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父母是人不是神,我們也有自身的侷限性,
當我們完全用主觀意願去操控孩子的人生時,
這樣的愛,還是真正的愛嗎?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中,並非全都是愛,
除了愛,還有父母的欲望、創傷、人格缺陷以及人性的自私。
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
但這並不代表是孩子「喜歡的」。
孩子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份以愛為名強加給他的重負,
只會讓孩子迷失在愛裡,找不到愛,甚至遠離愛⋯⋯
◎小小年紀就說謊,是不是變壞的開始?
◎總是拖延、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在學校被孤立,卻不願意說出口?
【關於愛】
隨時擺正自己的位置、分清人際界限,
這是為人父母應有最基本的態度。
每位父母始終逃離不了這深根蒂固的觀念──
「孩子是身上掉下來的肉,是屬於我的一部分」
所以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
父母害怕失去與孩子「共生」的狀態、
害怕失去作為「共生主體」的權威性,
甚至害怕失去自己負面情緒投射的對象。
因為你是權威,你是天,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
稍有反抗,就會被冠以「頂撞父母」的罪名,
所以要打壓孩子、否定孩子並插手孩子的一切⋯⋯
【關於說謊】
說謊是孩子發育成長的一部分,與品格無關。
當發現2歲的孩子開始說謊時,你不需要驚慌。
你該慶幸,這意味著孩子進入了典型發展的新階段。
6歲前,孩子會分不清現實與想像,此時稱為「無意說謊」。
6歲後,多數情況是「有意說謊」,會因為撒謊的動機而不同。
當我們剝開表象時,會發現背後隱藏的心理原因,
而這些原因都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或許我們該告訴孩子不要去欺騙別人,
因為你能騙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關於過動症】
過動症孩子,並不是折翼天使,只是隱藏的天使。
當遇到過動症的孩子,通常第一反應是
「真是個缺乏管教、被寵壞的孩子!」
許多家長會讓自家孩子遠離他們,以免被「帶壞」。
有些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生病了,
於是這些孩子──
在周圍鄙夷的眼神中;在「被大人寵壞」的標籤下;
在自卑與不為人知的世界裡,忍受著痛苦,悄悄的病著⋯⋯
【關於被孤立】
若孩子不幸被孤立,你該和孩子說:
▎不要怕,有我在
當父母意識到孩子被孤立時,
首先應處理孩子的緊張、焦慮和失望情緒,
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
▎被排擠不是你的錯
集體是盲目的,排擠可能在無數種原因下發生。
被排擠不一定是你不好,而排擠你的人大多也並非邪惡之人。
如果可以這樣想,既能減少自我的質疑和苛責,
也能降低對未來人際關係的恐懼以及憤怒。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告訴孩子「在整個人生中,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善待」。
如果拒絕、排擠發生了,就接受它,
並當作是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一部分。
願每一份童年都不會經歷灰暗的傷痛,
也願每一雙清澈的眼睛都不會倒映出恐懼與難過。
★本書特色:透過大量案例分析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不同行為表現背後的深層原因。透過良性的親子互動,包括如何運用同理心進行親子溝通、如何看到孩子的情緒、如何做到無條件接納、如何做到「沒有敵意的堅決和沒有誘惑的深情」等內容,實現父母和孩子心靈的共同成長。
當我們完全用主觀意願去操控孩子的人生時,
這樣的愛,還是真正的愛嗎?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中,並非全都是愛,
除了愛,還有父母的欲望、創傷、人格缺陷以及人性的自私。
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
但這並不代表是孩子「喜歡的」。
孩子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份以愛為名強加給他的重負,
只會讓孩子迷失在愛裡,找不到愛,甚至遠離愛⋯⋯
◎小小年紀就說謊,是不是變壞的開始?
◎總是拖延、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在學校被孤立,卻不願意說出口?
