,或不容於儒雅之士,但其所作屬場上之曲,廣受歡迎,其戲曲理論亦頗具卓見。
第拾貳、拾參章論述清代曲壇盛名的南洪北孔。洪昇《長生殿》是千百年來曲中巨擘,案頭場上皆宜;孔尚任《桃花扇》費時十五、六年,三易其稿始成,為智慧才華最燦爛的結晶,歷史劇不祧之典範。第拾肆章論蔣士銓《藏園九種曲》為乾隆以後第一。第拾伍章敘崑曲漸走下坡,「有曲無戲」的《帝女花》尚有可觀。第拾陸章以吳偉業《秣陵春》、尤侗《鈞天樂》等六種傳奇簡評作結。綜覽全冊,可明瞭明清傳奇的發展趨勢及盛衰現象。
作者簡介:
曾永義(1941-2022)
臺南人。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二○一四年當選第三十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五十二屆學術獎、教育部第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近四十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椰林大道五十年》、《中流自在:曾永義散文選》、《一位陽春教授的生活:曾永義舊詩日記稿1992-2021》和《酒党党魁經眼錄》等十餘種。
戲曲劇本創作總計二十二種,包含崑劇九種,京劇八種,歌劇三種,歌子戲與豫劇各一種,二○一六年集結十八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
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二○一六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二○二○年獲頒第三十一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
第捌章 沈璟三論與《義俠記》述評及吳江諸家簡述
-
引言
-
一、沈璟之生平與著作
-
(一)沈璟之生平
-
(二)沈璟之著作
-
-
二、沈璟《義俠記》述評
-
三、沈璟之曲論
-
四、所謂「湯沈之爭」
-
五、吳江諸家簡述
-
(一)沈自晉
-
(二)馮夢龍
-
(三)卜世臣
-
(四)范文若
-
(五)史槃
-
(六)呂天成
-
(七)王驥德
-
(八)葉憲祖
-
(九)沈自徵
-
-
結語
-
-
第玖章 明末詞律三名家
-
引言
-
一、袁于令之生平事蹟、戲曲理論及其《西樓記》述評
-
小引
-
(一)袁于令之生平與著作
-
(二)袁于令之戲曲理論
-
(三)袁于令《西樓記》述評
-
小結
-
-
二、吳炳《粲花五種曲》述評
-
小引
-
(一)吳炳生平與著作
-
(二)《粲花五種曲》之題材本事與諸家之分別評論
-
(三)《粲花五種曲》在戲曲文學與藝術上之特色與成就
-
小結
-
-
三、孟稱舜及其《嬌紅記》述論
-
小引
-
(一)孟稱舜之生平事蹟與傳奇劇作
-
(二)孟稱舜之戲曲觀
-
(三)《嬌紅記》之題材與對《西廂記》、《牡丹亭》之摹擬
-
(四)《嬌紅記》之思想旨趣
-
(五)《嬌紅記》之藝術與文學
-
小結
-
-
結語
-
-
第拾章 清初李玉《一笠庵傳奇》述評及蘇州劇作家群簡述
-
引言
-
一、李玉生平與著作
-
二、李玉《一笠庵傳奇》的目錄
-
三、李玉現存傳奇之題材內容與思想旨趣
-
(一)時事類
-
(二)歷史類
-
(三)小說類
-
(四)民間傳說類
-
(五)本事無考類
-
-
四、李玉傳奇在藝術、文學上之成就與特色
-
(一)關目緊湊、埋伏照映
-
(二)排場新穎
-
(三)所寫人物包羅萬象
-
(四)對於傳奇體製規律突破和創新的現象
-
(五)李玉傳奇在文學上的成就和特色
-
-
五、清初蘇州劇作家群劇作簡述
-
(一)張彝宣
-
(二)朱㿥
-
(三)朱佐朝
-
(四)葉時章
-
(五)畢魏
-
(六)朱雲從
-
(七)陳二白
-
(八)盛際時
-
-
結語
-
-
第拾壹章 李漁及其《笠翁傳奇十種》綜評
-
引言
-
一、李漁之生平、交遊與人格
-
(一)生平
-
(二)交遊
-
(三)人格
-
-
二、李漁《笠翁傳奇十種》之劇目提要與喜劇建構
-
(一)劇目提要
-
(二)喜劇建構
-
-
三、學者對李漁《笠翁傳奇十種》之總體觀察
-
(一)清代曲家對《笠翁傳奇十種》之總體觀察
-
(二)民國學者與中共建國後學者對李漁《笠翁傳奇十種》之總體觀察
-
-
結語:著者對《笠翁傳奇十種》之總體觀察
-
-
第拾貳章 南洪昉思《長生殿》集戲曲之大成
-
引言
-
一、洪昇之家世、生平、交遊與著作
-
(一)家世
-
(二)生平
-
(三)交遊
-
(四)著作
-
-
二、《長生殿》在戲曲文學上的成就
-
(一)胎息淵厚
-
(二)寄託遙深
-
(三)文詞美妙
-
-
三、《長生殿》在戲曲藝術上的成就
-
(一)布局謹嚴
-
(二)音律精審
-
(三)排場妥貼
-
-
餘言
-
-
第拾參章 北孔東塘《桃花扇》鑑歷史之得失
-
引言
-
一、孔尚任生平與著作
-
二、《桃花扇》創作題材之兩大憑藉
-
三、《桃花扇》旨趣之「奇而不奇」與「鬥爭敗亡」
-
四、《桃花扇》之搬演與東塘之罷官
-
五、《桃花扇》在戲曲文學藝術上之成就
-
(一)東塘之傳奇創作觀
-
(二)諸家對《桃花扇》之評論
-
(三)《桃花扇》之人物塑造、曲白語言及排場處理
-
-
結語
-
- 第拾肆章 蔣士銓《藏園戲曲》為乾隆以後第一
-
第拾伍章 明清傳奇之尾聲:黃韻珊《帝女花》
-
引言
-
一、作者生平
-
二、《帝女花》的旨趣
-
三、《帝女花》的戲曲藝術
-
(一)關目
-
(二)排場
-
(三)音律
-
(四)曲文
-
(五)賓白
-
-
餘言
-
-
第拾陸章 清代傳奇六種簡評
-
一、吳偉業《秣陵春》
-
二、尤侗《鈞天樂》
-
三、查慎行《陰陽判》
-
四、張堅《玉燕堂四種曲》
-
五、唐英《古柏堂傳奇》
-
六、董榕《芝龕記》
-
- 結尾
- 版權宣告
- 封 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