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一八九五年冬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歷經千辛萬苦,深入危機四伏的中國南疆塔克拉馬干沙漠,發現傳說中的古城遺址並帶走大批九百年前的佛教古物。這個事件震驚國際考古學界,掀起各國對絲路沿線凐滅已久的佛教文明的考古熱潮,一場國際尋寶競賽於焉展開。
於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之交,來自英、德、俄、法、美等七個國家的考古學家,紛紛前往西域探險,在絲路沿線尋找被大漠吞噬的古城。他們成噸地搬走大型壁畫、數以千計的雕塑、美不勝收的帛畫、無價的經文寫本,以及其他不可盡數的古董。
這場國際競賽以德國人斬獲最多,他們在一九○二年到一九○四年間共派出四梯遠征隊深入南疆。其中本書作者──德國考古學家阿爾伯特‧馮‧勒‧寇克負責帶領第二和第四梯次遠征隊,成績最為可觀。他從柏孜克里克石窟鋸下九世紀大型壁畫,並將無數文物帶回柏林,卻也陰錯陽差地將垂手可得的敦煌寶藏拱手讓給英國人。
勒‧寇克在這本書中親筆述說了這段尋寶的過程,生動記述了德國人在絲路沿線冒險犯難的經過。文中不僅充滿豐富多彩的冒險故事,更為南疆的地下寶藏提供了一份精彩的歷史素描,填補了這段歷史的空缺。
身為中國人,書中的種種描述,無疑是一種強盜式的盜寶行為。但在義憤填膺之外,我們從這些不顧性命的西方探險家身上,也看到一種不畏艱難的精神,感受到當年西方學術敏銳的觸覺。而文中涉及許多古老西域文化和藝術精品,均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永恆的魅力,自是值得細細品味。
今天,這些古物寶藏分散在世界至少十三個國家的博物館裡,使得中國學者為之忿忿難平。而勒‧寇克堅持鋸下帶回柏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壁畫,大多在二次大戰中毀於炮火……有關勒‧寇克的歷史論斷仍眾說紛紜。
於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之交,來自英、德、俄、法、美等七個國家的考古學家,紛紛前往西域探險,在絲路沿線尋找被大漠吞噬的古城。他們成噸地搬走大型壁畫、數以千計的雕塑、美不勝收的帛畫、無價的經文寫本,以及其他不可盡數的古董。
這場國際競賽以德國人斬獲最多,他們在一九○二年到一九○四年間共派出四梯遠征隊深入南疆。其中本書作者──德國考古學家阿爾伯特‧馮‧勒‧寇克負責帶領第二和第四梯次遠征隊,成績最為可觀。他從柏孜克里克石窟鋸下九世紀大型壁畫,並將無數文物帶回柏林,卻也陰錯陽差地將垂手可得的敦煌寶藏拱手讓給英國人。
勒‧寇克在這本書中親筆述說了這段尋寶的過程,生動記述了德國人在絲路沿線冒險犯難的經過。文中不僅充滿豐富多彩的冒險故事,更為南疆的地下寶藏提供了一份精彩的歷史素描,填補了這段歷史的空缺。
身為中國人,書中的種種描述,無疑是一種強盜式的盜寶行為。但在義憤填膺之外,我們從這些不顧性命的西方探險家身上,也看到一種不畏艱難的精神,感受到當年西方學術敏銳的觸覺。而文中涉及許多古老西域文化和藝術精品,均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永恆的魅力,自是值得細細品味。
今天,這些古物寶藏分散在世界至少十三個國家的博物館裡,使得中國學者為之忿忿難平。而勒‧寇克堅持鋸下帶回柏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壁畫,大多在二次大戰中毀於炮火……有關勒‧寇克的歷史論斷仍眾說紛紜。
- 編輯前言
- 【導讀】新疆地埋寶藏記
- 自序
-
第一章 導論
-
歷史回顧
-
關於此行的二三言
-
繪畫的諸多風格
-
摩尼及其教義
-
今日的斯土與斯民
-
-
第二章 第二梯次遠征:吐魯番至哈拉和卓
-
遠征發軔
-
從俄羅斯到中國
-
前進吐魯番
-
-
第三章 在哈拉和卓的工作與生活(之一)
-
挖掘高昌遺址區
-
工作與生活
-
情歌三首──哈拉和卓的楚薇德汗所唱
-
-
第四章 在哈拉和卓的工作與生活(之二)
-
生活記趣
-
工作成果
-
-
第五章 勝金口、柏孜克里克、七康湖與吐峪溝石窟群
-
勝金口石窟群
-
柏孜克里克──裝飾之城
-
七康湖石窟群
-
吐峪溝石窟群
-
-
第六章 哈密之行與首度前往喀什噶爾
-
綠洲哈密
-
前往喀什噶爾
-
-
第七章 喀什噶爾之行──與格倫韋德爾會合,第三梯次遠征之發軔
-
抵達喀什噶爾
-
第三次遠征之肇始
-
-
第八章 在克孜爾的工作與生活
-
克孜爾的石窟形態
-
切割壁畫
-
石窟中的意外
-
石窟群巡禮
-
-
第九章 在庫爾勒──焉耆綠洲的工作,以及喀什噶爾之行
-
碩爾楚克石窟群
-
重返喀什噶爾
-
-
第十章 翻越喜馬拉雅山踏上歸途
-
翻越喜馬拉雅山
-
營救謝爾
-
歸途
-
- 【附錄一】德國四次吐魯番遠征活動時間和行進路線
- 【附錄二】地名對照表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