【關於愛】
隨時擺正自己的位置、分清人際界限,
這是為人父母應有最基本的態度。
每位父母始終逃離不了這深根蒂固的觀念──
「孩子是身上掉下來的肉,是屬於我的一部分」
所以當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
父母害怕失去與孩子「共生」的狀態、
害怕失去作為「共生主體」的權威性,
甚至害怕失去自己負面情緒投射的對象。
因為你是權威,你是天,孩子必須無條件服從。
稍有反抗,就會被冠以「頂撞父母」的罪名,
所以要打壓孩子、否定孩子並插手孩子的一切⋯⋯
【關於說謊】
說謊是孩子發育成長的一部分,與品格無關。
當發現2歲的孩子開始說謊時,你不需要驚慌。
你該慶幸,這意味著孩子進入了典型發展的新階段。
6歲前,孩子會分不清現實與想像,此時稱為「無意說謊」。
6歲後,多數情況是「有意說謊」,會因為撒謊的動機而不同。
當我們剝開表象時,會發現背後隱藏的心理原因,
而這些原因都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或許我們該告訴孩子不要去欺騙別人,
因為你能騙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
【關於過動症】
過動症孩子,並不是折翼天使,只是隱藏的天使。
當遇到過動症的孩子,通常第一反應是
「真是個缺乏管教、被寵壞的孩子!」
許多家長會讓自家孩子遠離他們,以免被「帶壞」。
有些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生病了,
於是這些孩子──
在周圍鄙夷的眼神中;在「被大人寵壞」的標籤下;
在自卑與不為人知的世界裡,忍受著痛苦,悄悄的病著⋯⋯
【關於被孤立】
若孩子不幸被孤立,你該和孩子說:
▎不要怕,有我在
當父母意識到孩子被孤立時,
首先應處理孩子的緊張、焦慮和失望情緒,
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有人理解他、支持他。
▎被排擠不是你的錯
集體是盲目的,排擠可能在無數種原因下發生。
被排擠不一定是你不好,而排擠你的人大多也並非邪惡之人。
如果可以這樣想,既能減少自我的質疑和苛責,
也能降低對未來人際關係的恐懼以及憤怒。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告訴孩子「在整個人生中,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善待」。
如果拒絕、排擠發生了,就接受它,
並當作是生活中不盡如人意的一部分。
願每一份童年都不會經歷灰暗的傷痛,
也願每一雙清澈的眼睛都不會倒映出恐懼與難過。
★本書特色:透過大量案例分析孩子的心理特點以及不同行為表現背後的深層原因。透過良性的親子互動,包括如何運用同理心進行親子溝通、如何看到孩子的情緒、如何做到無條件接納、如何做到「沒有敵意的堅決和沒有誘惑的深情」等內容,實現父母和孩子心靈的共同成長。
- 前言
-
第1章 理解孩子的與眾不同
-
1.1 你的粗心大意也不一定是壞事情
-
1.1.1 粗心的幸運兒
-
1.1.2 粗心的人對某些資訊的判斷更有價值
-
1.1.3 「粗」和「細」都是相對某種情況而言的
-
-
1.2 原諒我,我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
1.2.1 在不為人知的世界裡悄悄的病著
-
1.2.2 過動症兒童的行為特徵
-
1.2.3 兒童過動症的成因
-
1.2.4 兒童過動症行動指南
-
-
1.3 我是敏感的小蝸牛,請讓我慢慢長大
-
1.3.1 那個慢熱的小蝸牛
-
1.3.2 敏感孩子的特徵
-
1.3.3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很敏感?
-
1.3.4 關注我們的小蝸牛
-
1.3.5 敏感的小蝸牛,讓我陪你慢慢長大
-
-
1.4 化解自卑的唯一出路
-
影響自卑心理的因素
-
2.童年時期的認同感
-
3.幼年時期父母的陪伴
-
-
1.5 撒謊的小孩更需要愛
-
1.5.1 奇怪的謊言
-
1.5.2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
-
1.5.3 請善待每一個犯錯的孩子
-
-
1.6 我再也不想上學了
-
1.6.1 放棄學校的孩子
-
1.6.2 不可小看的潛意識性厭惡學習
-
1.6.3 面對厭惡學習的孩子,應該怎麼辦?
-
-
-
第2章 修正親子關係中的錯誤認知
-
2.1 以愛為名的控制
-
2.1.1 我們真的好「愛」你
-
2.1.2 我要你成就我認為的「好」
-
2.1.3 父母出於本能保護孩子可能會犧牲孩子
-
2.1.4 可怕的親情綁架
-
2.1.5 放手,去做一個成長的父母
-
-
2.2 可怕的「親情冷漠症」
-
2.2.1 家有「親情冷漠症」的孩子
-
2.2.2 是什麼讓孩子如此冷漠?
-
2.2.3 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關愛呢?
-
-
2.3 父親的愛,不可取代
-
2.3.1 缺乏父愛症候群
-
2.3.2 父親在女兒日後的親密關係中擔任重要角色
-
2.3.3 父親是兒子的榜樣
-
2.3.4 完整的父愛打造孩子的健康人生
-
-
2.4 低品質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
2.4.1 陪伴不只是陪著
-
2.4.2 沒有回應的陪伴就不會有愛的連結
-
2.4.3 如果做不到放下期待,陪伴就沒有意義了
-
2.4.4 好好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
2.4.5 如何做到高品質的陪伴?
-
-
2.5 親子焦慮,你中招了嗎?
