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誰會被抹平: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出版日期
202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74928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全球化告終,人工智慧與區塊鏈,


則將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


開始抹平全球70億人。


你還不懂「生成式」?AI、Web3與元宇宙、區塊鏈抹平了誰?


在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的新時代中,每個人都要能夠懂得將新興科技為己所用;


本書深度剖析正在發生的進行式趨勢,投資與機會,挑戰與前瞻!


【這不是一本科普書.本書只有獨立觀點】


10輛推土機新科技,70項黑天鵝趨勢,80個正被剷平的職業,正在改寫你我的未來!


抹平,則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Friedman的比喻與定義,從國家到企業到個人,全球化的深遠影響力,可與民族國家的誕生,甚至和工業革命等歷史事件相提並論。


三十年來全球化的最後一波,是個人得益於全球化帶來的好處。


直到全球化的喪鐘,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一聲聲被敲響。地緣政治的傾軋下,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2022年出席台積電美國新廠機台進廠典禮時,對著美國總統拜登的面,直言示警「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


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定調為「競爭高於合作」!全球化告終,人工智慧與區塊鏈,則將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開始抹平全球70億人。


從AI與Web3的激進成長來看,保守來說,未來五到十年,將會有十輛新的推土機,方方面面剷平地球人的專業與職業……。


新興科技知識的啟蒙運動,抹平後的世界,擁有獨特核心價值的人照樣大放光彩,是「由軟帶硬」的正向循環。


本書列出70項「黑天鵝」觀點!每一章節,都是持續改變台灣社會環境與各產業領域,正在發生的進行式趨勢。帶來更多的啟發與新知!


│專文推薦│


林富元(矽谷橡子園創投原始合夥人/遠盟康健共同創辦人)


曹興誠(八不居士)


許添財(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蔡玉玲(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前行政院政務委員)


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國家發展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徐榛蔚(花蓮縣長)


吳德威(橡子園太平洋基金合夥人)


王智立(智源智庫創辦人、全球半導體聯盟亞太區創始執行長)


謝國樑(基隆市市長)


葉匡時(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 推薦序
    • 抹平後的世界,擁有獨特核心價值的人照樣大放光彩─林富元/矽谷橡子園創投原始合夥人/遠盟康健共同創辦人
    • 新興科技知識的啟蒙運動─曹興誠/八不居士
    • 舊世界正被加速抹平,永續發展競逐將更激烈─許添財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 剷平後盡速重建,創造新局─蔡玉玲/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共同創辦人、前行政院政務委員
    • 「由軟帶硬」的正向循環─陳美伶/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國家發展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 每個政策制定者都該知道的數位環境丕變─徐榛蔚/花蓮縣長
    • 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被洗腦跟眼球殖民─吳德威/橡子園太平洋基金合夥人
    • Seven Senses─王智立/智源智庫創辦人、全球半導體聯盟(GSA)亞太區創始執行長
  • 推薦語
    • 謝國樑/基隆市市長
    • 葉匡時/陽明山未來學社理事長
  • 作者序:十輛全新推土機
  • 第一篇 你還不懂「生成式」?AI抹平了誰
    • 01 還是要從Chat GPT談起
    • 02 從PGC到UGC到AIGC
    • 03 AI主播與V-Tuber
    • 04 哪些白領職業會消失?
    • 05 被影響的職業證照工作
    • 06 教育體系的向上顛覆
    • 07 用戶數據是石油
    • 08 疫情為AI創造的發展契機
    • 09 輝達究竟在夯什麼?AI晶片與伺服器有什麼了不起?
    • 10 台灣是工人智慧還是人工智慧
  • 第二篇 Web3與元宇宙,區塊鏈會抹平誰?
    • 11 從Crypto到Blockchain到Web3
    • 12 上鏈應用新未來
    • 13 密貨幣的十億持幣人
    • 14 惡貫滿盈的FTX
    • 15 幣圈一天、人間一年
    • 16 CBDC與數位新台幣的夢想
    • 17 新加坡成為新樞紐
    • 18 香港的Web3大夢,會醒嗎?
    • 19 台灣走過的彎路與該走的正路
    • 20 區塊鏈之島能否成真?
  • 第三篇 平台篇:平台經濟當道,台灣被誰被抹平?
    • 21 Be Evil!還要從臉書開始說起
    • 22 2Web2的上半場與下半場
    • 23 誰能監管平台巨頭們?
    • 24 境外平台就是不落地?
    • 25 手機上的地緣政治
    • 26 Threads還有沒有戲?
    • 27 臉書放不放棄元宇宙
    • 28 IG如何榨取台灣年輕人?
    • 29 當KOL成為網路亂源
    • 30 從OTT看流行文化論述
    • 31 到底eco-system有多重要?
    • 32 不要錢的服務最貴
  • 第四篇 支柱篇:賦能台灣,我們究竟還缺什麼?
    • 33 用市值分高下
    • 34 台灣還是只能做toB硬體?
    • 35 軟硬融合不該是口號
    • 36 台積電仍是護國神山
    • 37 中國製造後的美國製造
    • 38 張忠謀為何不給裴洛西面子?
    • 39 5G為什麼緩步前行?
    • 40 從手機到電動車
    • 41 鴻海造車的恩怨情仇
    • 42 台北國際電腦展的轉型升級
    • 43 台灣像京都,而不像東京
  • 第五篇 政策篇:賴總統該知道的台灣新科技論述
    • 44 總統與網路新創的距離
    • 45 「00後」首投族的投票意向
    • 46 網路新創等於年輕選票?
    • 47 數位發展部該做什麼?不做什麼?
    • 48 數據隱私的資安大哉問
    • 49 假訊息究竟是誰的錯?
    • 50 詐騙廣告到底誰管得了?
    • 51 沒有法源!立法院的怠惰
    • 52 誰還記得酷碰券?
    • 53 FDI仍是最重要的指標
  • 第六篇 實用篇:怎麼追上黃金十年投資契機
    • 54 過去二十年為何掛牌不易?
    • 55 NFT的暴起暴落
    • 56 STO虛晃一招
    • 57 DeFi之殤
    • 58 只有中心化交易所被管?
    • 59 請人代操就輸了
  • 第七篇 平台與新聞媒體的零和遊戲
    • 60 UGC電視台
    • 61 真新聞在哪?
    • 62 流量的迷思與成就
    • 63 從內容到內容產品
    • 64 直播從來不是新鮮事
    • 65 究竟是誰沒有國際觀?
    • 66 廣告去哪裡了?
    • 67 海量的簡中內容
    • 68 記者一定沒讀書嗎?
    • 69 新聞業為何又成為製造業
    • 70 訂閱制是解方嗎?
  • 後記&謝詞 從新創變老創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