-
2.5.1 典型親子焦慮的媽媽
-
2.5.2 焦慮源於家長自身的不自信
-
2.5.3 親子焦慮的問題亦是夫妻關係的折射
-
2.5.4 改變對自己的態度,學會愛自己
-
-
-
第3章 邁過成長中的第一道檻
-
3.1 成長中的第一道檻:「被孤立」
-
3.1.1 來自學校的冷暴力
-
3.1.2 集體孤立是一種霸凌,其傷害程度不可估量
-
3.1.3 容易被孤立的孩子
-
3.1.4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關注
-
-
3.2 難以抑制的「空心病」
-
3.2.1 時代焦慮症
-
3.2.2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
3.2.3 教育,從身體力行開始
-
-
3.3 社交恐懼症是不可言喻的痛
-
3.3.1 無處安放的人生
-
3.3.2 究竟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
3.3.3 社交恐懼症是如何產生的呢?
-
3.3.4 防患於未然
-
-
3.4 深陷憂鬱的泥潭
-
3.4.1 乖孩子竟然得了憂鬱症
-
3.4.2 一場心靈的「感冒」
-
3.4.3 遠離泥潭
-
3.4.4 父母是一輩子都需要精進的職業
-
-
3.5 如何應對「前青少年期」孩子成長中的同儕壓力?
-
3.5.1 前青少年期的同儕壓力
-
3.5.2 為什麼說前青少年期的同儕壓力問題更為嚴峻?
-
3.5.3 前青少年期同儕壓力的利與弊
-
3.5.4 如何應對「前青少年期」負面的同儕壓力?
-
-
-
第4章 彌補原生家庭中的缺陷
-
4.1 媽媽,你別討厭我……
-
4.1.1 幼年時期形成的負面心理,一生無法釋懷
-
4.1.2 以偏概全的定義孩子的三觀
-
4.1.3 青少年犯罪來自幼年遭受的語言暴力
-
4.1.4 拒絕語言暴力
-
-
4.2 解讀離異家庭孩子的心靈密碼
-
4.2.1 離異,陰霾背後的傷
-
4.2.2 解讀離異家庭中孩子的心靈密碼
-
4.2.3 為孩子心靈撐起一個完整的家
-
-
4.3 我怎麼不會愛
-
4.3.1 在親密關係中,如同一個旁觀者
-
4.3.2 親情中斷在幼年的孩子心中植下深深的洞
-
4.3.3 幼年的分離傷痛成為一輩子不可言說的痛
-
4.3.4 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孩子在身邊的幸福
-
-
4.4 別讓孩子成為下一個施暴者
-
4.4.1 校園裡愛施暴的小霸王
-
4.4.2 真的是不打不成才嗎?
-
4.4.3 沒有敵意的堅決和沒有誘惑的深情
-
-
4.5 情感空巢:養而不教是瀆職
-
4.5.1 13歲少年的殺母事件
-
4.5.2 家長責任缺失導致兒童情感缺失
-
4.5.3 情感空巢讓孩子沉溺於虛擬世界
-
4.5.4 隔代教養的溺愛驕縱
-
4.5.5 家長的監護權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
-
-
第5章 良性親子互動,激發孩子潛力
-
5.1 培養習得性樂觀思維,人生無往不勝
-
5.1.1 樂觀或悲觀的「解釋風格」
-
5.1.2 是什麼導致了孩子悲觀的解釋風格?
-
5.1.3 樂觀的人生,無往不勝
-
5.1.4 培養習得性樂觀思維,讓孩子遠離悲觀
-
-
5.2 改變拖延的最小行動
-
5.2.1 從小養成拖延習慣會影響一生
-
5.2.2 拖延症的四種典型類型
-
5.2.3 改變拖延的最小行動
-
-
5.3 有了心流經驗,一切變得更輕鬆
-
5.3.1 心流,幸福的終極狀態
-
5.3.2 心流的經驗是如何產生的?
-
5.3.3 如何打造心流?
-
-
5.4 專注力,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
5.4.1 擁有專注力到底有多重要?
-
5.4.2 無法專注的原因
-
5.4.3 如何培養專注力?
-
-
5.5 千萬別看這篇關於自控力的文章
-
5.5.1 挽救沉迷於手遊的孩子
-
5.5.2 自控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
5.5.3 如何提高自控力?
-
-
5.6 走入絕境,一項可以拯救自己的能力
-
5.6.1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孩子也不例外
-
5.6.2 逆商到底有多重要?
-
5.6.3 衡量逆商高低的指標有哪些?
-
5.6.4 逆商是可以習得的能力
-
5.6.5 苦難是前進道路上的墊腳石
-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